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党校是意识形态“常识化”的重要场所,具有意识形态“变压器”和“种子站”的功能,承担着思想引领的重任。江苏省江阴市委党校通过“武装武装者,引领引领者”、“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拉长战线、增强影响”等路径,探索了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形式,为基层党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基层党校 意识形态 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5.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5-22-03
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实践表明,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赢得民众、获取支持的根本所在。任何政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并发展下去,必须成功地向大众宣传其意识形态,必须使其成员信奉其理想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通过多阵地、多渠道、多途径对党员和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保证了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正和民众对党的集体性认同。
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党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新论断的生产地之一,是意识形态新提法的试验地,是意识形态常识化的重要场所和进行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把党校列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之首。《条例》和讲话赋予了党校参与建构和阐扬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职责定位。
一、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定位
就整个党校系统而言,由于所处地位以及资源占有程度不同,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定位亦不尽相同。事实上,从中央党校到基层党校,其功能结构呈倒金字塔状:中央党校作为中共中央直接举办的党校,作为轮训和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可以“生产”意识形态新论断,“试验”意识形态新提法,“阐扬”意识形态新观点,“引领”社会思想新潮流。而省级以下党校,尤其是处于末梢的基层党校,其“基层性”决定了其功能的边界性,即主要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党员群众,将意识形态“常识化”,同时对本行政区域内党员群众的鲜活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化总结和提升,为中央党校、宣传部等高层次意识形态部门“生产”新论断提供“原材料”。
(一)“变压器”功能
作为培训和轮训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基层党校担负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区域的重大发展战略等阐释和传达给基层党员群众的重任。事实上,党校教研人员通过课堂教学、对外宣讲或撰写理论宣传文章等形式把高度凝练、高度概念化的党的理论和学说通俗化、大众化,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和消化理解的过程,即是意识形态的“常识化”过程。而意识形态“常识化”的过程,也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凝聚、价值凝聚的过程,是实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体化认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党校实际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变压器”的功能。
(二)“种子站”功能
就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而言,如果把中央党校比作“策源地”,省(市)委党校比作“集散地”的话,那么基层党校就是“种子站”。作为最接地气的“前沿阵地”,基层党校处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地带”,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基层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这些经验、动态、热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初步的理论提升,从而为高层次意识形态部门建构和阐释新论断提供“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党校实际上承担了意识形态“种子站”的功能。
二、江阴市委党校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特色实践
作为县级党校,江苏省江阴市委党校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市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红色学府”,积极探索实现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通过扎实的“阵地建设”和“阵地守卫者”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意识形态“守护神”作用。
(一)“武装武装者,引领引领者”,让阵地守卫者强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校教研人员作为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和阐扬者,首先必须保证自己在政治上、理论上强起来。教研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了,理想信念坚定了,教学才有底气,科研才有底蕴。尤其是基层党校的教研人员,受限于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和精力(需要全天坐班,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一肩挑”),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不多,理论基础不扎实,有时候为了迎合基层党员群众的需要,在教学中罗列社会负面现象,而不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总结和提升,导致“负面引领”效应;有时候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教条化、刻板化地灌输,导致“讲者无味,听者无趣”的“无效引领”效应。
为避免出现两种效应,全面提升党校教研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共江阴市委党校牵手长三角17家基层党校,借助中央党校的理论资源,举办了2014——20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辅导、自身研读、学习交流等形式,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和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等现实问题开展一系列学习研究活动,用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武装者,引领引领者”,使教研人员率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让阵地牢固起来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看家本领,也是党校相较于其他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对党校而言,抓好理论教育的“根本”和党性教育的“核心”,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是对意识形态阵地最好的捍卫。中共江阴市委党校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四方面入手,突出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特色,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化育基层党员群众。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打破固有的、无差别的培训模式,以菜单式培训为依托,建立起适应不同班次、不同层次干部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干部班次以学习基本理论、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廉政建设为主;后备干部班次以基础理论教育、党性修养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为主;基层党员干部班次以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提升为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率先在长三角县级党校中开发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导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研读课程,并以中青班为突破口,在课程设置中加大经典著作导读、研读课的分量,使其占到整个教学计划安排的30%。