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行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和管理,主要是为了明确图书管理工作的内容,找到更好的管理途径。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是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将性质相同或者是重要程度相同的图书进行整理和归纳。做到分类明确。但是在进行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资料的利用率,因此,主要对图书资料分类表音的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严格地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管理
进行图书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但是图书资料分类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图书资料管理的科学性。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准加强重视,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 分类标引的质量标准
由于图书资料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多数都是对一些特殊的信息或者是有用信息进行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地分类。实现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以及适度性等目标。
1.1 充分性
人们所说的充分性就是对图书资料以及学科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不仅要从图书资料的外表特征和学科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科内容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图书的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有重点、有目的性地对其进行管理。尤其要重视那些对读者有重要价值的图书内容。要深入分析图书内容的隐性和显性,做好标引工作。
1.2 准确性
这里所说的准确就是指编类和归类都做到准确性。不同的图书资料要设置不同的标引,要充分考虑到图书的概念和学科的相关的内容。要保证图书的特点以及内容具有一定的相符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单位的性质以及读者对象等进行准确的标引。要符合计算机索引设备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校准率,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一致性
一致性就是指对于同一类图书,要保证先后赋予的标识保持一直。因为标识都是根据图书的内容以及性质来进行标注的,因此,对一致性加强重视。如果图书资料出自同一单位,无论版次更新过多少次,分类法存在着多大的差别,都要保证其前后标识的统一性。
1.4 适度性
对于图书资料标引的适度性来说,主要是要保证其深度的适中。这里所说的标引深度就是对图书资料的基本内容以及外延程度等进行控制。如果揭示的内容较为全面,其类号相对较多,就是深标引。如果揭示的内容相对较少或者是类号也少,则为浅标引。在具体的标引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也不能对重要内容进行遗漏。另外,检索的手段不同,标引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手工检索和机检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因此,需要相关的标引人员做好其质量管理工作。
2 分类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2.1 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对工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把握。在进行图书资料的标引工作时,能够对基本的图书分类法或者是图书资料的整理工作胜任。同时要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除此之外,利用相应的工具书可以独立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只有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图书资料标引工作的工作效率。
2.2 基础知识要达标。对于知识来说,其广博度相对较大。对于图书资料分类标引人员来说,不需要对所有的知识都能了解,只需要对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同时知识的基本结构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进行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整体利用率。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实现图书资料质量管理的基本价值。具体来说,在标引工作中,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对繁杂的内容加以区分,同时可以进行有效地应用。要根据相关的数据信息或者是文字信息等找到上一届的目录,还要对新学科和新领域的书目进行分类和整理。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工作人员要讲究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分类人员面临的是多学科的知识海洋,然而就某-个单位而言,分类人员所需要的是有限度的广博知识。所以分类标引人员应根据分类标引工作的具体要求,本单位的性质特点、藏书范围、读者对象、本身承担工作的学科范围以及本人的兴趣爱好等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要求是:从总体上把握各学科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分支学科、学说派别、历史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特别对新学科、新技术、新问题也应略知一二;与该学位专业有关的学科应能稍微深人地了解,对本专业学科亦应尽量专深地了解。这样,分类人员不仅能较难确地概括图书资料的主题,而且能正确地理解图书分类法的体系结构、类目涵义和收书范围,使图书资料归人较恰当的门类。分类标引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读者,然而他所做的工作却是面向读者的。因此,应研究读者的检索心理,如求准心理、求快心理、求新心理、求全心理等。为了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分类人员应当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周密细致、勤学好问,踏踏实实地把工作搞好。
3 图书分类法的管理
图书分类法是类分图书资料的依据和法规,是影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的关键因素。若图书分类法本身不够全,如:科学体系不严谨,某些部分列类标准混乱,类目概念模糊而注释不明确,类目必要的概括性或专指性、排它性弱,类目之间组配能力差,标记符号繁琐,容纳性、规律性差,又无主题相关索引等,用这样的分类法标引,其结果不堪设想。这就要选择并管理好图书分类法。我国现行的几部分类法不愧为“依据”和“法规”,然而多多少少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臻完善。选定某图书分类法后,在调整图书分类法使用标引时要作记载,以便使用起来有据可查,有规可循,有利于分类标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分类标引方法,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标引时要赋予恰当的标识符,没有分析、鉴别、标引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分类人员都应掌握分类标引方法。改编图书资料和改组分类目录是图书馆藏书为了适应图书分类法的变化而采取的两项措施。其目的是为保持图书资料分类排架和分类目录各自的一致性。如果在改编和改组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方法不得当,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搅成一团乱麻。对己标引的图书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进行标引质量分析,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标引质量分析的标准就是“充分、准确、一致、适度、及时”。
4 总结
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和检索利用的效率。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管理得当可将不利因索化为有利因素提高标引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霞.中文图书在版编目(CIP)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8(01).
