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加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对于此节课程内容的把握,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做到自觉运用。
《经济生活》复习教学案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常识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其为学生日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考考点之中重要考核内容。为了更好地加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对于此节课程内容的把握,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做到自觉运用。
一、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进而适当的能力发挥,往往是高考政治之中常见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从“双基”入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之中对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知识点的考查一直是历年高考之中的必考考点。因此,在复习之中,我们要对于此考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框架式理解,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知识点而言,其是高中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2012年相关考题来看,对于该考点的考查与其他年份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区别。其综合了高中政治其他的知识点进行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以一个全局的系统来进行讲解,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对于高中政治框架知识的把握。
三、课堂发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政治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们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这是我们当代政治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以教师的问题为中心,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力度,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为例,我首先列出如下题目:
社会再生产包括哪些环节?它们关系如何?
什么是真正的按劳分配?
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或作用有哪些?
刚开始,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往往不喜欢回答问题,此时我主要点名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同时,邀请其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当进行过几次讨论后,课堂氛围得到很好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还注重对于小结的总结,每讲一个相关问题后,我会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总结,总结出一句较为完整的话,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记忆。例如,在讲解“什么是按劳分配”时,我会总结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则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讲解后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加强记忆。
四、课堂练习
(福建惠安中学2012年高三月考三28)43.材料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多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年“两会”前夕,半月谈社情民意中心开展了民生改善建设满意度调查并进行赋分平均操作发现,民众对“十一五”期间的民生改善建设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样本总量比率累计超过60%。在收入分配方面,“非常不满意”(13%)与“不满意”(18%)的比例累计超过三成,民众希望缩小贫富差距的诉求非常强烈。(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
材料二:推进民生建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概念来自工程学,是一个系统论的方法,要求从全局出发,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将这一概念引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意在强调对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要探究最根本原因,追根溯源,在最高的层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11年各项的具体部署中,将收入分配改革放在首位。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为什么说“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10分)
【答案】①政府具有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分)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是政府职责所在。(2分)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3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2分)(若从政府性质角度分析,也可酌情给3—4分,总分不超过12分)
【解析】本题是综合题,但是也要分步完成。用政治生活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们要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等知识来分析。
五、教学反思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讲解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了较多一些教学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新课程標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促进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其基本技能的成长。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之中,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可以较好的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但是,笔者在提问过程之中发现,如果将相关知识点放到具体的题目之中,则很多学生则不能够很好的选择正确的答案。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很多学生在概念界定与讲解过程这中,并没有将所有的心思集中听教师讲解知识点,而是过于注重其他细节。例如,教学案例之中与教学无关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动作,等方面,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了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理解的不深入。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呈现。其中,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回答问题。可能是因为不太习惯、也有可能是性格特征使然。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把握。但是,作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不同的学生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少,那么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呢。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的师生观,需要必要时间的接触才能够最终实现,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
《经济生活》复习教学案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常识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其为学生日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考考点之中重要考核内容。为了更好地加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对于此节课程内容的把握,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做到自觉运用。
一、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进而适当的能力发挥,往往是高考政治之中常见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从“双基”入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之中对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知识点的考查一直是历年高考之中的必考考点。因此,在复习之中,我们要对于此考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框架式理解,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知识点而言,其是高中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2012年相关考题来看,对于该考点的考查与其他年份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区别。其综合了高中政治其他的知识点进行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以一个全局的系统来进行讲解,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对于高中政治框架知识的把握。
三、课堂发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政治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们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这是我们当代政治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以教师的问题为中心,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力度,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为例,我首先列出如下题目:
社会再生产包括哪些环节?它们关系如何?
什么是真正的按劳分配?
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或作用有哪些?
刚开始,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往往不喜欢回答问题,此时我主要点名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同时,邀请其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当进行过几次讨论后,课堂氛围得到很好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还注重对于小结的总结,每讲一个相关问题后,我会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总结,总结出一句较为完整的话,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记忆。例如,在讲解“什么是按劳分配”时,我会总结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则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讲解后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加强记忆。
四、课堂练习
(福建惠安中学2012年高三月考三28)43.材料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多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年“两会”前夕,半月谈社情民意中心开展了民生改善建设满意度调查并进行赋分平均操作发现,民众对“十一五”期间的民生改善建设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样本总量比率累计超过60%。在收入分配方面,“非常不满意”(13%)与“不满意”(18%)的比例累计超过三成,民众希望缩小贫富差距的诉求非常强烈。(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
材料二:推进民生建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概念来自工程学,是一个系统论的方法,要求从全局出发,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将这一概念引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意在强调对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要探究最根本原因,追根溯源,在最高的层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11年各项的具体部署中,将收入分配改革放在首位。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为什么说“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10分)
【答案】①政府具有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分)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是政府职责所在。(2分)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3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2分)(若从政府性质角度分析,也可酌情给3—4分,总分不超过12分)
【解析】本题是综合题,但是也要分步完成。用政治生活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们要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等知识来分析。
五、教学反思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讲解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了较多一些教学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新课程標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促进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其基本技能的成长。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之中,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可以较好的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但是,笔者在提问过程之中发现,如果将相关知识点放到具体的题目之中,则很多学生则不能够很好的选择正确的答案。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很多学生在概念界定与讲解过程这中,并没有将所有的心思集中听教师讲解知识点,而是过于注重其他细节。例如,教学案例之中与教学无关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动作,等方面,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了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理解的不深入。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呈现。其中,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回答问题。可能是因为不太习惯、也有可能是性格特征使然。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把握。但是,作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不同的学生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少,那么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呢。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的师生观,需要必要时间的接触才能够最终实现,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