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除了智力、学习才能、年龄及学习方式等因素之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个性”归于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类,并对其所呈现出的诸如“性格”“自尊心”“焦虑”“抑制”“移情”等特征及各自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做了逐一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 情感因素 外语学习 影响
在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对学习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要比习得母语复杂得多,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外语教学,必须重新全面、深刻地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
“个性”一词属于心理学术语,归于情感因素类。对于“个性”概念的界定,中外心理学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的系统心理结构。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提到的诸如“内向”“外向”“倔强”“懦弱”等,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个性心理特征除“性格”之外,对外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有“自尊心”“焦虑”“抑制”“移情”等因素。
一、性格
瑞士心理学家Carl?Gustav?Jung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外向型)和内倾型(内向型)。外向性格者开朗、热情、善社交、爱说话;内向性格的人缄默、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到底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人外语学得更好些,至今尚无定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给教师的印象最深。外向型的学生话多,喜欢抛头露面,在交际场合显得自然大方,乐于表达思想,练口语时不怕犯错误,这些特征往往引起教师的注意。但若把语法、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技巧也加以考虑,外向型的学生在学外语时恐怕不一定比内向性格者优越,因为这类学习者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束定芳、庄智象,1996)。
给不同性格类型者的学习建议:
(一)给外向型性格者的学习建议
1.深思的学习习惯。一般说来,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向别人请教。但由于自信领悟力强,常会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其实不见得真懂。所以,这一类型的人理解问题比较片面。他们最好能养成好学深思的好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及时改正错误。具有外向型性格的对分数一般不太在乎,因此也常常不能认真改正错误,这类学生常常是同一个错误一犯再犯。对于此类错误,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每次做错题,都要在专门的记错本上改正过来,定期拿出来仔细复习一下。
3.分散学习法为主。由于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情绪波动比较快,超过一小时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效果不会太好。因此,最好是每次或每门功课的学习不超过三十分钟,其间休息五分钟左右。
4.要专心致志。有一部分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由于精力比较旺盛,常常同时干两件事。这样只会使他们本来就容易分散的精力更易分散。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一心二用。
(二)给内向型性格者的学习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锻炼。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会为琐事烦恼,这必然会极大地干扰他们的学习。所以,可以经常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2.从简单入手。具有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都比较自卑,而自卑会导致焦虑,从而影响学习。因此,最好能从比较容易的学习内容开始。
3.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具有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中途放弃,以致常常延误了大好时机。而且,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自制力都比较强,会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但是这类学习者在制订计划后如果屡遭挫折或进步不大,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对于本来就有自卑感的人,在制订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低一些,同时需要别人经常鼓励他们坚持到底。
4.培养兴趣。由于内向型学习者心胸不够开阔,所以,有必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增强信心,开阔视野。
性格和外语学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外语学习,而外语学习的成功会增强学习上的信心,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建议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扬长避短,提高外语学习效果。作为外语老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体现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观和态度。Arnold J. (1999) 认为,自尊就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实际上是自己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与否及价值的态度与评价。自尊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自尊都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当学习者的自尊得到提高后,他们的害怕和胆怯心理完全消除,与周围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条件,以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习者自尊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格。
保护外语学习者自尊心的建议:
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保护或鼓励的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较高。
(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习者: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习者,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习者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厚此薄彼,发掘每个学习者身上的闪光点。尽量改变以前那种要求所有学习者整齐划一的传统做法,应该充分注重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人格,并且尽可能鼓励学习者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尝试:在教学中,要常常给每个学习者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只有与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关系,才能使学习者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便能让学习者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学习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焦虑
焦虑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可分为性格焦虑和状态焦虑。性格焦虑是指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变得焦虑的较为固定的性格倾向。状态焦虑是指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和特定的情景感受到的焦虑,是一时的不稳定的状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具体的语言现象或语言教学活动缺乏信心,怀疑自己完成此项任务的能力并感到忧虑,那么这种焦虑应属于状态焦虑,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所学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如果学习者长期、不断地经历挫折和打击,对学习外语完全失去信心,以至于一谈学外语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抵触,那么这种焦虑就已发展成为性格焦虑,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减轻和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办法:
1.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不会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气氛。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和针对性,不同的学习者要提难易不同的问题;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成绩的提高能够减少焦虑程度,因此要给那些容易产生焦虑的学习者更多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严厉地给学习者纠错,要让学习者知道出错是学习语言最常见的最自然的事情,要注意纠错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否定评价恐惧很大的学习者,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
2. 课后,对于焦虑感重的学习者,教师要找他们单独谈话,了解焦虑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和克服焦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3. 对于外语考试,教师最好事先让学习者知道考试的题型,考试内容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不要偏难。
四、抑制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是一种具有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人们在了解自身的过程中,生理、认知和情感的不断变化带来了具有保护性能的抑制,逐步建立起保护自我的屏障,用以保护脆弱的自我,排斥那些威胁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的观点、经历和感受。
外语学习中的抑制行为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外语的学习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必然会犯错误,而错误有的时候就会给学习者带来批评和嘲讽。这样就会导致自尊心不强的学习者常常由于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
