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丹的艺术和他的“自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雕塑巨匠罗丹的艺术建构和艺术观念中,“自然”占有重要地位。以“自然”为依托,罗丹的雕塑艺术大大扩展了对社会生活内容的表现,丰富了人类艺术形象宝库,但罗丹的自然观念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理论范畴,因而也给其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罗丹;自然;社会生活;雕塑创作
  罗丹是欧洲近代的雕塑巨匠,他的艺术一反当时的摹古之风,独辟蹊径,以现实生活为艺术的灵感来源,表现生活的真实,其作品静穆而宏伟。罗丹也因此而成为菲狄亚斯与米开朗基罗这两位巨擘之后的第三座高峰,在艺术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
  罗丹的创作一直奉“自然”为女神,在“自然”的理念下构建他的艺术表现体系。可以说,他的艺术与“自然”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以“自然”为依托,罗丹大大扩展了雕塑艺术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用新的形象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人类艺术形象宝库。然而,他的“自然”说也因其不科学性而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罗丹艺术中的“自然”表现
  罗丹把他深入研究和表现的社会生活称之为“自然”,他认为所有的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崇拜“自然”。他告诫人们说:“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对于自然你们要绝对信仰……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
  罗丹认为这也是他在艺术上成功和制胜的法宝。他没有像其他艺术家那样一味学习前人雕刻技法,钻进象牙塔中,脱离社会生活的脉搏,所以罗丹锐利的眼光始终盯的是他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从这些现实生活中探究表面现象和外形之下包含的“内在真理”,罗丹认为只要虔诚地研究“自然”及其“内在真理”,并坚持不懈地奋发工作,就一定不会找不着美和真理。罗丹一生的全部作品的特点也正在于其“自然”性,人物、人体是自然的,构思是自然的,手法也是自然的,全无矫揉造作之感。
  罗丹的作品《塌鼻男人》是一幅直接来自现实生活的作品。罗丹请的模特儿是一个叫毕比的乞丐。毕比看上去是一个塌鼻而面容丑陋的老人,但罗丹却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发现了他的美,他在作品中极力强调塌鼻者面部的起伏和扭曲感,仿佛这里面就存在着整个人类的愁苦和凄凉。这种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逼真地再现眼见的真实观点,我们在库尔贝、米勒、杜米埃、马奈等画家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它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一致审美观念:不再接受学院派艺术的理想化的表达方式,而去直接表现更“自然”的现实生活。这就形成一种新的美学观点,以现代的“丑”(这种“丑”实际是指一种不避讳缺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反对传统学院的“美”,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反叛,而这种反叛意识贯穿了罗丹的一生,表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如《妓女》和《巴尔扎克》等,罗丹认为这是艺术家对“自然”的最大尊重。
  他和巴尔扎克灵魂相通。正像巴尔扎克用这种“自然”的真实写成《人间喜剧》,表现了大多数地位卑微、衣衫褴褛、表情呆滞、性格也不完美的小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罗丹也希望用凿子刻出这个自然的真实的面貌。挖掘他们背后的自然性格和特点,将其本质表现出来。罗丹还为巴尔扎克做了雕塑,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种不加雕饰的“自然”,必然遭到学院派或保守观众的排斥,《塌鼻男人》被拒于沙龙展览门外,而另一件作品《青铜时代》虽然参加了展览,但展览会后受到强烈攻击。《青铜时代》是一个青年男子的全身雕像,象征人类的觉醒。作品中人物似乎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但浑身却充满了生机,坚实有力的肌肉下面仿佛正流动着血液,舒展着身体,均匀地呼吸着。这件作品在沙龙展览时,人们被如此真实的雕塑吓呆了,以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雕塑,而是直接从真人身上翻印的模型。罗丹只好当众做了一个人体雕塑《行走的人》,以证明他的雕塑技艺。
  罗丹以“自然”为创作的最高标准,实际上来源于西方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认为艺术必须以某种技艺来表现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所以罗丹对“自然”敬若神明,十分注意通过“雕”与“塑”的技艺来实现他对“自然”的这种崇敬。
  《青铜时代》中的青年在“自然”中醒来,《施洗者约翰》在“自然”中传道,《地狱之门》中的思想者在“自然”中思索着人类命运,《加莱义民》在“自然”中走向前面的危险和死亡,《欧米哀尔》也在“自然”中俯视自己,哀叹命运的不公。罗丹说:“最美的题材摆在你们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我服从自然,从来不想命令自然。”
  罗丹雕塑“自然”的人们,不是为了美化他们,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不避讳缺点地展现他们的“自然”面貌。他塑造的人物并不光洁如玉,并不肌肉完美,而往往有很多瑕疵,或瘦骨嶙岣,或不修边幅,或皱纹密布,或粗糙干涩。勇士也有软弱恐惧的一面,天才也有疲惫和迟钝之时。对于这些不加掩饰的生活和“自然”,罗丹坦然面对,率直地表现出来,他以此揭示其“自然”的真实性格。
