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诽谤行为

来源 :商业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网络诽谤行为不同于传统诽谤行为,其具有影响力大、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制已经刻不容缓,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正式出台,为什么样的网络诽谤行为能够构成犯罪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笔者将以两高新司法解释为背景,分析网络诽谤。
  关键词:网络诽谤;网络捏造;网络散布;言论自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网络诽谤”成为其中的突出代表。网络诽谤,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捏造、散步虚假信息以损害他人名誉的恶性行为。相较于传统的诽谤行为,网络诽谤实施起来更容易,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公众信息交流平台为网络诽谤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正因如此,网络诽谤更易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乃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诽谤已经成为一颗网络毒瘤,使得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已经具备可行性及必要性。随着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正式出台,为什么样的网络诽谤行为能够构成犯罪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笔者将从诽谤罪的犯罪构成等多个角度,并结合2013年两高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进行分析。
  一、 网络诽谤行为的争议焦点
  (一)网络捏造与网络散布
  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网络诽谤行为包括“捏造”和“散布”,二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存在的。
  1.网络捏造的涵义
  网络捏造,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指在网络上故意虚构并不存在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者将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那么,何种程度的捏造能够达到诽谤罪的程度呢?尤其在网络文字语言环境当中,单纯表达个人观点的评论经常包含着讽刺、恶搞等情感,这是否构成诽谤罪?这就涉及到了言论自由与网络诽谤的临界点,言论自由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公民有权利自由的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宪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任何权利皆有义务,言论自由的权利是以不能侵犯他人、社会和国家为前提条件的。那么,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诽谤的界限就在于是否达到损害他人声誉,侵犯他人人格,如果触碰了这个底线,即构成“情节严重”,可以定性为诽谤罪。当然在判断一行为是否构成网络诽谤时,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语境、人物关系等等,用社会一般标准的来评判,而不能以个性掩盖共性。
  2.网络散布的涵义
  传统法律意义上的“散布”,指故意在公共场合向不特定多数人传播,但网络因其自身的特性,也赋予了网络诽谤中的“散布”以全新含义。单纯发布信息的行为看似不存在所谓的传播行为,但网络本身就具有公开性,网络信息天然的可被公众知悉,行为人的“发布”即包含了“传播”的故意。
  有些学者对两高司法解释中“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构成“情节严重”提出质疑,认为信息被点击以及被转发是不可控的,并不应该将这些行为归责于信息发布者并将发布行为认定为犯罪。还有学者认为,五百次和五千次的数字过于绝对,不利于定罪量刑。笔者并不认同以上观点,首先,将信息公布在网络上,表明行为人具备散布的故意,点击和转发虽然是不可控的,但行为人的对事态扩大的容忍,可以看成是一种不作为,并不能因此混淆其行为不够成网络诽谤。其次,两高公布的这两组数据是经过调研和推敲的,即达到点击、浏览五千次以上,转发五百次以上表明该行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他人名誉的严重后果。这两组数据为司法评判提供了标尺,更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网络诽谤行为“故意”的认定
  传统的诽谤罪当中,要求行为人具有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直接故意。正如前文笔者提到,捏造与散布具有层次性的关系。然而,在网络形态当中,信息是公开化、透明化的,网络诽谤行为大多是以间接故意的形态出现,即行为人将信息发布到网络空间当中,对其他不特定多数人的转发和点击阅览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当达到一定严重后果时,其实已经造成了对他人名誉权的损害。若还是以传统的直接故意作为评判诽谤罪的标准,将损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传统的诽谤罪,是对所捏造事实的积极散布,是对损害后果的积极追求。而网络信息的传播同时具备积极性和被动性的传播方式,如笔者前文提到的,行为人将信息的“发布”其实质为“散布”,表面上看来是被动的传播,其实质是行为人主动的放任危害他人名誉的损害结果发生,行为人具有负担损害后果的先行为义务,若直接否定了网络诽谤的间接故意,就丧失了追惩网络诽谤犯罪的实质意义。
  二、 对网络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的认定
  两高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实质上是对网络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公诉与自诉进行区分,具有明确的司法实践指导意义。网络诽谤自身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相较于一般的诽谤行为更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后果。因此网络诽谤公权力的介入,能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诽谤中公权力介入的作用相较于传统诽谤更突出。
  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当中,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规定为公诉案件的范围,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而两高司法解释当中,给网络诽谤行为明确列举了国家公权力介入的情形,包括: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等。网络犯罪不同于其他传统类型犯罪,其影响力大、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尤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经常呈现出跨国犯罪形态,因此,笔者认为两高将以上行为列举出来,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两高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对我国打击网络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为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也为预防网络犯罪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进.网络语境下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J].今传媒,2009,(6)
  [2] 杨磊.网络环境下诽谤罪的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彭贤恩.刑法应用于网络诽谤案例之研究[J].资讯社会研究,2006(11).
