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整体规划系统化、完整化、生态化的有力保障,是保护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的平衡杠杆。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規划与市政园林设计的关系
1.1从人文环境建设来看,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中国进行的城市化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尤其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就明确指出,要进行“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切实考虑到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城市的绿化面积、城市的生态建设等,在发展中做好对大气、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并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做好市政园林的设计,保证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发展中,不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市政园林设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是扭转城市建设必然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本误区,保证城市与绿化和谐共存。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只有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建设好城市发展环境,也才能满足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质感,为城市进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提供可靠的支撑。
1.2从经济发展建设来看,城市规划是市政园林设计的基本保障。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消除社会财富不均,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市政园林设计实际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通过改变传统的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固有模式的经济建设方式,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实行生态转化资源,资源转化能源,能源转化经济,经济促进生态的循环模式,将生态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谐共处。作为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当是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节约资源为目的,实现城市发展持续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双赢模式。城市规划是市政园林设计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好城市规划,才能将市政园林设计落到实处,符合实际发展需求,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应当在对城市整体环境综合考察、研究后,将市政园林设计充分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当中,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战略意义,制定出符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满足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实现政务机关的公共服务型的城市规划方针。
2、城市归划中的市政园林设计
市政园林设计必须在一定的理论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要根据城市的经济、人文环境来进行综合考量,要讲求一定的原则,具体我们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2.1 对城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对城市环境准确的把握。 城市布局复杂,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都要进行具有整体性的考察,做到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原有绿地情况了如指掌。一般来讲,城市布局经详细划分,可分为一定规模的“群”。 其中包括:工矿群、企业事业单位群、居民区、各类校园和以及公园、广场等。 在不同的“群”中,园林规划设计是不同的。
2.2 根据不同的“群”量体裁衣
2.2.1 工矿区
工矿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环,人文环境较差,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 在这类环境中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绿地的防尘防污要求。 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绿地的规划设计应该大刀阔斧,注重从整体上和工矿区的环境背景相配合,要特别注意查漏补缺。 也就是要对工矿区缺失的自然环境进行补充或弥补。 同时,注意从愉悦身心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因为工矿区通常比较偏远,人们在其中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几何学的应用, 往往抽象化得标志物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热情。 另外, 应季花草的布置也是必须得,因为颜色的对比会对人的感官造成进行性的愉悦体验。
2.2.2 企业事业单位群
企事业单位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地带,人流比较丰富,建筑以现代化风格为主,其周边人文环境较为优越。 这类地区进行园林设计规划时应注意从细处着眼, 即在原有绿地基础上进行点缀式的添加和修补,不违背原有的风格和设计思路。 企事业单位一般具有规模不等的小广场和小池塘以及小花园,这些都是可以被有效改造使其焕发新颜的基础设施。 我们还要提一点,在遵循科学规划理论,进行合理园林布局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一些风水因素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谈的是, 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布局中企业文化和风水这两大因素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2.2.3 居民区
居民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市政园林设计。 居民区是城市人口聚居区,这类区域的规划主要目标就是如何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应强调装饰性花草、植物的引进,草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关键的工作。 在居民区内铺设草地不仅能降低灰尘污染,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好场所。 在规模比较大的的现代化社区内,还可以规划设计小型公园,如果空间足够大,那么还可以规划一定的健身设施,形成较完备的规划体系。 居民区试位置而定,如靠近主要街路且出入车辆比较多,还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隔音树木,保证居民在相对安静的环境内作息起居。
2.2.4 各类校园
校园是城市中比较特别的区域, 校园与居民区同为人口密集区,但最大的不同是校园时为学习而建立的特定场所,这类场所对环境的安静程度十分敏感,对建筑美学的要求极高。校园的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噪音的回避效用,既以绿地为主,辅以抗噪音的植被,如松、柏等。 因此,规划时要考虑方便学生在温暖季节在外读书的需求, 在校园内设置小型或微型的植被走廊,配以砖石踊路和木质长凳,营造出温馨和谐、安静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应注意,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因人群构成不同,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有微笑的差别。 小学校园及周边应以绿地、花卉为主,因为小学生通常喜爱嬉闹 ,过于高大的树木不利于其安全。
中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应考虑到整体性运动场地的重要性,中学生时期已进入身体成长的高峰期,因此和运动有关的场地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相较小学和中学校园,大学校园则更应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除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外,在校园中点缀各类文化标识是规划中的亮点。
2.2.5 公园和广场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市政园林工程。 公园和广场的规划设计一般和城市整体的风格相契合,其中包括地域、历史、宗教、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构成等很多因素。 以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为例, 其城市公园和广场则凸显俄罗斯的异域建筑风格,整体表现出浓厚的异国情调。 可以说,在进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园林设计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组合,强调个性和独特性是重要的规划思路之一。
结束语
市政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是对国家发展的负责,也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责任。在城市规划下的市政园林设计,将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因素综合考量,形成独具城市特色,符合城市居民生活特点,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和居民带来崭新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汤张潮,刘建明.市政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向导,2010,(36).