以此为导向引导党员青年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代价值,发挥经典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史党章、党风党纪等党性课程的分量,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升道德品行。再次,在教学形式上,在传统的专题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学员论坛、辩论会、结构式研讨、行动学习法等新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开发了江阴一大旧址、朱松寿抗日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大大提升了理论和党性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在教学管理上,通过抓入学、结业环节教育的仪式感,增强党性意识,强化党校姓党、学员姓党。同时,以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为抓手,突出学员主体性,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在党校的学习成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提高修养的过程。
(三)“拉长战线,增强影响”,让阵地扩大起来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国家机器”,党校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系统,它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扩大宣传阵地,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共江阴市委党校在精心打造“45亩地的课堂”,对在校学员搞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外,还努力拓展阵地,打造“988平方公里的课堂”和“960万平方公里的课堂”。“988平方公里的课堂”主要以“三服务”为抓手,利用和镇、村、企等基层党校形成的“1+23”联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江阴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对全市基层党员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走进机关、村社、学校、企业、部队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均在250场次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960万平方公里的课堂”是江阴市委党校的特色与品牌,从1994年开始,连续21年通过“外联班”大规模培训外地党员领导干部。“外联班”课程设置,除江阴经验介绍外,还加入了“主体班”的经典导读课、党性教育课,同时在一周以上的长班次上,还安排参观江阴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让外地党员领导干部共享江阴的理论和党性资源。
在利用“三大课堂”进行理论宣讲之外,中共江阴市委党校还充分发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功能,用“理论宣传之笔”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意识形态建设“添砖加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注重马列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尤其加大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研究和解读,推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研究成果的发散平台上,积极与《江阴日报》、《江上清风》、《党员之友》、《江阴党建》等党报党刊合作,推出理论精神解读、江阴实践研究、微党课教案等专栏,扩大理论宣传的受众面。
三、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路径
中共江阴市委党校的特色实践表明,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挖掘自身优势,选择科学路径。结合《条例》规定、领导要求和既有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条路径对基层党校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一)明晰党校定位,增强阵地意识
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而言,基层有着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因为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生活在基层。而作为党员群众“精神家园”的基层党校,则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和前沿阵地。基层党员干部的各种思想动态,基层群众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汇聚在党校、激荡在党校。若不主动引领或引领不力,则阵地必被蚕食。基础阵地一旦动摇,党群信仰地动山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求“党校要定好位。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此,基层党校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强化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坚持政治标准,锻造理论品质
“党校”二字中,“校”是功能描述,“党”是目标方向。所以,“姓党”是党校基本也是最高的政治原则。这一原则就决定了党校教研人员并非“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从思想上将群众组织起来的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知识分子,是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知识分子”。而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教研人员要在课堂上、宣讲中、刊物上向党员群众“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确保自己先充分“输入”、充分消化、充分理解把握,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二是“正”与“负”的关系。从受众的角度尤其是年轻受众的角度来讲,新鲜的、非主流的乃至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作为教研人员不能一味迎合,要既不回避负面信息,又要分析总结提升,从负面信息中挖掘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三是“红”与“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教研人员要自觉坚守“红色地带”,在大是大非问题和重大政治原则上保持清醒,在思想倾向问题和热点敏感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以“强音”、“高音”压过“杂音”、“噪音”,敢于以“红”压倒“黑”,以“红”引导“灰”。
(三)创新教育形式,优化宣传内容
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想舆论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内容是否新鲜丰富。党校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满堂灌”的专题讲授形式为主,内容比较理论化、刻板化,令党员群众望而生畏、听而生厌。尤其随着干部年轻化、高学历化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化趋势加快,这种形式越来越呈现出“无效引领”和“负面引领”效应。所以,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比如微党课、网上党校、体验教育、案例教学等。同时,在内容上,在保证原著导读、中特体系等课程分量不变的前提下,多开发区域发展优势教学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教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实践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洪向华.政党权威——一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赵勇.“宣传”和“组织”之间——政治系统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赵勇.政策的“解码”和“编码”——政策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