  [4] 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J].中国法学,2006(2).
  [5] 李忠.因特网与言论自由保护[J].法学,2002(2).
  [6] 邱兴琼,李咏.公民言论自由的司法保护一基于“黄静”案探析网络言论自由权[J].法制与社会,2009(3).
  [7] 郭华成.澳门刑法典中的诽谤罪和侮辱罪[J].政治与法律,1997(4).
  [8]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陈兴良.刑法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 吴大华.刑法各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DF62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许霆ATM取款案的判决早已执行完毕,但是关于本案的定性所引发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许霆是否构成盗窃罪?他的行为究竟是刑事犯罪还是民事中的不当得利?由于自动取款机已经日益深渗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关于本案的争议也受到普通社会公众的关注。  关键词:许霆案;盗窃罪;不当得利;争议;自动取款机  一.许霆ATM取款案案件背景  2006年4月21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对危险驾驶罪的再认识”(项目编号:13C238)研究成果。  摘要:汽车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交通事故也正在成为人类的杀手,本文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罪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说。关注危险驾驶在国内外的立法规定,提出了现阶段危险驾驶罪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前述问题进
期刊
中图分类号:DF96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逐渐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而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国际环境损害;国家环境损害责任  一、国际环境损害  对于国际环境损害,即跨国界环境污染,业界尚未有统一全面的定义。1982年国际法协会在蒙特利尔通过的《适用跨国界污染的国际法归责》对此所作的定义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 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论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从B2C模式的角度”(项目编号:13C233)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成熟,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其关键内容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及效力问题也亟待解决。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涉及缔约主体、缔约意思表示、缔约程序,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消费者保护视角下的霸王条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C225)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主体方面,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本课题将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总结霸王条约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特征,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行业等之间对此现象的处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526. 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众所周知,异性恋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双性恋者较为少见,而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看法;心理健康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同性恋是极具争议性的。由于父权社会(Patriarchy)、文化传统或者宗教信仰等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6. 1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国信托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这主要与信托制度不完善有关。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托业的规制缺失成为其低迷的罪魁祸首。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称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托在聚拢社会闲置资金、加速商品流通、开辟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制定有效法律制度,帮助信托业走出低谷,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统计法》颁布以来,各级统计机构全面普及《统计法》,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和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统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纠的问题仍较严重,领导干部违法干预统计数据、调查对象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现象依然存在,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统计法;法制宣传;教育形式  《统计法》
期刊
中图分类号:DF924.1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公民实现自卫和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强有力武器。但是在社会中,人们有时会产生对正当防卫的误解,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既是正当防卫正当性的重要条件,也成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分界线,因此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正确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9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告走进我们的生活。诸多的明星名人也通过广告为我们所熟知。但是近年来,虚假广告事件频发,在虚假广告中,广告主、广告制作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自不待言,对于代言的明星们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制裁,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  关键词:商业广告;代言人;虚假广告;法律责任  虚假广告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毒瘤之一,对广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