[2] 穆桂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的市政园林设计[J].吉林农业,2012,(6).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規划与市政园林设计的关系
1.1从人文环境建设来看,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中国进行的城市化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尤其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就明确指出,要进行“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切实考虑到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城市的绿化面积、城市的生态建设等,在发展中做好对大气、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并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做好市政园林的设计,保证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发展中,不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市政园林设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是扭转城市建设必然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本误区,保证城市与绿化和谐共存。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只有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建设好城市发展环境,也才能满足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质感,为城市进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提供可靠的支撑。
1.2从经济发展建设来看,城市规划是市政园林设计的基本保障。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消除社会财富不均,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市政园林设计实际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通过改变传统的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固有模式的经济建设方式,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实行生态转化资源,资源转化能源,能源转化经济,经济促进生态的循环模式,将生态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谐共处。作为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当是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节约资源为目的,实现城市发展持续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双赢模式。城市规划是市政园林设计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好城市规划,才能将市政园林设计落到实处,符合实际发展需求,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应当在对城市整体环境综合考察、研究后,将市政园林设计充分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当中,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战略意义,制定出符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满足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实现政务机关的公共服务型的城市规划方针。
2、城市归划中的市政园林设计
市政园林设计必须在一定的理论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要根据城市的经济、人文环境来进行综合考量,要讲求一定的原则,具体我们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2.1 对城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对城市环境准确的把握。 城市布局复杂,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都要进行具有整体性的考察,做到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原有绿地情况了如指掌。一般来讲,城市布局经详细划分,可分为一定规模的“群”。 其中包括:工矿群、企业事业单位群、居民区、各类校园和以及公园、广场等。 在不同的“群”中,园林规划设计是不同的。
2.2 根据不同的“群”量体裁衣
2.2.1 工矿区
工矿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环,人文环境较差,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 在这类环境中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绿地的防尘防污要求。 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绿地的规划设计应该大刀阔斧,注重从整体上和工矿区的环境背景相配合,要特别注意查漏补缺。 也就是要对工矿区缺失的自然环境进行补充或弥补。 同时,注意从愉悦身心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因为工矿区通常比较偏远,人们在其中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几何学的应用, 往往抽象化得标志物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热情。 另外, 应季花草的布置也是必须得,因为颜色的对比会对人的感官造成进行性的愉悦体验。
2.2.2 企业事业单位群
企事业单位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地带,人流比较丰富,建筑以现代化风格为主,其周边人文环境较为优越。 这类地区进行园林设计规划时应注意从细处着眼, 即在原有绿地基础上进行点缀式的添加和修补,不违背原有的风格和设计思路。 企事业单位一般具有规模不等的小广场和小池塘以及小花园,这些都是可以被有效改造使其焕发新颜的基础设施。 我们还要提一点,在遵循科学规划理论,进行合理园林布局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一些风水因素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谈的是, 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布局中企业文化和风水这两大因素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2.2.3 居民区
居民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市政园林设计。 居民区是城市人口聚居区,这类区域的规划主要目标就是如何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应强调装饰性花草、植物的引进,草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关键的工作。 在居民区内铺设草地不仅能降低灰尘污染,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好场所。 在规模比较大的的现代化社区内,还可以规划设计小型公园,如果空间足够大,那么还可以规划一定的健身设施,形成较完备的规划体系。 居民区试位置而定,如靠近主要街路且出入车辆比较多,还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隔音树木,保证居民在相对安静的环境内作息起居。
2.2.4 各类校园
校园是城市中比较特别的区域, 校园与居民区同为人口密集区,但最大的不同是校园时为学习而建立的特定场所,这类场所对环境的安静程度十分敏感,对建筑美学的要求极高。校园的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噪音的回避效用,既以绿地为主,辅以抗噪音的植被,如松、柏等。 因此,规划时要考虑方便学生在温暖季节在外读书的需求, 在校园内设置小型或微型的植被走廊,配以砖石踊路和木质长凳,营造出温馨和谐、安静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应注意,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因人群构成不同,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有微笑的差别。 小学校园及周边应以绿地、花卉为主,因为小学生通常喜爱嬉闹 ,过于高大的树木不利于其安全。
中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应考虑到整体性运动场地的重要性,中学生时期已进入身体成长的高峰期,因此和运动有关的场地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相较小学和中学校园,大学校园则更应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除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外,在校园中点缀各类文化标识是规划中的亮点。
2.2.5 公园和广场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市政园林工程。 公园和广场的规划设计一般和城市整体的风格相契合,其中包括地域、历史、宗教、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构成等很多因素。 以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为例, 其城市公园和广场则凸显俄罗斯的异域建筑风格,整体表现出浓厚的异国情调。 可以说,在进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园林设计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组合,强调个性和独特性是重要的规划思路之一。
结束语
市政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是对国家发展的负责,也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责任。在城市规划下的市政园林设计,将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因素综合考量,形成独具城市特色,符合城市居民生活特点,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和居民带来崭新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汤张潮,刘建明.市政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向导,2010,(36).
[2] 穆桂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的市政园林设计[J].吉林农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