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艺术被人们称为无字歌、石头书、立体诗。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有人说雕塑是“时代的象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文化的标识。
1937年,朱照林出生在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西萍乡安源。他怀着对革命领袖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情怀.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地投入雕塑艺术创作,塑造了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光辉形象的近百件作品,成为我国著名的雕塑家。
雕塑青年毛泽东的第一人
少年时朱照林就经常用木炭条描绘毛泽东画像。他喜欢揣摩萧三、斯诺写的有关作品里的毛泽东形象.十分欣赏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家安德列夫雕塑的《列宁》和奥古斯丁雕塑的《铁托》,立志要用雕塑艺术塑造出中国革命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朱照林1954年考入萍乡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1962年,学院为了让包括朱照林在内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作出优秀毕业作品,组织他们到韶关曲仁煤矿体验生活。来自江南煤都安源的朱照林非常熟悉煤矿和煤矿工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素材收集,他创作了反映“老矿工爱与恨”“中年矿工觉醒斗争”和“青年矿工向往未来”的《矿工三部曲》。体验生活结束回到学院后,他想到毛泽东年轻时多次到过安源考察和组织工人运动,对毛泽东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十分敬佩。他曾在读大三时利用寒暑假试着创作过反映这一时期毛泽东革命活动的雕塑。他毅然决定放弃原来的作品选题.改做“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他这样做是冒着一定风险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做领袖塑像很难把握,容易出问题。他的指导老师、我国著名雕塑大师潘鹤开始时也不同意.但听了他的申述后,支持他改做,并从雕塑形似的尺寸大小,到神似需要人物内心的刻画等等,都一一作了指導,还将自己保存的许多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照片提供给朱照林参考。
朱照林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140厘米高的《青年毛泽东》雕塑作品终于完成。这件雕塑作品十分成功。它在《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封面相继刊登,广州美术学院把它作为优秀毕业创作收藏。湖南省博物馆还将它复制陈列。这一作品也成了他的成名作。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布仑评价说:“《青年毛泽东》将领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纵横捭阖气冲霄汉的无畏勇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担当精神,坚毅豁达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
在朱照林的近百件毛泽东形象雕塑作品中,既有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恰同学少年》《峥嵘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湘江河畔》《出乡关》,又有井冈山斗争和万里长征时期的《战地黄花分外香》《风景这边独好》《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国风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胸巾白有雄兵百万》《笑谈纸老虎》《世界是你们的》《久有凌云志》《检阅》《伟人毛泽东》等。
朱照林创作的毛泽东形象雕塑作品,每件都根据小同年代、不同背景而有着不同特点。《风景这边独好》通过毛泽东坚忍不拔的眼神、微欠的身姿步态等形态,反映了他在中央苏区时的风采.展现了毛泽东下基层了解情况,对中国革命前途进行更加认真深刻思考的表情。《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作品运用头戴红军军帽、身着军服.手执一根长木棍,坚定不移地迈向前方的形象,刻画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不怕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北国风光》中的毛泽东目视远方,两手叉腰,脚蹬大地.显示出在摧毁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胸怀。《久有凌云志》和《检阅》,则真实反映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后的思考及极其复杂的心情。
朱照林的领袖情节不仅体现在毛泽东身上.还表现在对刘少奇、邓小平、李立三、卢德铭、凯丰等革命先驱人物作品的塑造中。
朱照林从父辈那里自小就得知刘少奇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的历史。他1984年创作的140厘米高的《刘少奇在安源》中的刘少奇,虽年轻却稳重老练,有着泰山压顶不弯腰、不惧任何困难的仪态。这尊作品受到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高度赞赏,王光美同志还送给朱照林一套《刘少奇选集》并题字表示感谢。这一作品还被选人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受到媒体和观众的好评。1994年秋,在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安源工人运动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塑像的征稿活动中,朱照林以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设计使《魂系安源》中标。朱照林在这组作品中雕塑的毛泽东与《青年毛泽东》不同。《青年毛泽东》中的毛泽东还在探索救中国的道路。而《魂系安源》的毛泽东已是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杰出革命活动家。《刘少奇在安源》和《魂系安源》中的刘少奇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方,雕塑者却将这两幅作品的主人分别突出了“平稳”和“勇敢”的特性。塑造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的形象,朱照林遇到的困难更大。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李立三留下的形象资料几乎没有。朱照林千方百计到处查询,终于得到了一张李立三约40岁时的照片。他认真阅读照片,仔细琢磨,用尺子测量脸上各部位的比例,做出了头部的大致轮廓:又将当时的历史环境植入背景。一尊体现劳工神圣、正气凛然的塑像终于出现了。就这样.分别高为8米、7米、6米的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花岗岩塑像竖立在安源工人运动纪念广场上。20世纪90年代,朱照林为了塑造好赵醒侬烈士的形象,几个月中,他多次往返奔波,采访烈士生前战友、江西省前省委书记方志纯一.经过他缜密的构思和精心的雕塑,逼真的赵醒依塑像在烈士的故乡江西南丰县高高耸立一。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格
