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武艺考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u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顶瓜皮小帽,一副圆框眼镜,一袭黑色长袍,清癯的面容下,一副瘦弱之躯藏着一个倔强的灵魂,遗世而独立—这大概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近世一代古文大家和著名翻译家林纾的形象了。而作为一位任侠好义、挂剑空垄、精于拳术的武林人士,林纾所阅历的江湖险恶、武林争斗,就不大为人所知了。
  林纾(1852-1924)的一生,可以说有着几分传奇的味道。林纾原名群玉,幼名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笔名冷红生,自号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作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在清末民初译介了种类繁多的西方文学著作,为新思潮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他能诗善画,生平著述很多,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诗存》行世;传奇则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笔记有《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等;小说有《金陵秋》《官场新现形记》《冤海灵光》《劫外昙花》《剑胆录》《京华碧血录》等。其文辞之典雅,著述之丰富,可谓中国最后一位古文家。
  我之所以对他有兴趣,完全是因为他的那部笔记体作品《技击余闻》。对于一位曾致力于科举入仕的清朝文人,而有兴趣于技击之类的末技,相对而言可谓凤毛麟角。这部《技击余闻》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学者钱基博读过之后,也写了一本《技击余闻补》。他在序言中说:“今春杜门多暇,友人有以林侯官技击余闻相贻者,叙事简劲,有似承祚三国,以予睹侯官文字,此为佳矣。爰撰次所闻,补其阙略,私自谓佳者决不让侯官出人头地也。甲寅(1914)中春记此。”这算是此著之影响了。但钱基博纯粹是一位学者,对武学并无切身体会,他所补之文,纯属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而不如林著之真切肯綮。
  林纾在少年时代即接触中国传统武术。据顾艳所著《译界奇人林纾传》,其学武的初衷是因为染上肺病,从十九岁学剑到二十七岁病愈,武术给他带来了奇迹般的健康,并培养了他任侠好义的气质。但这部传记对他的武学造诣,则语焉不详;对当时的武术群体更缺乏相应的描述。武学虽被认为是“末技”,但真正的武道对于人格的锤炼,其实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将武学与哲学、政治学联系在一起。
  林纾出生于福建。这是一个民风彪悍、崇文尚武之地。福建南拳门派林立,历史悠久而传播广泛,在林纾的生活中,出现武人的身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林纾在青少年时代接触并习练的武艺,又属于哪一种呢?翻开《技击余闻》第一篇,记述的就是他的武学师父“方先生”:
  方先生世培,福清之茶山人,练拳技二十年,法曰纵鹤,运气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气,透双拳而出,出时作吼声,久久则并声而无之,但闻鼻息出入。手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时,中者如中恶,而身已飞越寻丈之外。
  ……
  贯市李某,以事客闽中,亦寓道山山楼,能运单剑,云合鸟逝,先生亟赏其技。李不审先生之能,乃侈言曰:“余走遍天下,匪特剑术,即拳勇亦无出吾右。”先生徐起言曰:“客负绝技如此,能否与秀才一试?”客曰:“此宁弗可者。”则去其外衣,短衣附体,胸前密钮三十许,起喉际至于脐下,此朔方勇士衣也。先生乃常服,一合,而李某已中先生水手,腾掷丈余,匍匐不即起,则疾走入室,余以为取剑也,目先生趣备之,先生笑而不答。寻见李某已负袱带剑,疾走下山而去。
  ……
  先生平居雅重余,恒自谓欲从军塞外,顾以不得人而事,终隐于茶山而卒。卒时年五十四。先生所赠余长剑,曾镌名藏之家。