  为了表现这种不完美的“自然”,罗丹还创造了一种新雕塑形式——以不完整的雕塑作品当作一件完成品,通常是头或躯干的一部分,或者一双手,他把形体的这些部分塑造打磨得精细光洁,而让其余部分深埋在几乎未经凿刻的原石中,使表现内容融入“自然”之中。
  二、罗丹“自然”观念的不科学性
  罗丹所说的这种“自然”,与中国哲学和艺术中的自然观是不同的,它并非指客观的宇宙和自然界,而是指西方人心目中一种不加美化的社会现实生活。罗丹说表现“自然”就是表现这种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对于这个“自然”,罗丹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无条件地信仰它、忠实于它。
  但是,这种“自然”概念,显然不是一种很严密而科学的理论范畴。因为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既有大量的美和善的事物,也有许多丑和恶的现象,还有许多是一时难辨其美丑的东西。而且,即使是美的事物,它的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自然”这一概念必然表现出很多不准确的、含糊不清的甚至自相矛盾的意义,也很容易给人们的艺术创作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这在罗丹自身的雕塑创作中也有鲜明反映。
  由于罗丹认为自然是艺术家的唯一“女神”,艺术家必须无条件服从“自然”这个“女神”,这就使罗丹对自然的认识首先戴上了一个理想化色彩的眼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由罗丹主观想象和假设而抽象出的一种“自然”,所以他总结出“自然总是美的”这一判断结论。如果在抽象的意义上进行理解,这一论断也有其可取之处,可以鼓励艺术家认真研究和表现社会现实,不脱离“自然”的轨道。但是,一旦应用到具体的艺术创作当中,这一理想化的命题便必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有害的一面,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难于自圆其说。比如,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雕塑时,一共打了十几次草稿,形象设计上,有穿礼服的巴尔扎克雕像、穿斗篷的巴尔扎克雕像、裸体的巴尔扎克雕像、巴尔扎克的头像等。罗丹本人也在这些构思面前反复斟酌了很久,最后才确定了穿斗篷的那件作品。如果真是“自然总是美的”,那么,罗丹也就没有必要艰难构思和选择了。而且从形象的准确和完整性而言,也许裸体的那尊巴尔扎克雕像更接近“自然”一些,但罗丹对它并不满意。可见,艺术上并不能真正遵照罗丹本人所说“自然总是美的”原则,而要在“自然”中有所取舍,选择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侧面,精心辨别、研究和表现。
  三、结语
  罗丹的大部分创作健康向上,充满理想和激情。但在他宽泛的“自然”引导下,很多创作也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比如他后期的许多艺术创作,表现出自然主义的朦胧、虚无色彩。这与罗丹片面强调“自然”,视“自然”为“女神”的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实际上,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不断克服其中的丑与恶,发扬和创造美与善,从而达到更加和谐自由的新的“自然”。所以,艺术家必须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自然”,去恶存善,去伪存真,更加能动地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及“自然”。
其他文献
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性和基础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传统名贵中药材人参为研究对象,对中药化学物质基础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学位
该论文合成了系列P-Ti-W和P-Mo的氨基酸-多金属氧酸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毒理学研究.合成的氨基酸-多金属氧酸盐是:(ArgH)K-[PTiWO].3HO、(LysH
该文通过对于一系列不同Cu/Co比、不同载体、不同焙烧温度的催化剂合成与表征,发现该催化剂对于NO直接分解反应活性一般,但是对于NO+CO反应在较低温度下就有较好活性,很有应
该文对醛与杂环季铵盐的缩合反应进行了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这类缩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了有机碱对于此类反应有催化作用,并提出了在三乙胺存在的条件下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原有的图片设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现代平面设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将文字图片化贯穿于平面
19世纪的世界美术史产生于复杂多变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波及世界,提高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在美术上各种文艺思潮频繁更迭。在欧洲范围内,流行了200多年的古典主义开始让位
当前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机制创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宣传思想工作同样面临着创新问题。在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工作需要突破,事业需要发展的情况下,唯
谈论私房,人们总是众说纷纭。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大概可以这样认为:通过某种影像形式,将身体之美“诗意”地表现出来,从而塑造出一个具体、坚实、深邃而富有活力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