外语教学中消除抑制的对策:
1. 用鼓励消除学习者畏错心理,防止抑制的产生。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抑制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对犯错误的畏惧心理。对于自尊心不强的学习者来说,犯错误就等于丢脸、没面子,随之而来的就会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这就对他们脆弱的自我构成了威胁。所以,他们就用抵制语言的输出来防止错误的发生,畏缩不前,不敢进行任何尝试。但错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它对语言的学习甚至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犯错误,学习者可以从老师或同学那里获得直接的、及时的和有益的反馈,不断地纠正错误,最后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努力尝试输出语言时要给予积极的支持、热情的赞扬以及关切的点评,消除学习者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防止产生抑制。
2.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消除抑制。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通过交流、沟通和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让小组成员产生一种归属感,学习者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及时得到反馈,纠正错误,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学习者不必担心会出丑,心理障碍消失了,抑制行为也就会随之减少了。
五、移情
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移情是人类能够共处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是发展移情的基本手段。布朗指出,语言交际需要某种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谈,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会导致交际不畅或中断。汉威(Hanvey)于1979年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第四层就是“移情”,即通过深入体会其文化,不仅能达到移情的水平,而且能提升到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的水平。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因为不了解双方的风俗习惯而导致误解的情况。比如,当外国人称赞你英语说得流利时(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按照他们的习俗,你本应该说“谢谢”(Thank you),但你却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说“不,我的英语说得一点儿也不好”(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你虚伪。同样,当你很客气地称赞外国人汉语说得好时,他就会说“Thank you(谢谢)”,你的感觉是这个人怎么如此的骄傲,因为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当别人称赞你时,你应该表示谦虚。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移情可以消除交际中的误解。因此,外语教学在教授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养成站在对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进行语言交际的习惯。
培养学习者的移情策略:
1. 教师要体验移情,尊重学生个性。只有先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感,然后才能认同他人的情感,这是移情产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自己的情感,体验移情,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与学生保持和谐关系。通过创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创设合理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彼此了解同伴的情感和观点来培养学生的移情意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具备跨文化意识,合理引导学生文化移情。外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重要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对文化传播与解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前要先分析外语词汇和语法的社会含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在课堂中可以运用语境的启示、结合上下文、使用直观教具以及课外举办文化知识讲座等手段来提高并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在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综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意识到哪些因素促进学习,哪些因素阻碍学习,从而采取相应对策,扬长避短;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亦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创造条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Reasoner,R.Building Self-Esteem:A Comprehensive Program for Schools[M],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Inc,1982.
[2]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语文教育出版社,1989.
[5]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 情感因素 外语学习 影响
在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对学习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要比习得母语复杂得多,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外语教学,必须重新全面、深刻地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
“个性”一词属于心理学术语,归于情感因素类。对于“个性”概念的界定,中外心理学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的系统心理结构。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提到的诸如“内向”“外向”“倔强”“懦弱”等,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个性心理特征除“性格”之外,对外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有“自尊心”“焦虑”“抑制”“移情”等因素。
一、性格
瑞士心理学家Carl?Gustav?Jung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外向型)和内倾型(内向型)。外向性格者开朗、热情、善社交、爱说话;内向性格的人缄默、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到底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人外语学得更好些,至今尚无定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给教师的印象最深。外向型的学生话多,喜欢抛头露面,在交际场合显得自然大方,乐于表达思想,练口语时不怕犯错误,这些特征往往引起教师的注意。但若把语法、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技巧也加以考虑,外向型的学生在学外语时恐怕不一定比内向性格者优越,因为这类学习者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束定芳、庄智象,1996)。
给不同性格类型者的学习建议:
(一)给外向型性格者的学习建议
1.深思的学习习惯。一般说来,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向别人请教。但由于自信领悟力强,常会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其实不见得真懂。所以,这一类型的人理解问题比较片面。他们最好能养成好学深思的好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及时改正错误。具有外向型性格的对分数一般不太在乎,因此也常常不能认真改正错误,这类学生常常是同一个错误一犯再犯。对于此类错误,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每次做错题,都要在专门的记错本上改正过来,定期拿出来仔细复习一下。
3.分散学习法为主。由于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情绪波动比较快,超过一小时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效果不会太好。因此,最好是每次或每门功课的学习不超过三十分钟,其间休息五分钟左右。
4.要专心致志。有一部分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由于精力比较旺盛,常常同时干两件事。这样只会使他们本来就容易分散的精力更易分散。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一心二用。
(二)给内向型性格者的学习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锻炼。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会为琐事烦恼,这必然会极大地干扰他们的学习。所以,可以经常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2.从简单入手。具有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都比较自卑,而自卑会导致焦虑,从而影响学习。因此,最好能从比较容易的学习内容开始。
3.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具有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中途放弃,以致常常延误了大好时机。而且,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自制力都比较强,会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但是这类学习者在制订计划后如果屡遭挫折或进步不大,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对于本来就有自卑感的人,在制订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低一些,同时需要别人经常鼓励他们坚持到底。
4.培养兴趣。由于内向型学习者心胸不够开阔,所以,有必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增强信心,开阔视野。
