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贷危机的基本进程
自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多,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5次冲击波,并逐步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
第一次冲击波发生在2007年三季度,美国著名的抵押贷款机构全国金融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等申请破产。
第二次冲击波发生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花旗、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银行集团因次贷呆、坏账造成巨额损失,并发生了流动资金短缺,美国监管当局被迫启动降息、向金融机构融资、债务担保、支持公司重组等措施。
第三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濒临破产,美联储向摩根大通公司融资300亿美元,由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第四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陷入困境,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决议,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美国政府9月宣布接管“两房”,同时撤换“两房”的首席执行官。2008年7月,美国第三大抵押贷款机构——印地麦克银行因财务困难濒临破产被联邦政府接管。
第五次冲击波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9月一10月,美国最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至此,次贷危机导致的不良资产已让华尔街五大投行中的3家遭遇灭顶之灾。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濒于破产的全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以19亿美元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破产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这项救援计划将给予美国政府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与抵押贷款有关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将把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这将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政府对金融市场最大的一次救助行动。
次赁危机何以演化为金融危机
本次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深化,是长期问题积累的结果,而且这些问题是逐步暴露出来的,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危机的认识和对策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本次危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缺陷。
这是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日趋一体化和资产过度证券化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次贷)本来是一种信贷行为、信贷现象,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加速,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被打破,作为信贷市场主体之一的抵押贷款银行不仅经营次贷这种贷款业务,而且往往将次贷合约以抵押贷款债券等金融新产品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即“资产证券化”,也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的证券。这样,抵押贷款银行也涉足了资本市场。而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投资银行为了自身盈利,往往降低标准,为次贷债券提供担保。这样,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便趋于一体化了,次贷债券成为资产过度证券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度借贷、低资信度借贷这种本来属于信贷市场的风险进一步扩展到资本市场,抵押贷款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次贷危机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进一步向资本市场的危机扩散。
这是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功能所决定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本身不仅具有配置资金、创造信用、实现财富增值的功能,而且具有转移、扩散风险的功能,也就是预期收益往往与风险成正比。金融内部各行业之间、金融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信贷及其相关证券的发放和流通牵涉到抵押贷款银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购房者、房地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多方面,在这种格局下,危机便由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向整个金融领域扩展,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
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监管不到位和政策失当的结果。在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下,按照分工,由美联储监管信贷市场,由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资本市场。长期以来,这两大系统之间沟通较少,更很少采取协同行动,而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次贷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本身便跨越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而具有一体化的特征,但金融监管体制却滞后于形势的变化,有关规章制度对包括次贷规模、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创新、各种金融机构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也不到位,特别是过多、过快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此片面追求高收益,但对其风险评估却明显不足,且监管制度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低,金融机构资信状况透明度低。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其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怀疑对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出现同业拆借困难,大量抛售有价证券等;公众对金融机构信任度也明显下降,对经济环境和前景信心不足,甚至悲观失望,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造成经济低迷。
金融危机为何具有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必然要传输到世界其他国家。这使得金融危机具有国际性,且危机范围趋于扩大,强度趋于上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和经济的跨国传导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金融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特别是美国作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的“引擎”和中心,其他西方国家许多金融机构与美国金融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存贷款、证券、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特别是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债券,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传输提供了条件。
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旧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包括全球金融监管标准缺失、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缺失、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缺失、全球金融和经济预警系统缺失等;由少数发达国家掌控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权力十分有限,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便是如此: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不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而且调控手段也明显不足。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可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的贷款额度仅为2000亿美元,与这些国家的需求相比差距甚大;美元占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手段比重过大,国际货币“美元化”如此等等。
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前景的评估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已经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房地产等产业以沉重打击,并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们也应当注意:
不宜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简单等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西方各国政府在调节经济,实行“反危机”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拥有各种调节手段,特别是较雄厚的财力;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对跨国界经济的调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协调机制比过去强化了。这都有助于抑制危机的范围和破坏程度,缩短危机的时间。西方各国政府已在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或控制金融危机演变为整个经济的衰退。有的西方国家经济即使出现衰退,也将是短期的、较温和的。当然,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不是负增长。
国际金融和经济领域美国“一超独大”的地位尚难改变。虽然本次危机削弱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实力,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崛起,但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匹敌,美国的经济总量接近于欧盟,美元占了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手段的60%多,单个发达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与美国尚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危机主要还限于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多数行业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主要西方国家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还有待观察。
(作者系省社科院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秘书长、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
