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供需两方分别进行调查,分析高职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提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职业行为规范调查;养成性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04-02
高职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是高职生与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本文调查了高职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行为规范的要求,找出差距,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高职生职业行为现状
为了解高职生职业行为现状,选取了部分实习用人单位进行高职毕业生职业行为现状评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与从总体上看,当代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行为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还有很多不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要求积极上进,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较好,发展空间大,但对工作的艰苦性认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敬业诚信精神较差
调查发现有一种现象值得观注:实习单位接纳多个院校学生实习,比只接纳同一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起来要轻松得多。因为多个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有很强的给母校争光、一定要比别的院校学生强的集体荣誉感。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责任感;在对待工作与生活问题上,“工作优先,但也重视自己的生活”思潮占据主流;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天平上,都是“集体利益优先”居多等。
学生初出茅庐,思想活跃,要求积极上进,有开拓创新意识,但欠缺相应的能力。有自己的职业观,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较好,发展空间大。但有些学生争功近利,缺乏吃苦精神,稍有挫折、工作稍有不顺就容易放弃,敬业诚信精神较差,随意悔约、频繁跳槽行为在刚毕业的学生中时有出现。
(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烦恼,礼貌修养方面普遍逊于本科毕业生,合作意识不强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几年后,最大感触是:大学让人增长知识是第二位的,最大的收获是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高职高专校园人文氛围不及百年老校,学生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礼貌修养不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有的学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瓜壳;求职就业时欠缺基本的礼仪知识,辞职不打招呼,面对人际关系有点束手无措,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在职业选择上,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重物质利益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了解,很少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专业能力一般
高职生大部分基本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了解。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普遍进行了专业介绍,但专业介绍只能让学生了解将来“做什么”,学生对在具体职业活动中应该“怎么做”还是知之甚少。由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体行为规范缺乏足够了解,学生不是很清楚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也就无法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行为规范是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在学校进行职业行为规范为时尚早,缺乏自觉、主动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的意识,专业能力欠缺,职业行为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很大。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在联系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时候对十几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所调查的十几家用人单位中,95%以上都把毕业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放在第一位,其中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世界经合组织曾调查了数十位著名跨国公司总裁,他们认为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首要的一点就是责任心。敬业精神是一个人全面发挥自已能力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能力,但若缺乏敬业精神,则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诚实守信的美德,诚实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外界的希望和要求。诚实守信是从业人员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均要求学生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踏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最不能容忍的毕业生缺点有:不诚实,伪造简历和证书;不守信用,随意毁约;无进取心,上班得过且过,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没有责任心,工作不踏实,遇事推倭;不遵守公司的制度、态度不端正以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习成绩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一些能力,但有时候只能说是记忆力好,在选才录用时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企业招才注重实用性,专业技能成门槛。在对用人单位调查中发现,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改变了以往的“择才观”,对应聘者“有无工作经验”降低了要求、不再一味追求出身名校和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求职者是否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某企业招聘负责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的虽然是名校毕业,所学的专业也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才发现,有的根本就无法单独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招聘人才,就要招那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的人。”这对高职生就业是有利的,高职优势在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
2.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善于学习,反应能力强。对问题分析缜密,判断正确而且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比较容易成功,尤其是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变化,几乎每天都处在危机管理之中,只有抢先发现机遇,确切掌握时效,妥善应对各种局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分析能力很强、反应敏捷并且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员工将是企业十分重视而大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3.能适应环境、有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好已成为企业的普遍要求。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再优秀、再杰出,如果仅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凡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过于坚持己见、处处与人格格不入,即使满腹才学,也难以施展。企业员工必然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亲和力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总之,正如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所说,用人单位看重三点:学历、能力和思想素质。他说:“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的措施
(一)建设与专业特色相配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体系
从调查情况看,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多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专业负责人应建设与专业特色相配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体系,在围绕技能要求设置课程的同时对学生如何在学习中、生活中养成职业行为规范,达到课程所规定的技能有明确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配套的职业能力养成的训练计划和与职业特色密切相连的技术规范,构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体系。
(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突破被动办学模式,按市场规律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市场机制上,发挥校企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各自的优势,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实习过程企业化、实习课题产品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融岗、证、训为一体,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仿真全真的实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参加工作后迅速确立职业人的形象。
(三)将学生德育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企业具有高效益。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氛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看到身边真正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唯美人格,包括高度的敬业精神、无私的爱心、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优雅的气质和完美的性格,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更符合大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展现出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形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切实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职业初始教育开始,抓好职业行业规范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训教学,并通过提高学生对职业内容认同度等措施,培养学生所应有的职业素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能够适应岗位、持久热爱岗位、并能在岗位有所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C]//.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孙巧丽,赵康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报.2004,(4).