朱照林不仅创作了大量领袖人物形象雕塑作品.还创作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其他雕塑作品。他送展香港艺术大展的作品《鲁迅》、全国美术展览作品《开拓拼搏》、全国体育美术展览作品《超越》、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出的《八一枪声》、树立于萍乡中学广场高达10米的《树人碑》以及《中科院院士吴学周》《孔子》《龙腾虎跃》《向往》《生命之韵》《许真君降龙》《爆竹始祖李畋》等作品均各具特色。
他出生于煤都,熟悉了解煤矿工人,对他们怀有很深的感情。矿工肌肉刀削似的线条、身体如矿石般的多棱多角、全神专注于手中的风钻等特色展示在《煤流滚滚》《钻》等作品中。高级记者、时任萍乡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彭佑祥在题为《巍然耸立的群峰——品读朱照林雕塑作品》的评论文章中说:“我记起了首次看到照林先生的雕塑作品是《玉女披衣》。那是改革开放风驰电掣般推进的年头,将要拓展的萍乡绿茵广场需要建尊标志性雕塑,任务落到了朱照林身上。他欣然受命,精心探寻表现萍乡特色的最佳题材和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以载入《辞源》的萍东玉女峰的故事为题材,采用唐仕女画的传统手法,融入西方现代人体美的造型艺术,塑造出了一尊高7米重3吨的《玉女披衣》玻璃钢塑像:三名亭亭玉立的少女,轻舞婆娑,喜弄倩影,像流水那样绕过幽静的山岗,像飞燕那样掠过清幽的彩云,娇美、潇洒、轻盈,满地生风。人们纷纷认可,赞其为萍城标志性风景。这件作品在全国城建成果展览会上也捧回了奖杯。”
朱照林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有价值的雕塑艺术理论。他认为,环境与雕塑的组合构成了人们生活活动空间,城市的建筑和雕塑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氛同”。因此,城市雕塑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美化装饰作用,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建筑和雕塑格调的统一,比例的协调,色彩的和谐,这就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人们永久性的审美要求。他还认为,雕塑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应该发展。朱照林还在雕塑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雕塑材料的选择、发展小型雕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朱照林1997年退休后仍然坚守在雕塑岗位上.并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2013年他到深圳搞雕塑展时,工作过于劳累,造成胃出血及轻度脑血栓,但他仍坚持雕塑工作。他出版了《朱照林雕塑作品选集》《朱照林国画集》《一代天骄——毛泽东雕塑作品专集》等。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批国家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获得者,其传略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美术年鉴》等。从1992年开始,朱照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37年,朱照林出生在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西萍乡安源。他怀着对革命领袖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情怀.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地投入雕塑艺术创作,塑造了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光辉形象的近百件作品,成为我国著名的雕塑家。
雕塑青年毛泽东的第一人
少年时朱照林就经常用木炭条描绘毛泽东画像。他喜欢揣摩萧三、斯诺写的有关作品里的毛泽东形象.十分欣赏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家安德列夫雕塑的《列宁》和奥古斯丁雕塑的《铁托》,立志要用雕塑艺术塑造出中国革命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朱照林1954年考入萍乡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1962年,学院为了让包括朱照林在内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作出优秀毕业作品,组织他们到韶关曲仁煤矿体验生活。来自江南煤都安源的朱照林非常熟悉煤矿和煤矿工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素材收集,他创作了反映“老矿工爱与恨”“中年矿工觉醒斗争”和“青年矿工向往未来”的《矿工三部曲》。体验生活结束回到学院后,他想到毛泽东年轻时多次到过安源考察和组织工人运动,对毛泽东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十分敬佩。他曾在读大三时利用寒暑假试着创作过反映这一时期毛泽东革命活动的雕塑。他毅然决定放弃原来的作品选题.改做“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他这样做是冒着一定风险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做领袖塑像很难把握,容易出问题。他的指导老师、我国著名雕塑大师潘鹤开始时也不同意.但听了他的申述后,支持他改做,并从雕塑形似的尺寸大小,到神似需要人物内心的刻画等等,都一一作了指導,还将自己保存的许多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照片提供给朱照林参考。
朱照林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140厘米高的《青年毛泽东》雕塑作品终于完成。这件雕塑作品十分成功。它在《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封面相继刊登,广州美术学院把它作为优秀毕业创作收藏。湖南省博物馆还将它复制陈列。这一作品也成了他的成名作。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布仑评价说:“《青年毛泽东》将领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纵横捭阖气冲霄汉的无畏勇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担当精神,坚毅豁达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
