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reatment of early giant retinal tears with domestic perfluorodecalin and perfluoropropane
【机 构】
:
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ShanghaiFirstPeople'sHospital,Shanghai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80,Ch
【出 处】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发表日期】
:
1999年112期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进展的影响并寻找肝硬化进展的预测因素。方法将2004年至2015年就诊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3组: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未获得SVR(NSVR)组和未治疗组。通过分析对比伴或不伴肝硬化进展的患者基线特征,寻找肝硬化进展预测因素;同时研究血小板计数、脾脏大小、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为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研究者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这种"床边-实验室-床边"模式被称为转化医学。这种医学转化研究在"患者-研究动物-患者"方法中让我们对许多疾病更加深入了解,包括呼吸机相关损伤、脓毒血症发病机制及治疗、全身性感染相关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医学转化研究的结果能够满足重症医学的临床需要,但在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也
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近年来受到不断质疑,针对其的三项研究ProCESS、ProMISe、ARISE结果均指向EGDT应被推翻。然而EGDT多年来推广和执行效果有目共睹,有效地降低了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这三项大型研究其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并不能完全否定EGDT;我们正确地理解EGDT,在EGDT理念的基础上对其监测进行更新,才更有利益感染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自2001年由Rivers等提出以来,一直被用于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复苏,因其可显著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而受到重症医学界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EGD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多项与之相关的高质量研究的发表,人们发现EGDT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并无显著优势,甚至还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1992年共识会,定义脓毒症为当患者符合两个全身性发炎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且怀疑这些症状是因为感染所造成。2016年第三次国际脓毒症既脓毒症休克共识会,定义脓毒症为宿主对感染的失调反应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诊断脓毒症的临床条件为当患者在怀疑或确定感染的前提下,器官衰竭评估分数(sequential organ
全身性感染的定义自1992年发布以来,经过2001年的更新,其内容在这二十多年间并没有实质性调整。基于最新的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全身性感染新定义特别小组重新定义了全身性感染,并提出了新的临床诊断标准。然而新定义中特别强调的器官功能障碍却成为其自相矛盾的根源;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作为新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