[收稿日期]2015-08-23
[作者简介]王锋(1983—),山东淄博人,男,硕士研究生,中共江阴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康璇
关键词:基层党校 意识形态 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5.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5-22-03
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实践表明,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赢得民众、获取支持的根本所在。任何政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并发展下去,必须成功地向大众宣传其意识形态,必须使其成员信奉其理想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通过多阵地、多渠道、多途径对党员和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保证了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正和民众对党的集体性认同。
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党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新论断的生产地之一,是意识形态新提法的试验地,是意识形态常识化的重要场所和进行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把党校列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之首。《条例》和讲话赋予了党校参与建构和阐扬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职责定位。
一、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定位
就整个党校系统而言,由于所处地位以及资源占有程度不同,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定位亦不尽相同。事实上,从中央党校到基层党校,其功能结构呈倒金字塔状:中央党校作为中共中央直接举办的党校,作为轮训和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可以“生产”意识形态新论断,“试验”意识形态新提法,“阐扬”意识形态新观点,“引领”社会思想新潮流。而省级以下党校,尤其是处于末梢的基层党校,其“基层性”决定了其功能的边界性,即主要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党员群众,将意识形态“常识化”,同时对本行政区域内党员群众的鲜活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化总结和提升,为中央党校、宣传部等高层次意识形态部门“生产”新论断提供“原材料”。
(一)“变压器”功能
作为培训和轮训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基层党校担负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区域的重大发展战略等阐释和传达给基层党员群众的重任。事实上,党校教研人员通过课堂教学、对外宣讲或撰写理论宣传文章等形式把高度凝练、高度概念化的党的理论和学说通俗化、大众化,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和消化理解的过程,即是意识形态的“常识化”过程。而意识形态“常识化”的过程,也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凝聚、价值凝聚的过程,是实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体化认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党校实际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变压器”的功能。
(二)“种子站”功能
就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而言,如果把中央党校比作“策源地”,省(市)委党校比作“集散地”的话,那么基层党校就是“种子站”。作为最接地气的“前沿阵地”,基层党校处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地带”,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基层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这些经验、动态、热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初步的理论提升,从而为高层次意识形态部门建构和阐释新论断提供“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党校实际上承担了意识形态“种子站”的功能。
二、江阴市委党校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特色实践
作为县级党校,江苏省江阴市委党校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市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红色学府”,积极探索实现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通过扎实的“阵地建设”和“阵地守卫者”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意识形态“守护神”作用。
(一)“武装武装者,引领引领者”,让阵地守卫者强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校教研人员作为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和阐扬者,首先必须保证自己在政治上、理论上强起来。教研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了,理想信念坚定了,教学才有底气,科研才有底蕴。尤其是基层党校的教研人员,受限于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和精力(需要全天坐班,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一肩挑”),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不多,理论基础不扎实,有时候为了迎合基层党员群众的需要,在教学中罗列社会负面现象,而不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总结和提升,导致“负面引领”效应;有时候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教条化、刻板化地灌输,导致“讲者无味,听者无趣”的“无效引领”效应。
为避免出现两种效应,全面提升党校教研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共江阴市委党校牵手长三角17家基层党校,借助中央党校的理论资源,举办了2014——20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辅导、自身研读、学习交流等形式,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和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等现实问题开展一系列学习研究活动,用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武装者,引领引领者”,使教研人员率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让阵地牢固起来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看家本领,也是党校相较于其他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对党校而言,抓好理论教育的“根本”和党性教育的“核心”,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是对意识形态阵地最好的捍卫。中共江阴市委党校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四方面入手,突出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特色,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化育基层党员群众。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打破固有的、无差别的培训模式,以菜单式培训为依托,建立起适应不同班次、不同层次干部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干部班次以学习基本理论、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廉政建设为主;后备干部班次以基础理论教育、党性修养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为主;基层党员干部班次以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提升为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率先在长三角县级党校中开发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导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研读课程,并以中青班为突破口,在课程设置中加大经典著作导读、研读课的分量,使其占到整个教学计划安排的30%。