在朱照林的近百件毛泽东形象雕塑作品中,既有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恰同学少年》《峥嵘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湘江河畔》《出乡关》,又有井冈山斗争和万里长征时期的《战地黄花分外香》《风景这边独好》《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国风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胸巾白有雄兵百万》《笑谈纸老虎》《世界是你们的》《久有凌云志》《检阅》《伟人毛泽东》等。
朱照林创作的毛泽东形象雕塑作品,每件都根据小同年代、不同背景而有着不同特点。《风景这边独好》通过毛泽东坚忍不拔的眼神、微欠的身姿步态等形态,反映了他在中央苏区时的风采.展现了毛泽东下基层了解情况,对中国革命前途进行更加认真深刻思考的表情。《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作品运用头戴红军军帽、身着军服.手执一根长木棍,坚定不移地迈向前方的形象,刻画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不怕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北国风光》中的毛泽东目视远方,两手叉腰,脚蹬大地.显示出在摧毁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胸怀。《久有凌云志》和《检阅》,则真实反映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后的思考及极其复杂的心情。
朱照林的领袖情节不仅体现在毛泽东身上.还表现在对刘少奇、邓小平、李立三、卢德铭、凯丰等革命先驱人物作品的塑造中。
朱照林从父辈那里自小就得知刘少奇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的历史。他1984年创作的140厘米高的《刘少奇在安源》中的刘少奇,虽年轻却稳重老练,有着泰山压顶不弯腰、不惧任何困难的仪态。这尊作品受到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高度赞赏,王光美同志还送给朱照林一套《刘少奇选集》并题字表示感谢。这一作品还被选人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受到媒体和观众的好评。1994年秋,在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安源工人运动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塑像的征稿活动中,朱照林以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设计使《魂系安源》中标。朱照林在这组作品中雕塑的毛泽东与《青年毛泽东》不同。《青年毛泽东》中的毛泽东还在探索救中国的道路。而《魂系安源》的毛泽东已是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杰出革命活动家。《刘少奇在安源》和《魂系安源》中的刘少奇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方,雕塑者却将这两幅作品的主人分别突出了“平稳”和“勇敢”的特性。塑造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的形象,朱照林遇到的困难更大。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李立三留下的形象资料几乎没有。朱照林千方百计到处查询,终于得到了一张李立三约40岁时的照片。他认真阅读照片,仔细琢磨,用尺子测量脸上各部位的比例,做出了头部的大致轮廓:又将当时的历史环境植入背景。一尊体现劳工神圣、正气凛然的塑像终于出现了。就这样.分别高为8米、7米、6米的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花岗岩塑像竖立在安源工人运动纪念广场上。20世纪90年代,朱照林为了塑造好赵醒侬烈士的形象,几个月中,他多次往返奔波,采访烈士生前战友、江西省前省委书记方志纯一.经过他缜密的构思和精心的雕塑,逼真的赵醒依塑像在烈士的故乡江西南丰县高高耸立一。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格
朱照林不仅创作了大量领袖人物形象雕塑作品.还创作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其他雕塑作品。他送展香港艺术大展的作品《鲁迅》、全国美术展览作品《开拓拼搏》、全国体育美术展览作品《超越》、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出的《八一枪声》、树立于萍乡中学广场高达10米的《树人碑》以及《中科院院士吴学周》《孔子》《龙腾虎跃》《向往》《生命之韵》《许真君降龙》《爆竹始祖李畋》等作品均各具特色。
他出生于煤都,熟悉了解煤矿工人,对他们怀有很深的感情。矿工肌肉刀削似的线条、身体如矿石般的多棱多角、全神专注于手中的风钻等特色展示在《煤流滚滚》《钻》等作品中。高级记者、时任萍乡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彭佑祥在题为《巍然耸立的群峰——品读朱照林雕塑作品》的评论文章中说:“我记起了首次看到照林先生的雕塑作品是《玉女披衣》。那是改革开放风驰电掣般推进的年头,将要拓展的萍乡绿茵广场需要建尊标志性雕塑,任务落到了朱照林身上。他欣然受命,精心探寻表现萍乡特色的最佳题材和表现形式.最后确定以载入《辞源》的萍东玉女峰的故事为题材,采用唐仕女画的传统手法,融入西方现代人体美的造型艺术,塑造出了一尊高7米重3吨的《玉女披衣》玻璃钢塑像:三名亭亭玉立的少女,轻舞婆娑,喜弄倩影,像流水那样绕过幽静的山岗,像飞燕那样掠过清幽的彩云,娇美、潇洒、轻盈,满地生风。人们纷纷认可,赞其为萍城标志性风景。这件作品在全国城建成果展览会上也捧回了奖杯。”
朱照林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有价值的雕塑艺术理论。他认为,环境与雕塑的组合构成了人们生活活动空间,城市的建筑和雕塑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氛同”。因此,城市雕塑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美化装饰作用,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建筑和雕塑格调的统一,比例的协调,色彩的和谐,这就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人们永久性的审美要求。他还认为,雕塑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应该发展。朱照林还在雕塑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雕塑材料的选择、发展小型雕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朱照林1997年退休后仍然坚守在雕塑岗位上.并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2013年他到深圳搞雕塑展时,工作过于劳累,造成胃出血及轻度脑血栓,但他仍坚持雕塑工作。他出版了《朱照林雕塑作品选集》《朱照林国画集》《一代天骄——毛泽东雕塑作品专集》等。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批国家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获得者,其传略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美术年鉴》等。从1992年开始,朱照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