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需要加以注意并进行探讨,以澄清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一、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化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加之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验,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治疗档案。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进行心理测验是一项支持技术,它的目的主要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侧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但有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与心理测验划等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一些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违背心理测验中的保密原则,将测验结果随意公开,或将一些学习困难学生随意判定为智力低下而剔除于集体之外,来提高班级的升学比例。把测验结果作为给学生随意分类、贴标签的依据,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原则,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走上与心理健康教育背道而驰的方向。
科学分析和正确估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程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现在的孩子面对的很多问题大都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是一个艰难的、缓慢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生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起疏导、帮助的作用。
另外,在心理测量中,由于测试量表、测试人群和抽样样本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测试标准不同,许多测验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验证,不能以一次测验就完全确定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即使是被认为较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由于我国心理测量科学发展的滞后,目前学校所使用的心理测验量表,绝大多数是直接借用外国现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自身受制于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心理测验量表时要慎重选择,尽量选用经过实践验证、在我国信、效度均表现良好的国外量表,或我国自己编制的心理量表。
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向学生个体,是一种心理问题的矫正手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作用是指导和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
二、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趋势。有些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有的还不恰当地、无足够科学根据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不同年级每个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
对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实践过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为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辅之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密切相关。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师的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会在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反应。因此,通过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其次,应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参与下,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或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利用学生群体间认同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心理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的介绍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依据的理论基础、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与运行的机制等均存在很大差别。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这种倾向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在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社会,是顾不上什么心理问题的。由于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温饱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很多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安。
第三,在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导致了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德育化倾向。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它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它们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它们的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是有区别的。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侧重不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其次,二者的内容不同。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人际关系、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
第三,二者的实施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的过程,个体被迫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果,但在工作依据、着眼点及原则上常常会发生冲突。了解它们二者的区别,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对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不无裨益。
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认清目标、把握原则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对发展初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倾向做必要的思考,也有助于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尺度。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笔者认为,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及特点,也不必急于做出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对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在职教师心理学知识及能力的培训,也是顺利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戴 凡
一、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化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加之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验,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治疗档案。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进行心理测验是一项支持技术,它的目的主要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侧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但有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与心理测验划等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一些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违背心理测验中的保密原则,将测验结果随意公开,或将一些学习困难学生随意判定为智力低下而剔除于集体之外,来提高班级的升学比例。把测验结果作为给学生随意分类、贴标签的依据,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原则,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走上与心理健康教育背道而驰的方向。
科学分析和正确估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程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现在的孩子面对的很多问题大都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是一个艰难的、缓慢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生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起疏导、帮助的作用。
另外,在心理测量中,由于测试量表、测试人群和抽样样本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测试标准不同,许多测验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验证,不能以一次测验就完全确定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即使是被认为较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由于我国心理测量科学发展的滞后,目前学校所使用的心理测验量表,绝大多数是直接借用外国现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自身受制于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心理测验量表时要慎重选择,尽量选用经过实践验证、在我国信、效度均表现良好的国外量表,或我国自己编制的心理量表。
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向学生个体,是一种心理问题的矫正手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服务”,作用是指导和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
二、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趋势。有些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有的还不恰当地、无足够科学根据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不同年级每个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
对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实践过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为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辅之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密切相关。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师的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会在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反应。因此,通过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其次,应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参与下,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或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利用学生群体间认同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心理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的介绍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依据的理论基础、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与运行的机制等均存在很大差别。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这种倾向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在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社会,是顾不上什么心理问题的。由于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温饱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很多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安。
第三,在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导致了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德育化倾向。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它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它们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它们的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是有区别的。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侧重不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其次,二者的内容不同。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人际关系、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
第三,二者的实施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的过程,个体被迫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果,但在工作依据、着眼点及原则上常常会发生冲突。了解它们二者的区别,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对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不无裨益。
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认清目标、把握原则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对发展初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倾向做必要的思考,也有助于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尺度。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笔者认为,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及特点,也不必急于做出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对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在职教师心理学知识及能力的培训,也是顺利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戴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