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培养不再单一地以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初中生体能训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切实提高初中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能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成为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初中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体能训练成为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诸多因素制约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影响了初中生体能训练的效果。初中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校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一些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的体育课改成文化课,剥夺了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同时,由于文化课作业的过量布置,学生双休时间也被占用,几乎没有自主锻炼的时间。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由于体育场地有限、器材短缺,也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一些体育项目无法进行,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锻炼的意识淡薄,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识较为肤浅,大多数初中生在体能训练中很被动,缺乏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体能锻炼是培养学生自信、勇敢面对挫折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恒心和耐力,初中生在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体能训练策略
1.兴趣激发策略。激发初中生体能训练兴趣,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到体育教学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能一定程度上延伸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例如,耐久跑是重要的体育项目之一,不仅能够提高肌肉的耐力,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和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信念。在激发学生耐久跑兴趣时,体育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有效配合肢体动作,在消除学生厌倦和恐惧心理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从而改变学生“谈跑色变”的心理,使学生对耐久跑产生兴趣。
2.训练技巧策略。强化训练技巧,是增强学生体能的关键。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训练技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初中生体能训练的教学目的。体能训练不仅涉及个人的肢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还需要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因而,体育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项目动作技巧、肢体配合技巧及呼吸技巧,在完成标准动作的同时,达到训练身体技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乒乓球运动训练时,教师要讲授握拍技巧、发球技巧、控球技巧等内容,并做示范动作。同时,还要讲授肢体配合技巧,让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对自身肢体的支配,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如控球方面,并不是单纯依靠手臂发力,而是通过腿、腰等身体部位的协调动作集中发力,也就是通过身体重心控球。若接球时,没有通过重心来对弧线进行调节,将出现压不住球或回球质量不高等现象。因而,要提前判断来球的落点和旋转,集中发力点,准确、高效地接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技术要领,还会对乒乓球运动产生高涨的热情,业余时间也愿意进行自主锻炼,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3.课外锻炼策略。课外锻炼是提高学生体能的保证。体育锻炼具有长期性特点,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短期内成效并不显著,单纯的课堂训练并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因此,初中生体能训练要适当延伸,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课外锻炼,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能。课外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体育教师应与学校领导进行协商,定期开展校运会、耐力游戏和竞赛等,通过竞争效应,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余时间进行班级篮球比赛或拔河比赛等,以赛带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是初中生体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须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教学及体能训练的重视,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初中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体能训练成为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诸多因素制约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影响了初中生体能训练的效果。初中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校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一些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的体育课改成文化课,剥夺了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同时,由于文化课作业的过量布置,学生双休时间也被占用,几乎没有自主锻炼的时间。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由于体育场地有限、器材短缺,也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一些体育项目无法进行,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锻炼的意识淡薄,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识较为肤浅,大多数初中生在体能训练中很被动,缺乏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体能锻炼是培养学生自信、勇敢面对挫折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恒心和耐力,初中生在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体能训练策略
1.兴趣激发策略。激发初中生体能训练兴趣,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到体育教学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能一定程度上延伸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例如,耐久跑是重要的体育项目之一,不仅能够提高肌肉的耐力,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和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信念。在激发学生耐久跑兴趣时,体育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有效配合肢体动作,在消除学生厌倦和恐惧心理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从而改变学生“谈跑色变”的心理,使学生对耐久跑产生兴趣。
2.训练技巧策略。强化训练技巧,是增强学生体能的关键。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训练技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初中生体能训练的教学目的。体能训练不仅涉及个人的肢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还需要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因而,体育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项目动作技巧、肢体配合技巧及呼吸技巧,在完成标准动作的同时,达到训练身体技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乒乓球运动训练时,教师要讲授握拍技巧、发球技巧、控球技巧等内容,并做示范动作。同时,还要讲授肢体配合技巧,让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对自身肢体的支配,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如控球方面,并不是单纯依靠手臂发力,而是通过腿、腰等身体部位的协调动作集中发力,也就是通过身体重心控球。若接球时,没有通过重心来对弧线进行调节,将出现压不住球或回球质量不高等现象。因而,要提前判断来球的落点和旋转,集中发力点,准确、高效地接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技术要领,还会对乒乓球运动产生高涨的热情,业余时间也愿意进行自主锻炼,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3.课外锻炼策略。课外锻炼是提高学生体能的保证。体育锻炼具有长期性特点,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短期内成效并不显著,单纯的课堂训练并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因此,初中生体能训练要适当延伸,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课外锻炼,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能。课外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体育教师应与学校领导进行协商,定期开展校运会、耐力游戏和竞赛等,通过竞争效应,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余时间进行班级篮球比赛或拔河比赛等,以赛带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是初中生体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须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教学及体能训练的重视,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