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使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产业群(链)发展的需求,必须以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和争创省品牌与特色专业为契机,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全面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職业学校要获得规模化、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抓好专业建设这个“器”。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实现与产业、企业、职业的有效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从社会稳定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殷切期盼,使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改革办学体制、模式,把搞好专业建设与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专业建设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专业结构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福布斯就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和职后发展前景,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展、改造老专业,对重点专业进行引导与扶持,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与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二、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优化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1.广泛开展调研,调整课程结构。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作为专业教学理念,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变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适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就业与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2.立足多方实际,更新教学内容。要着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能力提高,立足地方、学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反映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活页讲义、课件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不断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其受益面。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及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改革评价措施,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大胆实行替代学分和过程学分。所谓替代学分,就是当学生在某门课程不能得到规定的学分时,可以用其他方面所得的学分来替代。所谓过程学分,就是把学分分解细化到各学科具体的子目标,使学生每完成了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用来替代某些必修课不能得到的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毕业标准,就发给毕业证书。弹性学制的实行,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以培养教师为契机,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可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促进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上挂即与有关院校挂钩,聘请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定期到校开设讲座或开展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质;横联即与企业联合,聘请本市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社会的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内提即建立健全三级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在岗培训、在职锻炼、课题研究、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信息化大赛、技能大新、创新大赛、创意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引即对外招聘优秀人才,为拓展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补充新鲜血液。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加强专业建设根本目的所在。一是健全合作机制,按照“以产业促专业、以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加强区域产业链与学校专业链的有机衔接,采取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合作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运行机制;二是明确合作内容。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共同举办员工培训、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等,不断拓宽和丰富校企合作的渠道;三是深化合作内涵。通过从物质层面到文化层面的制度创新,实现校企之间合作共赢的深度结合,弥补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不足,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动力的难题,营造出具有浓郁职场氛围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实现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
五、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提升专业建设品味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坚持以生为本,积极探索建设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使物质、规范、精神三大要素协调发展,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社会知名度,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一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营造和谐育人氛围。良好的外部物质环境,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会自觉珍爱,并乐于在其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二是以规范文化为支柱,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结合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的特点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各项规范养成为抓手,努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三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专业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专业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加强专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专业的办学目标和价值理想,凸显专业的办学特色,激发凝聚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以学生就业为依据,凸显专业建设成果
就业是一个专业的“出口”,是专业建设市场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一个专业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关键就是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现在不少学校仍然存在重入学率,轻流生率,重招生,轻就业,重一次性就业,轻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现象。因此,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抓好就业工作。一是抓好就业基地的建设,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与沟通,拓宽就业渠道,建设稳固的就业基地;二是加强就业引导与创业指导,真正让学生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三是搭建平台,及时掌握相关就业信息,为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帮助;四是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回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并以此作为优化专业结构、确定招生规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爱梅 陈俊 郑传芹 李琼. 制定专业规划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建设 凸显专业特色——关于郧阳师专专业建设的思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 胡科陈传伟. 搞好专业建设 提升办学实力——新专业建设十年回顾.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職业学校要获得规模化、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抓好专业建设这个“器”。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实现与产业、企业、职业的有效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从社会稳定角度看,一个好的专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殷切期盼,使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改革办学体制、模式,把搞好专业建设与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专业建设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专业结构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福布斯就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和职后发展前景,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展、改造老专业,对重点专业进行引导与扶持,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与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二、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优化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1.广泛开展调研,调整课程结构。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作为专业教学理念,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变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适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就业与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2.立足多方实际,更新教学内容。要着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能力提高,立足地方、学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反映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活页讲义、课件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不断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其受益面。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及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改革评价措施,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大胆实行替代学分和过程学分。所谓替代学分,就是当学生在某门课程不能得到规定的学分时,可以用其他方面所得的学分来替代。所谓过程学分,就是把学分分解细化到各学科具体的子目标,使学生每完成了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用来替代某些必修课不能得到的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毕业标准,就发给毕业证书。弹性学制的实行,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以培养教师为契机,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可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促进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上挂即与有关院校挂钩,聘请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定期到校开设讲座或开展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质;横联即与企业联合,聘请本市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社会的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内提即建立健全三级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在岗培训、在职锻炼、课题研究、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信息化大赛、技能大新、创新大赛、创意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引即对外招聘优秀人才,为拓展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补充新鲜血液。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加强专业建设根本目的所在。一是健全合作机制,按照“以产业促专业、以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加强区域产业链与学校专业链的有机衔接,采取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合作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运行机制;二是明确合作内容。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共同举办员工培训、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等,不断拓宽和丰富校企合作的渠道;三是深化合作内涵。通过从物质层面到文化层面的制度创新,实现校企之间合作共赢的深度结合,弥补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不足,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动力的难题,营造出具有浓郁职场氛围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实现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
五、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提升专业建设品味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坚持以生为本,积极探索建设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使物质、规范、精神三大要素协调发展,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社会知名度,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一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营造和谐育人氛围。良好的外部物质环境,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会自觉珍爱,并乐于在其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二是以规范文化为支柱,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结合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的特点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各项规范养成为抓手,努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三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专业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专业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加强专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专业的办学目标和价值理想,凸显专业的办学特色,激发凝聚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以学生就业为依据,凸显专业建设成果
就业是一个专业的“出口”,是专业建设市场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一个专业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关键就是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现在不少学校仍然存在重入学率,轻流生率,重招生,轻就业,重一次性就业,轻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现象。因此,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抓好就业工作。一是抓好就业基地的建设,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与沟通,拓宽就业渠道,建设稳固的就业基地;二是加强就业引导与创业指导,真正让学生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三是搭建平台,及时掌握相关就业信息,为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帮助;四是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回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并以此作为优化专业结构、确定招生规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爱梅 陈俊 郑传芹 李琼. 制定专业规划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建设 凸显专业特色——关于郧阳师专专业建设的思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 胡科陈传伟. 搞好专业建设 提升办学实力——新专业建设十年回顾.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