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根本诉求是为了解决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和理论的理解,均可以在这一思路上找到答案。而生产范式的设置,则为马克思在一个在更广阔的前提下思考“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树立了一个框架性基础。本文以“艺术生产”视域下的《讲话》为中心,系统阐释了作为文学批评的《讲话》之于当代文学生产方式的意义。《讲话》是在寻求对中国当下文艺问题的解答之中形成的。文艺普及是一项普遍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运动。《讲话》经由对文艺问题的探讨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转变打开了问题空间。
关键词:艺术生产;《讲话》;文学批评;生产方式;情感转变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主要是受到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启发。实际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阐发的大量丰富而富有实效性的论断,一定意义上承接马克思的“生产/实践”理论原点,在更具哲学意蕴的范畴下展开针对中国文学的理论性阐述。而马克思经由“生产”理论形成的“艺术生产论”,历经本雅明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和集大成者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不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延伸,也对当代文艺理论具有更为有效的整合与规范。笔者认为,鉴于《讲话》之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重新规范和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更应重新评估其与马克思“艺术生产”及其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文艺实践、批评生产以及思想承载等诸多方面凸显《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思考与拓展。
一
关键词:艺术生产;《讲话》;文学批评;生产方式;情感转变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主要是受到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启发。实际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阐发的大量丰富而富有实效性的论断,一定意义上承接马克思的“生产/实践”理论原点,在更具哲学意蕴的范畴下展开针对中国文学的理论性阐述。而马克思经由“生产”理论形成的“艺术生产论”,历经本雅明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和集大成者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不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延伸,也对当代文艺理论具有更为有效的整合与规范。笔者认为,鉴于《讲话》之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重新规范和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更应重新评估其与马克思“艺术生产”及其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文艺实践、批评生产以及思想承载等诸多方面凸显《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思考与拓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