  此文所叙故事颇长,这里仅选录几段,管窥而已。所叙之事皆林纾亲见,并无虚构。方先生还赠林纾一柄长剑,足见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按照武林的规矩,所谓宝剑赠英雄,能赠予宝剑的,要么是同道知己,要么是师徒之间作为信物。以林纾与方先生的年龄辈分以及武学成就来看,当属后者。由此可见林纾所习武艺当为纵鹤拳,这从他的文字记述中也可看出,他对这门武艺是相当熟悉的。
  作为南派鹤拳,在福建又分出纵鹤拳、飞鹤拳、鸣鹤拳、宿鹤拳、食鹤拳等五种。它们各有特点,却是同出一源。纵鹤拳的“纵”也有写成“宗”字,这是因为方言的缘故,有“弹、抖、撞”之意,因此这派拳法讲究弹抖之劲,这种弹抖之劲就叫“纵(宗)劲”。其手法分金木水火土,此五行学说蕴含在拳理中,与北方内家拳形意门有相似之处。文中提到方先生用“水手”击败李某,这“水手”又有明暗两种,所谓“逢浪属水”,其弹抖之劲乍然而发,如海浪翻涌,锐不可当。明手用拳而暗手用掌,变化只在瞬间。
  据《福建武术史》(林建华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记载,纵鹤拳始创人方徽石(1834-1886),字世培,福清县茶山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敏而好学,尤嗜技击,苦练拳技二十余载,得白鹤拳之真传,因见鸪鸟栖枯树之梢,鸪鸣时树枝颤动,悟出气的作用;见虾弹跃于水悟得身法弹力;见狗抖落身上水的动作,悟其阴柔颤抖之劲,于是将所学之鹤拳加以改进而成“纵鹤拳”。这位创始者即林纾笔下的方先生,林纾向他学艺当在一八七○年左右,当时方先生正值壮年。其门人较有声于武林的有王陵、唐依鹤,程学琛,林孔培、蔡道年,子方永华,侄方永苍等。《福建武术史》亦将林纾写入其门徒之列。林纾在他的门下弟子中大概是唯一著名的文人。据该书介绍,武学大师王芗斋先生于一九一八年云游福建,曾与其时已成纵鹤拳名家方永苍交手,竟四胜六负,因而对纵鹤拳极为赞赏,生前特别交代门徒,以后遇见纵鹤拳门人,不可轻敌。此时林纾已在北京定居,大概未闻其详,否则定会将这不可多得的材料写入书中吧?那位在《技击余闻》中与林纾交谊深厚的“从子竹铭”即方永苍否?尚有待考证。
  林纾的笔下,武林有名家,也有隐士,比如菜佣王趡,我且再引一段关于他的记述:
  菜佣王趡者,年亦七十许,长日寡言笑,伛而长髯。余家贫,辄就趡买蔬菜充午膳,而趡称余愿。余久闻趡能武,则稍稍请示武技,趡不可曰:“童子安用此?技弗良者挫于人;技良,又足以死人。人死,其祸一也。童子又安用此。”余诺而退。越日,忽见趡行于道,有负巨杉者蹑趡后,以杉木抵趡,趡却立,则又抵之。趡曰:“汝将何为?”杉人曰:“我生平咸如是,汝如何者?”趡初不较,行数武忽大怒曰:“奴子敢尔!”杉人立下其杉扑趡,趡骤起一足,蹴杉人于寻尽之外。杉人忽跪谢曰:“十年步先生后,今日乃得此法,此少林的髓也。”拜已,负杉而去。趡惘然如有失。
  《技击余闻》不仅记录了这些武林名家的事迹,也讲述了一些江湖人士比如江洋大盗、隐士高人、乞丐小偷甚至街坊邻人等各色人等的故事,或传闻,或亲见,犹如一幅幅照片,照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它不同于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却有史书所不及的民众真实生活形态,并展现了一种散落在民间的尚武之精神。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穆蕴秋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进入科学史系念研究生,不久她开始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我注意到,她作为影迷甚至比我还要资深。那时我正好对科幻发生了兴趣,考虑到此前的科幻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作品赏析为主的文学活动,我鼓励她尝试对科幻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最初我这样做,只是因为积习难改,什么事情都想和“学术”联系起来,看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也不例外。后来搞得比较认真了,就开始思考一些相关的理论问
期刊
这也许算得上“张学”的一段“传奇”了,缘起于一九九一年秋李欧梵老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班。身在其中,说“传奇”犹如王婆卖瓜,或许这样更好—李老师总想当一个音乐指挥的梦想,那就把它看作一场舒伯特式《未完成交响曲》吧。  二○二○年正值张爱玲百年诞辰,台湾《INK》杂志上明凤英在《张爱玲1937:与圣玛丽女中校友聊天》一文里回忆道:  一九九一年,李欧梵老师在UCLA开授“中国现
期刊
