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结尾艺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结尾方式。
一、总结式结尾
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如:在讲授《做什么事最快乐》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采用这一方式结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小青蛙一起弄明白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最快乐。让我们像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一样,多为别人做有用的事,个个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重点。
二、拓展式结尾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一个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现在农村也在不断发展,电脑正悄悄地走进农村家庭,所以课堂结尾可以给学生悬念,让其课后查阅验证,以巩固新知。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三、唱游式结尾
音乐能使虚无的内容变成立体可感的幻觉影像。对于一些情感较强烈的课文来说,采用“唱游式”的结尾方式可让学生的情操在优美、感人的乐曲中得到陶冶,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韵”。如:在课文《春风吹》、《北京》、《亲人》将要结束时,教师恰当地把歌曲《春天在哪里》、《我爱北京天安门》、《爱我中华》引进课堂,作为这堂课的尾声。
可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匠心独运,巧妙结尾,定会获得无穷的裨益。
四、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结尾可以让同学们配乐唱一唱这首歌,让同学们能够哼唱着走出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记忆课文,而且可以使同学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使课堂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对比式结尾
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六、悬念式结尾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权利。请同学们想一想,对珍稀动物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七、欣赏品评式结尾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或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总之,结尾无定法,好在巧用中。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入到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高潮。
一、总结式结尾
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如:在讲授《做什么事最快乐》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采用这一方式结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小青蛙一起弄明白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最快乐。让我们像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一样,多为别人做有用的事,个个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重点。
二、拓展式结尾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一个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现在农村也在不断发展,电脑正悄悄地走进农村家庭,所以课堂结尾可以给学生悬念,让其课后查阅验证,以巩固新知。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三、唱游式结尾
音乐能使虚无的内容变成立体可感的幻觉影像。对于一些情感较强烈的课文来说,采用“唱游式”的结尾方式可让学生的情操在优美、感人的乐曲中得到陶冶,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韵”。如:在课文《春风吹》、《北京》、《亲人》将要结束时,教师恰当地把歌曲《春天在哪里》、《我爱北京天安门》、《爱我中华》引进课堂,作为这堂课的尾声。
可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匠心独运,巧妙结尾,定会获得无穷的裨益。
四、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结尾可以让同学们配乐唱一唱这首歌,让同学们能够哼唱着走出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记忆课文,而且可以使同学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使课堂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对比式结尾
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六、悬念式结尾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权利。请同学们想一想,对珍稀动物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七、欣赏品评式结尾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或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总之,结尾无定法,好在巧用中。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入到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