[2]贾君枝,李婷婷.维基百科分类系统的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7).
[3]夏巨岚.试论文化传媒中的图书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关键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管理
进行图书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但是图书资料分类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图书资料管理的科学性。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准加强重视,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 分类标引的质量标准
由于图书资料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多数都是对一些特殊的信息或者是有用信息进行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地分类。实现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以及适度性等目标。
1.1 充分性
人们所说的充分性就是对图书资料以及学科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不仅要从图书资料的外表特征和学科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科内容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图书的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有重点、有目的性地对其进行管理。尤其要重视那些对读者有重要价值的图书内容。要深入分析图书内容的隐性和显性,做好标引工作。
1.2 准确性
这里所说的准确就是指编类和归类都做到准确性。不同的图书资料要设置不同的标引,要充分考虑到图书的概念和学科的相关的内容。要保证图书的特点以及内容具有一定的相符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单位的性质以及读者对象等进行准确的标引。要符合计算机索引设备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校准率,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一致性
一致性就是指对于同一类图书,要保证先后赋予的标识保持一直。因为标识都是根据图书的内容以及性质来进行标注的,因此,对一致性加强重视。如果图书资料出自同一单位,无论版次更新过多少次,分类法存在着多大的差别,都要保证其前后标识的统一性。
1.4 适度性
对于图书资料标引的适度性来说,主要是要保证其深度的适中。这里所说的标引深度就是对图书资料的基本内容以及外延程度等进行控制。如果揭示的内容较为全面,其类号相对较多,就是深标引。如果揭示的内容相对较少或者是类号也少,则为浅标引。在具体的标引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也不能对重要内容进行遗漏。另外,检索的手段不同,标引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手工检索和机检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因此,需要相关的标引人员做好其质量管理工作。
2 分类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2.1 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对工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把握。在进行图书资料的标引工作时,能够对基本的图书分类法或者是图书资料的整理工作胜任。同时要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除此之外,利用相应的工具书可以独立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只有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图书资料标引工作的工作效率。
2.2 基础知识要达标。对于知识来说,其广博度相对较大。对于图书资料分类标引人员来说,不需要对所有的知识都能了解,只需要对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同时知识的基本结构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进行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整体利用率。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实现图书资料质量管理的基本价值。具体来说,在标引工作中,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对繁杂的内容加以区分,同时可以进行有效地应用。要根据相关的数据信息或者是文字信息等找到上一届的目录,还要对新学科和新领域的书目进行分类和整理。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工作人员要讲究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分类人员面临的是多学科的知识海洋,然而就某-个单位而言,分类人员所需要的是有限度的广博知识。所以分类标引人员应根据分类标引工作的具体要求,本单位的性质特点、藏书范围、读者对象、本身承担工作的学科范围以及本人的兴趣爱好等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要求是:从总体上把握各学科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分支学科、学说派别、历史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特别对新学科、新技术、新问题也应略知一二;与该学位专业有关的学科应能稍微深人地了解,对本专业学科亦应尽量专深地了解。这样,分类人员不仅能较难确地概括图书资料的主题,而且能正确地理解图书分类法的体系结构、类目涵义和收书范围,使图书资料归人较恰当的门类。分类标引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读者,然而他所做的工作却是面向读者的。因此,应研究读者的检索心理,如求准心理、求快心理、求新心理、求全心理等。为了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分类人员应当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周密细致、勤学好问,踏踏实实地把工作搞好。
3 图书分类法的管理
图书分类法是类分图书资料的依据和法规,是影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的关键因素。若图书分类法本身不够全,如:科学体系不严谨,某些部分列类标准混乱,类目概念模糊而注释不明确,类目必要的概括性或专指性、排它性弱,类目之间组配能力差,标记符号繁琐,容纳性、规律性差,又无主题相关索引等,用这样的分类法标引,其结果不堪设想。这就要选择并管理好图书分类法。我国现行的几部分类法不愧为“依据”和“法规”,然而多多少少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臻完善。选定某图书分类法后,在调整图书分类法使用标引时要作记载,以便使用起来有据可查,有规可循,有利于分类标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分类标引方法,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标引时要赋予恰当的标识符,没有分析、鉴别、标引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分类人员都应掌握分类标引方法。改编图书资料和改组分类目录是图书馆藏书为了适应图书分类法的变化而采取的两项措施。其目的是为保持图书资料分类排架和分类目录各自的一致性。如果在改编和改组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方法不得当,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搅成一团乱麻。对己标引的图书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进行标引质量分析,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标引质量分析的标准就是“充分、准确、一致、适度、及时”。
4 总结
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和检索利用的效率。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管理得当可将不利因索化为有利因素提高标引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霞.中文图书在版编目(CIP)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8(01).
[2]贾君枝,李婷婷.维基百科分类系统的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7).
[3]夏巨岚.试论文化传媒中的图书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