[3]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职;职业行为规范调查;养成性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04-02
高职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是高职生与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本文调查了高职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行为规范的要求,找出差距,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高职生职业行为现状
为了解高职生职业行为现状,选取了部分实习用人单位进行高职毕业生职业行为现状评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与从总体上看,当代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行为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还有很多不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要求积极上进,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较好,发展空间大,但对工作的艰苦性认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敬业诚信精神较差
调查发现有一种现象值得观注:实习单位接纳多个院校学生实习,比只接纳同一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起来要轻松得多。因为多个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有很强的给母校争光、一定要比别的院校学生强的集体荣誉感。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责任感;在对待工作与生活问题上,“工作优先,但也重视自己的生活”思潮占据主流;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天平上,都是“集体利益优先”居多等。
学生初出茅庐,思想活跃,要求积极上进,有开拓创新意识,但欠缺相应的能力。有自己的职业观,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较好,发展空间大。但有些学生争功近利,缺乏吃苦精神,稍有挫折、工作稍有不顺就容易放弃,敬业诚信精神较差,随意悔约、频繁跳槽行为在刚毕业的学生中时有出现。
(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烦恼,礼貌修养方面普遍逊于本科毕业生,合作意识不强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几年后,最大感触是:大学让人增长知识是第二位的,最大的收获是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高职高专校园人文氛围不及百年老校,学生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礼貌修养不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有的学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瓜壳;求职就业时欠缺基本的礼仪知识,辞职不打招呼,面对人际关系有点束手无措,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在职业选择上,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重物质利益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了解,很少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专业能力一般
高职生大部分基本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了解。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普遍进行了专业介绍,但专业介绍只能让学生了解将来“做什么”,学生对在具体职业活动中应该“怎么做”还是知之甚少。由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体行为规范缺乏足够了解,学生不是很清楚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也就无法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行为规范是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在学校进行职业行为规范为时尚早,缺乏自觉、主动进行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的意识,专业能力欠缺,职业行为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很大。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在联系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时候对十几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所调查的十几家用人单位中,95%以上都把毕业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放在第一位,其中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世界经合组织曾调查了数十位著名跨国公司总裁,他们认为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首要的一点就是责任心。敬业精神是一个人全面发挥自已能力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能力,但若缺乏敬业精神,则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诚实守信的美德,诚实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外界的希望和要求。诚实守信是从业人员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均要求学生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踏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最不能容忍的毕业生缺点有:不诚实,伪造简历和证书;不守信用,随意毁约;无进取心,上班得过且过,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没有责任心,工作不踏实,遇事推倭;不遵守公司的制度、态度不端正以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习成绩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一些能力,但有时候只能说是记忆力好,在选才录用时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企业招才注重实用性,专业技能成门槛。在对用人单位调查中发现,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改变了以往的“择才观”,对应聘者“有无工作经验”降低了要求、不再一味追求出身名校和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求职者是否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某企业招聘负责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的虽然是名校毕业,所学的专业也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才发现,有的根本就无法单独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招聘人才,就要招那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的人。”这对高职生就业是有利的,高职优势在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
2.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善于学习,反应能力强。对问题分析缜密,判断正确而且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比较容易成功,尤其是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变化,几乎每天都处在危机管理之中,只有抢先发现机遇,确切掌握时效,妥善应对各种局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分析能力很强、反应敏捷并且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员工将是企业十分重视而大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3.能适应环境、有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好已成为企业的普遍要求。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再优秀、再杰出,如果仅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凡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过于坚持己见、处处与人格格不入,即使满腹才学,也难以施展。企业员工必然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亲和力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总之,正如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所说,用人单位看重三点:学历、能力和思想素质。他说:“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的措施
(一)建设与专业特色相配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体系
从调查情况看,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多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专业负责人应建设与专业特色相配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性训练体系,在围绕技能要求设置课程的同时对学生如何在学习中、生活中养成职业行为规范,达到课程所规定的技能有明确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配套的职业能力养成的训练计划和与职业特色密切相连的技术规范,构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体系。
(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突破被动办学模式,按市场规律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市场机制上,发挥校企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各自的优势,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实习过程企业化、实习课题产品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融岗、证、训为一体,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仿真全真的实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参加工作后迅速确立职业人的形象。
(三)将学生德育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企业具有高效益。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氛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看到身边真正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唯美人格,包括高度的敬业精神、无私的爱心、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优雅的气质和完美的性格,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更符合大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展现出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形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切实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职业初始教育开始,抓好职业行业规范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训教学,并通过提高学生对职业内容认同度等措施,培养学生所应有的职业素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能够适应岗位、持久热爱岗位、并能在岗位有所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C]//.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孙巧丽,赵康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报.2004,(4).
[3]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