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就是让学生问的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师者?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说,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应该是老师的天职,可为什么有些学生有问题而不去求教于老师呢?为此笔者对本校八年级30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能够主动请教老师的学生占14.4%,况且这部分学生大都是学习好的。那么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去问老师?下面是摘录的学生回答。
  ⑴不想太引人注目;⑵怕让老师生气;(3)有的老师太严厉,不敢问;(4)怕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变差,自己也会很难堪;(5)怕老师会不情愿;(6)办公室的气氛太严肃,不敢进去问老师;(7)老师已讲过的问题,怕再去问时,让老师批评;(8)怕老师说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9)觉得与老师有距离,难以沟通;(10)老师上课会讲的,所以等着就可以了;(11)不会的问题太多了,不敢去问;(12)主要是请教同学,可以贴心交流;(13)没有这种习惯;等等。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有疑难问题而不去求教于老师的原因是两方面的:学生和老师,其关键在老师。为了让学生贴心与老师交流,笔者认为老师要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1.改变学生的“心”
  教师首先要打消学生的一些顾虑,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让学生具有不耻下问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去掉怕羞,不想太引人注目、怕别人说自己笨等的心理;让学生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有疑难问题一定不要放弃,必须弄明白;让学生去掉一个“怕”字,不但有问题要问,而且要大胆质疑;不要怕被老师问住,也不要怕老师的批评(老师的批评往往是善意的)。
  
  2.别让学生“怕”
  学生有疑难而不找老师解决,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老师,而怕老师的原因就是老师的生气、批评、讥讽、反过来再被老师问住,等等。学生肯定有不会的问题,也有学过的知识记不住的,也有做过的题目而现在又不会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老师不要把学生太理想化了,只要学生求教于我们,就不要批评,更不要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特别是别当着其他老师或学生的面让学生难堪。
  
  3.心中一定要“忍”
  在学生问题的时候,有时老师讲了好几遍,学生就是不会,有时再问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生又答不上来,特别是老师强调了多遍的知识或解题方法,学生也不知道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定要忍耐,千万别把“火喷到学生身上,也不要讽刺挖苦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静心想想,老师越是发火,学生不但害怕,而且其思路更乱,更甚者,他们有问题也不会再求教于你了。
  
  4.在耐心中让学生“悟”
  学生的学习,有开窍的,有不开窍的。对不开窍的学生,老师一定要耐心启发,首先使其学会“悟”。而使其悟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学生在审题、解题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有针对性地、面对面地进行启发开导,指点迷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成三次,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与之贴心交流,学生会开窍的。但如果老师没有耐心,开导不成,便不耐烦地训斥学生,结果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还很可能会产生反感情绪,就会加大师生之间的隔阂,对你所教学科就不会再去悟了。
  让学生学习开窍,有的可能很简单,一句话、一句格言、一个故事等就可能使其受到启迪而茅塞顿开。可有的学生就不是这么简单,但只要老师把学生看成牙牙学语的小孩,对他们的辅导就应像父母教幼儿学说话和数数一样,慢慢进行,不能心急。
  
  5.悟的方法之一是“憋”
  老师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一定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学生自己实在憋不出来,老师再点拨,点拨不成,再进一步提引子,再让学生自己去憋。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憋出来,就更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味,就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悟性,使学生学习开窍。
  
  据说江苏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教育自己的小孩,就是用了这种“憋”的方法:他和儿子走在路上,当儿子有不会的问题问他时,他不会把方法和答案直接告诉儿子的,他总是鼓励儿子:“你想想,你再想想。”如果儿子实在想不出来,他才提个引子,然后再让儿子想。
  老师不但让学生把问题自己憋出来,老师自己也要憋住,不要把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答案轻易地告诉学生,否则不利于学生自悟。
  
  6.在解惑中“育”
  在学生求教于老师时,老师正好借此机会,结合该生平时的实际表现及解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之进行切磋交流:耐心解决他不会的问题,同时鼓励他有问题就问的好习惯。如果他有缺点,老师可以委婉地给指一指,告诉他怎样学习,怎样为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而学习等。我想通过这样真诚地与之交流,学生就不会对老师敬而远之了。
  
  7.教师主动去“问”
  有的学生有疑难问题,不去问老师,那教师就主动去问他的过程中,引导他,鼓励他,让他主动地求教于老师。说实话,学生有疑难问题而与同学交流是很好的,但问老师,更有好处。因为不管怎么说,老师拥有的知识财富多,方法经验多,社会阅历深,所以老师帮学生解题,他不单单是给讲题,往往在借讲题之机,还会给学生点一点学习的方法技巧,甚至做人做事以及以后的生存发展的一些道理。
  
  8.与学生“和”
  老师要做知识与智慧的权威,不要做权力上的权威。同学之间之所以能够无拘束地相互交流,就是因为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敬畏,而不应该让学生害怕甚至反感。只有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老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无拘无束,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深厚真挚,老师的工作也会心情舒畅。既然如此,那教师为什么还要生气呢,让学生敬而远之呢?“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不就是让学生问的吗?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
  
  (责任编辑:朱珊)
其他文献
书籍是沟通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桥梁。  在这里,时空不再是界限,目视文字,穿越文字,仿佛就能看到作者的眼神与一举一动,感受着他的感受,沉醉于他的沉醉。若此若彼,难舍难分。  我从小便习惯于“爱读书”这样的标签,然而自从踏入高中,繁重课业的压力使我不再能天马行空地自由閱读。无奈下,我尝试与语文书为友,却出乎意料地在我不曾想象过的它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游船于繁华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上,两岸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医闹”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共识。近些年来,“医闹”在案件数量上、行为多样性上和后果严重性上均有所升级。应当看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老爸今年75岁,退休15年来,他足不出户,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屏气凝神地画画。用老爸的话说,画画既陶冶情操,又能修身养性,还能打发日子。故而,老爸对此一直乐此不疲。  说起老爸学国画,还得从他年轻时说起。20世纪60年代,老爸在乡下当会计,有一个上海的教授被下放到老爸所在的乡里。老爸看他身材瘦小,就时常偷偷帮他干些活计。一来二往,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农闲时,教授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捡起一根
体育课是离不开技术教学的,如果离开了技术教学,体育课也就随之消亡。张洪潭教授在《技术健身教学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原本就是一系列操作知识有效的传承,这一知识的主体就是运动技术。放弃或软化运动技术的学练,也就意味着作为增进健康的科学有效的身体练习手段被我们所抛弃。如果离开了运动技术作为练习内容,体育课就不是体育课了。那么,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必要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我们的学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