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家对于课堂提问的关注度日渐提高,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效”二字。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值得深究。“怎样的”指提问方法,“有效”指提问必须产生“正面效果”——既要有利于课堂,又要有利于学生。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提问,使我们在“怎样的”这一问题上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不同的人对“有效”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受评判者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我看来,所谓“有效”提问就是要有好的问题、有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恰当的提问机会。
一、什么是好的问题
这里的“好”,是对问题的价值判断,就是说一个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首先,好的问题是以课题为核心的。比如,学习《向量》时,提问:“‘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教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显然是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量的区别,从而认识到有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要考虑方向,由此导入课题“向量”。教师如果提问“今天股票是涨是跌”,似乎也有大小问题,但就偏离核心了。
其次,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的。比如,学习《向量的数量积》时,提问:“结合律成立吗?”这不是学生张口就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对数量积和向量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有时侯,好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待解决问题的本身,而是贯穿在解题过程中。比如“想想,有几种解法”类似提问有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再次,好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励性。比如,学习《按向量平移函数图象》时,我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将y=sin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提问:“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让学生先猜想,后说明,以最快的速度猜出结果。这种将激励融入提问之中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当然,仅仅得出答案是不够的,还要说明理由。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阐述,其结果就自然成为“求按向量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的解题程序了。这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良好范例。
也许,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堆关于“好问题”的标准,但是“好”的核心一定是要有意义。电子白板的恰当运用,可以提升问题的价值,使它变得更好。
二、如何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设问、反问、疑问、追问等。课堂提问的难点在于“恰当”,也就是说,“怎样问”是讲究技巧的。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常用设问的方式,即给出一个问题,意在引发思考,进入话题,设置悬念,未必马上有结果,或许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给出每月等差额还按揭的房贷问题,悬在那里,最后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才解开谜底。在解决知识迁移过程的“变异”问题时,常采用疑问的方式。比如,上面提到《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的“结合律成立吗”就是采用疑问的方式提问的。提出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冲突,克服“想当然”的不良思维习惯。反问,在处理学生犯常见错误时很有效,它用以激发学生思维矛盾冲突的力度比“疑问”更大。比如,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出现了分子分母同时约去一个向量的运算,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我反问“真的可以这样吗”,他思考良久,慢慢地才转变想法。
如果用电子白板辅助提问,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将问题呈现在白板上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讨论。与单一的口头提问相比较,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施展教学手段的空间——可修改、可深化、可储存、可再现、可设计更多的问题支架。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利用技术工具,不断追问,步步逼近,步步呈现,从而提升问题的价值。
这里举一个例子。学习圆的切线方程时,我先在白板上呈现问题:“已知切点M(x0,y0),圆心(0,0),切线上的动点P(x,y),圆的半径r2,如何求切线方程”及其相关图像。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时,我不经意地问道:“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有学生很快就有了回应。我及时点评并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白板上。我再启发:“哪种方法更为简单便捷?”在学生思考中,我看准时机启动奖励机制:“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很快,学生已说出了答案。我随即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过程,其他学生口述过程。课前我已经有了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直接调出来即可,由于预设充分,没有意外发生。我请学生点评,再点评学生的点评,重点提炼解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这时,学生沉浸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兴奋与喜悦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向前走半步”,探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我请学生拖动图形中的点M,使之在圆内或圆外,观察图形变化,问题由此引向深入。
这段教学经历在非白板条件下比较难以做到,问题的价值由此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怎样找到恰当的提问机会
事实上,无论设计得多么好的问题,提问机会(何时提问、向谁提问)一旦把握不准,问题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向量的概念》教学课中,预想的情境是这样的:在一次海上军事演习中,雷达兵(我)向舰长报告“距我20海里发现敌舰,请指示”,舰长甲(学生)指示“开炮”,舰长乙(学生)指示“请报告方位”——由此引入“一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有考虑方向”的知识点。但实际教学时,我选的第一位学生就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他直接就提出“报告方向”,一下子把我设置的情境化为乌有了,情境的戏剧性效果荡然无存,这个情境以及背后的教学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这就是由于我没有把握好提问机会,没有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所导致的。之后,我用电子白板改进了提问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在紧张的战争场面,把舰长的命令留下请学生传达,学生几乎齐声喊“开炮”。这时,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画面停下来静静地用疑问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若有所悟,议论纷纷,有人按捺不住就发出了“还没有说方向”的喊声。这时,我再播放舰长回答的画面,引入当天学习的话题。我认为,电子白板在帮助我营造提问气氛、捕捉提问时机和选择提问方式(如课堂适度留白、用眼神询问)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最容易的是设计问题本身,选择提问方式的难度会稍大一些,其难度不在于事先设计,而在于课堂情境的变化——因为师生在互动中会“触景生问”,经常会发生“非预设情境”。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最难的是设计提问机会。与其说是设计提问机会,不如说是把握提问机会。提问机会可以设计,但是重在把握,重在临机应变。
在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中,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作用非常大。利用它,我们可以预设多种方案存储其中,根据课堂情境拖曳所需要的问题即可。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录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点,使问题的讨论升级。学生还可以利用书写等功能完成问题的解答过程、设计解题方案。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华西中学)