自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多,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5次冲击波,并逐步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
第一次冲击波发生在2007年三季度,美国著名的抵押贷款机构全国金融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等申请破产。
第二次冲击波发生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花旗、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银行集团因次贷呆、坏账造成巨额损失,并发生了流动资金短缺,美国监管当局被迫启动降息、向金融机构融资、债务担保、支持公司重组等措施。
第三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濒临破产,美联储向摩根大通公司融资300亿美元,由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第四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陷入困境,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决议,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美国政府9月宣布接管“两房”,同时撤换“两房”的首席执行官。2008年7月,美国第三大抵押贷款机构——印地麦克银行因财务困难濒临破产被联邦政府接管。
第五次冲击波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波发生在2008年9月一10月,美国最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至此,次贷危机导致的不良资产已让华尔街五大投行中的3家遭遇灭顶之灾。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濒于破产的全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以19亿美元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破产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这项救援计划将给予美国政府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与抵押贷款有关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将把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这将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政府对金融市场最大的一次救助行动。
次赁危机何以演化为金融危机
本次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深化,是长期问题积累的结果,而且这些问题是逐步暴露出来的,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危机的认识和对策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本次危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缺陷。
这是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日趋一体化和资产过度证券化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次贷)本来是一种信贷行为、信贷现象,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加速,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被打破,作为信贷市场主体之一的抵押贷款银行不仅经营次贷这种贷款业务,而且往往将次贷合约以抵押贷款债券等金融新产品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即“资产证券化”,也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的证券。这样,抵押贷款银行也涉足了资本市场。而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投资银行为了自身盈利,往往降低标准,为次贷债券提供担保。这样,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便趋于一体化了,次贷债券成为资产过度证券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度借贷、低资信度借贷这种本来属于信贷市场的风险进一步扩展到资本市场,抵押贷款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次贷危机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进一步向资本市场的危机扩散。
这是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功能所决定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本身不仅具有配置资金、创造信用、实现财富增值的功能,而且具有转移、扩散风险的功能,也就是预期收益往往与风险成正比。金融内部各行业之间、金融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信贷及其相关证券的发放和流通牵涉到抵押贷款银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购房者、房地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多方面,在这种格局下,危机便由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向整个金融领域扩展,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
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监管不到位和政策失当的结果。在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下,按照分工,由美联储监管信贷市场,由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资本市场。长期以来,这两大系统之间沟通较少,更很少采取协同行动,而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次贷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本身便跨越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而具有一体化的特征,但金融监管体制却滞后于形势的变化,有关规章制度对包括次贷规模、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创新、各种金融机构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也不到位,特别是过多、过快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此片面追求高收益,但对其风险评估却明显不足,且监管制度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低,金融机构资信状况透明度低。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其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怀疑对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出现同业拆借困难,大量抛售有价证券等;公众对金融机构信任度也明显下降,对经济环境和前景信心不足,甚至悲观失望,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造成经济低迷。
金融危机为何具有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必然要传输到世界其他国家。这使得金融危机具有国际性,且危机范围趋于扩大,强度趋于上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和经济的跨国传导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金融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特别是美国作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的“引擎”和中心,其他西方国家许多金融机构与美国金融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存贷款、证券、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特别是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债券,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传输提供了条件。
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旧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包括全球金融监管标准缺失、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缺失、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缺失、全球金融和经济预警系统缺失等;由少数发达国家掌控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权力十分有限,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便是如此: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不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而且调控手段也明显不足。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可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的贷款额度仅为2000亿美元,与这些国家的需求相比差距甚大;美元占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手段比重过大,国际货币“美元化”如此等等。
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前景的评估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已经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房地产等产业以沉重打击,并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们也应当注意:
不宜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简单等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西方各国政府在调节经济,实行“反危机”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拥有各种调节手段,特别是较雄厚的财力;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对跨国界经济的调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协调机制比过去强化了。这都有助于抑制危机的范围和破坏程度,缩短危机的时间。西方各国政府已在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或控制金融危机演变为整个经济的衰退。有的西方国家经济即使出现衰退,也将是短期的、较温和的。当然,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不是负增长。
国际金融和经济领域美国“一超独大”的地位尚难改变。虽然本次危机削弱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实力,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崛起,但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匹敌,美国的经济总量接近于欧盟,美元占了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手段的60%多,单个发达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与美国尚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危机主要还限于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多数行业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主要西方国家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还有待观察。
(作者系省社科院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秘书长、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