以此为导向引导党员青年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代价值,发挥经典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史党章、党风党纪等党性课程的分量,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升道德品行。再次,在教学形式上,在传统的专题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学员论坛、辩论会、结构式研讨、行动学习法等新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开发了江阴一大旧址、朱松寿抗日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大大提升了理论和党性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在教学管理上,通过抓入学、结业环节教育的仪式感,增强党性意识,强化党校姓党、学员姓党。同时,以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为抓手,突出学员主体性,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在党校的学习成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提高修养的过程。
(三)“拉长战线,增强影响”,让阵地扩大起来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国家机器”,党校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系统,它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扩大宣传阵地,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共江阴市委党校在精心打造“45亩地的课堂”,对在校学员搞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外,还努力拓展阵地,打造“988平方公里的课堂”和“960万平方公里的课堂”。“988平方公里的课堂”主要以“三服务”为抓手,利用和镇、村、企等基层党校形成的“1+23”联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江阴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对全市基层党员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走进机关、村社、学校、企业、部队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均在250场次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960万平方公里的课堂”是江阴市委党校的特色与品牌,从1994年开始,连续21年通过“外联班”大规模培训外地党员领导干部。“外联班”课程设置,除江阴经验介绍外,还加入了“主体班”的经典导读课、党性教育课,同时在一周以上的长班次上,还安排参观江阴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让外地党员领导干部共享江阴的理论和党性资源。
在利用“三大课堂”进行理论宣讲之外,中共江阴市委党校还充分发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功能,用“理论宣传之笔”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意识形态建设“添砖加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注重马列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尤其加大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研究和解读,推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研究成果的发散平台上,积极与《江阴日报》、《江上清风》、《党员之友》、《江阴党建》等党报党刊合作,推出理论精神解读、江阴实践研究、微党课教案等专栏,扩大理论宣传的受众面。
三、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路径
中共江阴市委党校的特色实践表明,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挖掘自身优势,选择科学路径。结合《条例》规定、领导要求和既有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条路径对基层党校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一)明晰党校定位,增强阵地意识
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而言,基层有着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因为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生活在基层。而作为党员群众“精神家园”的基层党校,则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和前沿阵地。基层党员干部的各种思想动态,基层群众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汇聚在党校、激荡在党校。若不主动引领或引领不力,则阵地必被蚕食。基础阵地一旦动摇,党群信仰地动山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求“党校要定好位。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此,基层党校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强化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坚持政治标准,锻造理论品质
“党校”二字中,“校”是功能描述,“党”是目标方向。所以,“姓党”是党校基本也是最高的政治原则。这一原则就决定了党校教研人员并非“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从思想上将群众组织起来的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知识分子,是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知识分子”。而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教研人员要在课堂上、宣讲中、刊物上向党员群众“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确保自己先充分“输入”、充分消化、充分理解把握,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二是“正”与“负”的关系。从受众的角度尤其是年轻受众的角度来讲,新鲜的、非主流的乃至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作为教研人员不能一味迎合,要既不回避负面信息,又要分析总结提升,从负面信息中挖掘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三是“红”与“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教研人员要自觉坚守“红色地带”,在大是大非问题和重大政治原则上保持清醒,在思想倾向问题和热点敏感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以“强音”、“高音”压过“杂音”、“噪音”,敢于以“红”压倒“黑”,以“红”引导“灰”。
(三)创新教育形式,优化宣传内容
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想舆论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内容是否新鲜丰富。党校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满堂灌”的专题讲授形式为主,内容比较理论化、刻板化,令党员群众望而生畏、听而生厌。尤其随着干部年轻化、高学历化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化趋势加快,这种形式越来越呈现出“无效引领”和“负面引领”效应。所以,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比如微党课、网上党校、体验教育、案例教学等。同时,在内容上,在保证原著导读、中特体系等课程分量不变的前提下,多开发区域发展优势教学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教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实践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洪向华.政党权威——一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赵勇.“宣传”和“组织”之间——政治系统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赵勇.政策的“解码”和“编码”——政策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
[收稿日期]2015-08-23
[作者简介]王锋(1983—),山东淄博人,男,硕士研究生,中共江阴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