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证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12
缓解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临床缓解期常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心肺气虚三个证型,治疗原则是固本祛邪。
肺脾气虚:症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方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有黄芪、白术、云苓、山药、防风等。自汗甚者加浮小麦;怕冷畏风加桂枝、附子、白芍;痰多者加前胡、杏仁。
肺肾气虚:症见呼吸短促难续,动则喘甚,腰酸耳鸣,下肢足跗浮肿。或兼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治以补肺益肾,方用生脉地黄汤加减,阴虚明显者加五味子、熟地、首乌;阳虚明显者加肉桂、胡桃肉、冬虫夏草、沉香。
心肺气虚:咳喘多年,平日里胸闷气短,咳逆倚息,胸呈桶状,指端粗大,或兼心痛,舌质淡或紫黯,脉弱。由于病久及心,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故出现一系列瘀血症候。治以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丹参、红花、桃仁。
急性发作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而尤以痰浊为害最甚。痰的产生,可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肾虚不能蒸化而成。痰浊壅盛,阻塞气道则见咳喘;痰从阴化为饮为水,凌心则心悸气短,溢于肌肤则水肿尿少;肺虚不能吸清呼浊,清气不足而浊气有余,浊邪害清,痰蒙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病久势深,肺气郁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无力推动血脉,可见心悸、紫绀、脉结代等。所以急性期常表现为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痰蒙神窍四个基本证型,分述如下。
痰浊壅肺:症见咳喘痰多,喉中痰鸣,咳痰困难,胸膺满闷甚则不得平卧,舌苔浊腻,脉滑。一旦稠痰上涌,堵塞气道,可致患者窒息,险象丛生。急应祛痰平喘,通膈利气,方用豁痰丸加减,药用桔梗、射干、白前、云苓、杏仁、枳壳、瓜蒌、鲜竹沥汁、葶苈子、南星等以荡痰邪、开膈气。临床上可配合雾化吸入法以稀释痰液,利于稠痰排出。
痰热郁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毎因外感导致急性发作,或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或阴虚痰热内盛,致使痰热郁肺,肺气窒塞。症见发热汗出,咳喘气逆,痰多色黄,胸闷,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用桑白皮汤加减,可加浙贝、双花、鱼腥草、黄芩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大便秘结者瓜蒌,肺阴不足加沙参、麦冬。
阳虚水泛:症见心悸咳喘,面部、下肢浮肿,脘痞纳差,怕冷,尿少,面唇青紫,苔白滑,脉沉细。治以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有附子、桂枝、云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葶苈子等。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沉香、椒目以行气逐水;紫绀明显者,加泽兰、红花、坤草以化瘀利水。其中葶苈子一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在肺心病合并心衰时用之,每能起到奇效。
痰蒙神窍:症见咳逆喘促,咳痰不爽,嗜睡,烦躁,甚则昏迷;热动肝风者可出现震颤、抽搐,舌质黯,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治以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此期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治疗时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讨 论
该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所以应以扶正固本为治,而临床上往往又以心肺气虚为多见,所以生脉散是必用之剂。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但临床症状与体征错综复杂,既有实证,又有虚象,治疗时既要看到邪实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正虚的一面,所以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必顾其实是也。在预防方面,要防止感冒,平时常服扶正固本之品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忌烟酒及姿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既病之后,要及时就诊,免生变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12
缓解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临床缓解期常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心肺气虚三个证型,治疗原则是固本祛邪。
肺脾气虚:症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方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有黄芪、白术、云苓、山药、防风等。自汗甚者加浮小麦;怕冷畏风加桂枝、附子、白芍;痰多者加前胡、杏仁。
肺肾气虚:症见呼吸短促难续,动则喘甚,腰酸耳鸣,下肢足跗浮肿。或兼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治以补肺益肾,方用生脉地黄汤加减,阴虚明显者加五味子、熟地、首乌;阳虚明显者加肉桂、胡桃肉、冬虫夏草、沉香。
心肺气虚:咳喘多年,平日里胸闷气短,咳逆倚息,胸呈桶状,指端粗大,或兼心痛,舌质淡或紫黯,脉弱。由于病久及心,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故出现一系列瘀血症候。治以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丹参、红花、桃仁。
急性发作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而尤以痰浊为害最甚。痰的产生,可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肾虚不能蒸化而成。痰浊壅盛,阻塞气道则见咳喘;痰从阴化为饮为水,凌心则心悸气短,溢于肌肤则水肿尿少;肺虚不能吸清呼浊,清气不足而浊气有余,浊邪害清,痰蒙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病久势深,肺气郁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无力推动血脉,可见心悸、紫绀、脉结代等。所以急性期常表现为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痰蒙神窍四个基本证型,分述如下。
痰浊壅肺:症见咳喘痰多,喉中痰鸣,咳痰困难,胸膺满闷甚则不得平卧,舌苔浊腻,脉滑。一旦稠痰上涌,堵塞气道,可致患者窒息,险象丛生。急应祛痰平喘,通膈利气,方用豁痰丸加减,药用桔梗、射干、白前、云苓、杏仁、枳壳、瓜蒌、鲜竹沥汁、葶苈子、南星等以荡痰邪、开膈气。临床上可配合雾化吸入法以稀释痰液,利于稠痰排出。
痰热郁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毎因外感导致急性发作,或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或阴虚痰热内盛,致使痰热郁肺,肺气窒塞。症见发热汗出,咳喘气逆,痰多色黄,胸闷,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用桑白皮汤加减,可加浙贝、双花、鱼腥草、黄芩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大便秘结者瓜蒌,肺阴不足加沙参、麦冬。
阳虚水泛:症见心悸咳喘,面部、下肢浮肿,脘痞纳差,怕冷,尿少,面唇青紫,苔白滑,脉沉细。治以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有附子、桂枝、云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葶苈子等。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沉香、椒目以行气逐水;紫绀明显者,加泽兰、红花、坤草以化瘀利水。其中葶苈子一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在肺心病合并心衰时用之,每能起到奇效。
痰蒙神窍:症见咳逆喘促,咳痰不爽,嗜睡,烦躁,甚则昏迷;热动肝风者可出现震颤、抽搐,舌质黯,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治以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此期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治疗时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讨 论
该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所以应以扶正固本为治,而临床上往往又以心肺气虚为多见,所以生脉散是必用之剂。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但临床症状与体征错综复杂,既有实证,又有虚象,治疗时既要看到邪实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正虚的一面,所以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必顾其实是也。在预防方面,要防止感冒,平时常服扶正固本之品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忌烟酒及姿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既病之后,要及时就诊,免生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