不同的人对“有效”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受评判者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我看来,所谓“有效”提问就是要有好的问题、有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恰当的提问机会。
一、什么是好的问题
这里的“好”,是对问题的价值判断,就是说一个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首先,好的问题是以课题为核心的。比如,学习《向量》时,提问:“‘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教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显然是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量的区别,从而认识到有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要考虑方向,由此导入课题“向量”。教师如果提问“今天股票是涨是跌”,似乎也有大小问题,但就偏离核心了。
其次,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的。比如,学习《向量的数量积》时,提问:“结合律成立吗?”这不是学生张口就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对数量积和向量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有时侯,好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待解决问题的本身,而是贯穿在解题过程中。比如“想想,有几种解法”类似提问有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再次,好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励性。比如,学习《按向量平移函数图象》时,我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将y=sin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提问:“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让学生先猜想,后说明,以最快的速度猜出结果。这种将激励融入提问之中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当然,仅仅得出答案是不够的,还要说明理由。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阐述,其结果就自然成为“求按向量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的解题程序了。这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良好范例。
也许,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堆关于“好问题”的标准,但是“好”的核心一定是要有意义。电子白板的恰当运用,可以提升问题的价值,使它变得更好。
二、如何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设问、反问、疑问、追问等。课堂提问的难点在于“恰当”,也就是说,“怎样问”是讲究技巧的。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常用设问的方式,即给出一个问题,意在引发思考,进入话题,设置悬念,未必马上有结果,或许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给出每月等差额还按揭的房贷问题,悬在那里,最后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才解开谜底。在解决知识迁移过程的“变异”问题时,常采用疑问的方式。比如,上面提到《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的“结合律成立吗”就是采用疑问的方式提问的。提出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冲突,克服“想当然”的不良思维习惯。反问,在处理学生犯常见错误时很有效,它用以激发学生思维矛盾冲突的力度比“疑问”更大。比如,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出现了分子分母同时约去一个向量的运算,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我反问“真的可以这样吗”,他思考良久,慢慢地才转变想法。
如果用电子白板辅助提问,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将问题呈现在白板上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讨论。与单一的口头提问相比较,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施展教学手段的空间——可修改、可深化、可储存、可再现、可设计更多的问题支架。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利用技术工具,不断追问,步步逼近,步步呈现,从而提升问题的价值。
这里举一个例子。学习圆的切线方程时,我先在白板上呈现问题:“已知切点M(x0,y0),圆心(0,0),切线上的动点P(x,y),圆的半径r2,如何求切线方程”及其相关图像。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时,我不经意地问道:“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有学生很快就有了回应。我及时点评并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白板上。我再启发:“哪种方法更为简单便捷?”在学生思考中,我看准时机启动奖励机制:“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很快,学生已说出了答案。我随即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过程,其他学生口述过程。课前我已经有了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直接调出来即可,由于预设充分,没有意外发生。我请学生点评,再点评学生的点评,重点提炼解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这时,学生沉浸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兴奋与喜悦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向前走半步”,探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我请学生拖动图形中的点M,使之在圆内或圆外,观察图形变化,问题由此引向深入。
这段教学经历在非白板条件下比较难以做到,问题的价值由此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怎样找到恰当的提问机会
事实上,无论设计得多么好的问题,提问机会(何时提问、向谁提问)一旦把握不准,问题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向量的概念》教学课中,预想的情境是这样的:在一次海上军事演习中,雷达兵(我)向舰长报告“距我20海里发现敌舰,请指示”,舰长甲(学生)指示“开炮”,舰长乙(学生)指示“请报告方位”——由此引入“一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有考虑方向”的知识点。但实际教学时,我选的第一位学生就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他直接就提出“报告方向”,一下子把我设置的情境化为乌有了,情境的戏剧性效果荡然无存,这个情境以及背后的教学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这就是由于我没有把握好提问机会,没有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所导致的。之后,我用电子白板改进了提问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在紧张的战争场面,把舰长的命令留下请学生传达,学生几乎齐声喊“开炮”。这时,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画面停下来静静地用疑问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若有所悟,议论纷纷,有人按捺不住就发出了“还没有说方向”的喊声。这时,我再播放舰长回答的画面,引入当天学习的话题。我认为,电子白板在帮助我营造提问气氛、捕捉提问时机和选择提问方式(如课堂适度留白、用眼神询问)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最容易的是设计问题本身,选择提问方式的难度会稍大一些,其难度不在于事先设计,而在于课堂情境的变化——因为师生在互动中会“触景生问”,经常会发生“非预设情境”。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最难的是设计提问机会。与其说是设计提问机会,不如说是把握提问机会。提问机会可以设计,但是重在把握,重在临机应变。
在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中,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作用非常大。利用它,我们可以预设多种方案存储其中,根据课堂情境拖曳所需要的问题即可。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录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点,使问题的讨论升级。学生还可以利用书写等功能完成问题的解答过程、设计解题方案。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华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