性格和外语学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外语学习,而外语学习的成功会增强学习上的信心,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建议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扬长避短,提高外语学习效果。作为外语老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体现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观和态度。Arnold J. (1999) 认为,自尊就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实际上是自己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与否及价值的态度与评价。自尊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自尊都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当学习者的自尊得到提高后,他们的害怕和胆怯心理完全消除,与周围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条件,以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习者自尊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格。
保护外语学习者自尊心的建议:
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保护或鼓励的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较高。
(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习者: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习者,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习者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厚此薄彼,发掘每个学习者身上的闪光点。尽量改变以前那种要求所有学习者整齐划一的传统做法,应该充分注重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人格,并且尽可能鼓励学习者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尝试:在教学中,要常常给每个学习者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只有与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关系,才能使学习者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便能让学习者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学习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焦虑
焦虑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可分为性格焦虑和状态焦虑。性格焦虑是指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变得焦虑的较为固定的性格倾向。状态焦虑是指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和特定的情景感受到的焦虑,是一时的不稳定的状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具体的语言现象或语言教学活动缺乏信心,怀疑自己完成此项任务的能力并感到忧虑,那么这种焦虑应属于状态焦虑,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所学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如果学习者长期、不断地经历挫折和打击,对学习外语完全失去信心,以至于一谈学外语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抵触,那么这种焦虑就已发展成为性格焦虑,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减轻和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办法:
1.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不会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气氛。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和针对性,不同的学习者要提难易不同的问题;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成绩的提高能够减少焦虑程度,因此要给那些容易产生焦虑的学习者更多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严厉地给学习者纠错,要让学习者知道出错是学习语言最常见的最自然的事情,要注意纠错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否定评价恐惧很大的学习者,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
2. 课后,对于焦虑感重的学习者,教师要找他们单独谈话,了解焦虑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和克服焦虑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3. 对于外语考试,教师最好事先让学习者知道考试的题型,考试内容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不要偏难。
四、抑制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是一种具有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人们在了解自身的过程中,生理、认知和情感的不断变化带来了具有保护性能的抑制,逐步建立起保护自我的屏障,用以保护脆弱的自我,排斥那些威胁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的观点、经历和感受。
外语学习中的抑制行为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外语的学习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必然会犯错误,而错误有的时候就会给学习者带来批评和嘲讽。这样就会导致自尊心不强的学习者常常由于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
外语教学中消除抑制的对策:
1. 用鼓励消除学习者畏错心理,防止抑制的产生。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抑制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对犯错误的畏惧心理。对于自尊心不强的学习者来说,犯错误就等于丢脸、没面子,随之而来的就会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这就对他们脆弱的自我构成了威胁。所以,他们就用抵制语言的输出来防止错误的发生,畏缩不前,不敢进行任何尝试。但错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它对语言的学习甚至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犯错误,学习者可以从老师或同学那里获得直接的、及时的和有益的反馈,不断地纠正错误,最后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努力尝试输出语言时要给予积极的支持、热情的赞扬以及关切的点评,消除学习者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防止产生抑制。
2.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消除抑制。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通过交流、沟通和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让小组成员产生一种归属感,学习者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及时得到反馈,纠正错误,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学习者不必担心会出丑,心理障碍消失了,抑制行为也就会随之减少了。
五、移情
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移情是人类能够共处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是发展移情的基本手段。布朗指出,语言交际需要某种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谈,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会导致交际不畅或中断。汉威(Hanvey)于1979年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第四层就是“移情”,即通过深入体会其文化,不仅能达到移情的水平,而且能提升到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的水平。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因为不了解双方的风俗习惯而导致误解的情况。比如,当外国人称赞你英语说得流利时(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按照他们的习俗,你本应该说“谢谢”(Thank you),但你却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说“不,我的英语说得一点儿也不好”(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你虚伪。同样,当你很客气地称赞外国人汉语说得好时,他就会说“Thank you(谢谢)”,你的感觉是这个人怎么如此的骄傲,因为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当别人称赞你时,你应该表示谦虚。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移情可以消除交际中的误解。因此,外语教学在教授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养成站在对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进行语言交际的习惯。
培养学习者的移情策略:
1. 教师要体验移情,尊重学生个性。只有先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感,然后才能认同他人的情感,这是移情产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自己的情感,体验移情,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与学生保持和谐关系。通过创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创设合理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彼此了解同伴的情感和观点来培养学生的移情意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具备跨文化意识,合理引导学生文化移情。外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重要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对文化传播与解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前要先分析外语词汇和语法的社会含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在课堂中可以运用语境的启示、结合上下文、使用直观教具以及课外举办文化知识讲座等手段来提高并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在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综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意识到哪些因素促进学习,哪些因素阻碍学习,从而采取相应对策,扬长避短;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亦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创造条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Reasoner,R.Building Self-Esteem:A Comprehensive Program for Schools[M],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Inc,1982.
[2]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语文教育出版社,1989.
[5]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