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一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案导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案导学”的课堂效率,重点应该在“导”。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还都只是一些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小学生,如果在尊重主体性的名义下,教师疏于指导,甚至放弃对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则往往会陷入误区。下面,就“导学”的方法和要点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了解学情是导学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导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在导学前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差异、学习障碍、学习需求等。我们可以在课前随机选择6-8名学生,请他们尝试解答即将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不做任何指导,最后通过访谈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或将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在课前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完成情况。通过对学情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遗忘;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反应如何,会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存在哪些困难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二、明确学习目标是导学的基础
1、学习目标的用词要易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等动词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但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容易理解其内涵,不明白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用词应简洁易懂。可以使用以下一些词语:说出、列举、整理、参与、解决、尝试、交流、分享等。同时学习目标还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检测性。
2、学习目标的呈现要灵活。有些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前会让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我认为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是什么,似乎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灵活。①以谈话引入中呈现。我们在引入课题时,可以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并通过 “导语”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
②在问题情境中呈现。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时自然地引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确学习目标。 ③在交流反思中呈现。在课堂总结时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交流,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哪些目標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进行弥补等,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目标意识也会更强。
三、把握导学时机是导学的要点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这正是老师给教的极好时机。”可见,教师的“导”要找准时机。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尝试求各种数的倒数,但没有学生提到求0的倒数,于是教师提出问题:0的倒数是( )。学生产生两种意见:“是0”和“没有”。 矛盾激化后教师再顺水推舟,指导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
四、合适的“导”“学”方式是导学的关键
1、根据不同学段选择导学方式。在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根据学段选择不同的导学方式。如:低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低,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可以采用“先教后学”的方式;中段学生已经具有自学意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采用“边教边学”的方式;高段学生则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当然,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习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如:对于练习课、复习课,低段也可以进行“边学边教”的尝试,尽早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段则进行“先学后教”的铺垫,为高段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些与前继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中低段学生也是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从而掌握相应知识的。
2、根据学生差异选择导学方式。导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诱导的方法,必须“因材施教”。如:对差生设置的问题难度要低一些,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训练。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这样的反馈方式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等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利用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进行导学。
3、为了追求应试成绩,我们有的老师经常不厌其烦地讲,或者满堂问。殊不知世界上唯有学习是不能代替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总之,“学案导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地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江苏】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案导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案导学”的课堂效率,重点应该在“导”。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还都只是一些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小学生,如果在尊重主体性的名义下,教师疏于指导,甚至放弃对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则往往会陷入误区。下面,就“导学”的方法和要点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了解学情是导学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导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在导学前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差异、学习障碍、学习需求等。我们可以在课前随机选择6-8名学生,请他们尝试解答即将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不做任何指导,最后通过访谈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或将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在课前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完成情况。通过对学情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遗忘;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反应如何,会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存在哪些困难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二、明确学习目标是导学的基础
1、学习目标的用词要易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等动词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但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容易理解其内涵,不明白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用词应简洁易懂。可以使用以下一些词语:说出、列举、整理、参与、解决、尝试、交流、分享等。同时学习目标还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检测性。
2、学习目标的呈现要灵活。有些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前会让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我认为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是什么,似乎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灵活。①以谈话引入中呈现。我们在引入课题时,可以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并通过 “导语”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
②在问题情境中呈现。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时自然地引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确学习目标。 ③在交流反思中呈现。在课堂总结时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交流,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哪些目標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进行弥补等,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目标意识也会更强。
三、把握导学时机是导学的要点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这正是老师给教的极好时机。”可见,教师的“导”要找准时机。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尝试求各种数的倒数,但没有学生提到求0的倒数,于是教师提出问题:0的倒数是( )。学生产生两种意见:“是0”和“没有”。 矛盾激化后教师再顺水推舟,指导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
四、合适的“导”“学”方式是导学的关键
1、根据不同学段选择导学方式。在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根据学段选择不同的导学方式。如:低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低,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可以采用“先教后学”的方式;中段学生已经具有自学意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采用“边教边学”的方式;高段学生则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当然,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习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如:对于练习课、复习课,低段也可以进行“边学边教”的尝试,尽早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段则进行“先学后教”的铺垫,为高段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些与前继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中低段学生也是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从而掌握相应知识的。
2、根据学生差异选择导学方式。导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诱导的方法,必须“因材施教”。如:对差生设置的问题难度要低一些,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训练。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这样的反馈方式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等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利用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进行导学。
3、为了追求应试成绩,我们有的老师经常不厌其烦地讲,或者满堂问。殊不知世界上唯有学习是不能代替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总之,“学案导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地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