法治西洋始,巧心授受知。  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  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  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  —《咏自鸣钟》,康熙四十四年  明清之际,西洋钟表通过传教士逐渐流入中国宫廷。现存最早的自鸣钟是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向明神宗进献的。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幼年就看到父亲顺治帝时常携带一块怀表,以拟定每日行程,当他自己管理繁杂的朝廷事务时,自然也开始使用。在内务府采买的洋货里,有
期刊
汉西双语版《魔侠传》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之际,马德里、北京、上海塞万提斯学院三地连线,共同举办了西班牙语版和中西双语版《魔侠传》发布会,让林纾、陈家麟汉译的《堂吉诃德》,经由汉学家阿莉西亚·雷林克译成西班牙语再介绍回去。活动和译本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但其实这并不是《堂吉诃德》第一次回家。在离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远的圣·洛伦索·德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小
期刊
一、何以走红?这杀鬼的故事  《鬼灭之刃》在日本人气爆棚,没有人会料到。因为是杀鬼的故事,这在日本太多太多。  但是,《鬼灭之刃》还是走红了。原因还是二字:杀鬼。  逻辑,有时确实是在挑战人的神经。  日本全国开始播映是在二○二○年十月十六日。短短三个星期就有一千五百万人涌向电影院。票房一线冲天。要知道,这可是新冠疫情在日本的高发时期。电影院绝对是政府规劝的属于要避开的“三密”空间。但日本人还是冒
期刊
喜劇作家梁左(1957-2001)  四十年前,北大中文系的文学七七级,班上有两位“小红学家”或曰“红学新秀”,梁左和李彤。他们俩以本科大学生的身份,联名在报刊发表了好几篇红学文章,锋芒初露,都是跟当时的红学大家商榷这商榷那的。宿舍里同学都笑,说他们重演了“两个小人物挑战权威”的路数,从此要发迹变泰了。他们还组成了“北大青年红学小组”(成员有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的女公子马欣来等),被邀请去参加红学研讨
期刊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中唐时代的刘禹锡,传闻被杰出诗人白居易称为“诗豪”。若是别人客气地吹捧他也就罢了,而出自白居易之口便非同小可。不过我相信这话是真的。因为在刘禹锡去世后,白居易写过两首《哭刘尚书梦得》,其一云:“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
期刊
苏州众多古典园林里,各代主人皆有藏书佳话,如拙政园主人王献臣、耦园主人沈秉成、留园主人盛康、听枫园主人吴云、网师园主人李鸿裔等。很多园林主人因为事变、时变而更迭不息,但是藏书文化却是园林里绵延不绝的一道流动风景。网师园第一代(按:自称呼网师园开始)主人宋宗元就是一位著名藏书家,不但读书、藏书,而且自己著书、刻书,并为唐代古诗做笺注,可谓在园林里经营起了自己的“出版社”。从万卷堂到网师园  位于沧浪
期刊
丁悚(1891-1969)  这是一个我们用现在“斜气”(很)时髦、非常流行的“斜杠”“跨界”“跨媒介”等说法来形容其工作与事业而绝无半点违和感的人。  在他活跃的当时,他的“斜杠”,一“杠”又一“杠”得如此自然,其“跨界”,又跨得这样风生水起,而他“跨媒介”的一招一式又都是那么地道得法。总之,他所付诸实践的一切的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嫌疑。  此人,名叫丁悚,字慕琴,一八九一年
期刊
如今翻开一本图画书(或者说,绘本),要首先承认我们正在失去它,阅读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那只是一个适合孩子“阅读的玩意”,造成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在于成人的傲慢与迟钝。图画书自身有一种生命力,在历史的河流中它们会死亡或永生。图画书的存在并不能让大多数成人真正重返童年的珍贵时刻,城市的钢铁森林使魔法成了仅剩空壳的种子,故事与图画无法治愈那些肆意滋生的幻影。然而,作为儿童最初的守护神,图画书为儿童提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