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一本好书,就如一个人的良师益友,细细品读,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近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等的新著《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该书就我国当前思想理论界和广大群众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義的10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驳,有理有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的由来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矛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两个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的认识,一方面,应该站在历史的维度,用历史原像的方法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贯穿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去理解,而不能从静态上论述。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事实去理解,而且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曲折进程去理解,这样才能彰显其独特、真实而又多重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体系最为宏大、逻辑最为严密、立论最为坚实的思想体系,一方面,深深根植于欧洲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中;另一方面,又与当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客观地审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理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正如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可以被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2008年以来席卷西方世界并影响至今的金融风暴,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预言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畅销书,人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最终是一个虚假的梦。这场经济危机打破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神话,而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又一次得到了证实。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正确的,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是深刻的,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
二、重点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问题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作用、存在价值及其未来走向产生了一些迷惘和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开始出现动摇、疑虑和彷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中国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怀疑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可否认,理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任何理论都具有历史性,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那种要求理论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论断永远适用,是对“神”的要求,而不是对思想家的要求。但即使最严苛的批评者,也必须承认,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着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学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当代的话语中心。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此外,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西方最强劲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思想资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借鉴不无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我们现在距离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时代特征和面对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肩负的历史使命。它自身所具有的批判价值、实践价值以及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没有动摇,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都能发挥它的价值作用。因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否认它在当代的适用性是错误的。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作出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和马克思主义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适应性。
三、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信心
理论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理论自信孕育理论创新活力,坚定理论创新方向,增强理论创新动力。理论是精神旗帜,是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一是理论自身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自觉地根据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也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典范。二是在实践中开放。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要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在结合我国实践发展的成果和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体现。三是向时代开放。提倡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时代开放,既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全球化日益扩张这一事实,也要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吸收借鉴其中的科学成分。
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责编/赵哲)
近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等的新著《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该书就我国当前思想理论界和广大群众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義的10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驳,有理有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的由来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矛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两个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的认识,一方面,应该站在历史的维度,用历史原像的方法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贯穿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去理解,而不能从静态上论述。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事实去理解,而且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曲折进程去理解,这样才能彰显其独特、真实而又多重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体系最为宏大、逻辑最为严密、立论最为坚实的思想体系,一方面,深深根植于欧洲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中;另一方面,又与当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客观地审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理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正如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可以被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2008年以来席卷西方世界并影响至今的金融风暴,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预言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畅销书,人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最终是一个虚假的梦。这场经济危机打破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神话,而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又一次得到了证实。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正确的,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是深刻的,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
二、重点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问题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作用、存在价值及其未来走向产生了一些迷惘和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开始出现动摇、疑虑和彷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中国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怀疑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可否认,理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任何理论都具有历史性,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那种要求理论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论断永远适用,是对“神”的要求,而不是对思想家的要求。但即使最严苛的批评者,也必须承认,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着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学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当代的话语中心。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此外,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西方最强劲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思想资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借鉴不无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我们现在距离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时代特征和面对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肩负的历史使命。它自身所具有的批判价值、实践价值以及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没有动摇,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都能发挥它的价值作用。因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否认它在当代的适用性是错误的。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作出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和马克思主义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适应性。
三、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信心
理论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理论自信孕育理论创新活力,坚定理论创新方向,增强理论创新动力。理论是精神旗帜,是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一是理论自身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自觉地根据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也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典范。二是在实践中开放。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要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在结合我国实践发展的成果和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体现。三是向时代开放。提倡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时代开放,既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全球化日益扩张这一事实,也要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吸收借鉴其中的科学成分。
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