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是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伟大党建历程。回首历史,总结经验,其成功与制胜之道无疑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目标 信念 策略
1 目标确立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和道路。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运。“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1]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2]革命也是如此,必须要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道路、手段、方法。一大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这是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目标进行优化、分解、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进程。如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最终,明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目标。由于目标的优化和正确,不断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直至革命成功。
2 路径选择
目标有了,路怎么走?哪条路才是适合自己的路?适合他人,未必适合自己:十月革命通过先攻占城市,继而将革命推展到农村的路径取得了成功。于是在缺乏自己的现成经验情况下,中国革命也依样画葫芦:将历次革命的重心放到围绕城市的革命。结果代价惨重。
正是城市革命血的教训,迫使共产党人对革命路径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依据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分析,产生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上山”思想:上山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割据,进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秋收起义失败,革命力量受挫。城市敌军实力强大。因此,选择白色统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山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选择井冈山,为秋收、南昌起义部队找到了一个生存的空间,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新思路,为革命走向胜利找到一个新起点,为“城市中心”到“农村中心”革命战略转变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点燃了革命星星之火。“中国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意义地是不远了。”[3]各地共产党人和革命武装不断地播撒革命火种,从小块割据起步,再到连片建立革命政权,直至祖国山河一片红。
“上山”尽管自然条件差,但两省或多省交界地区地形优势;反动势力统治力量薄弱;贫苦群众的参与支持。贫苦人民穷则思变。而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一切为了穷人翻身得解放。以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践,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政策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3 信念意志
董必武说: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信念和意志,是取得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毛泽东思想光辉著作所阐发的正确的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革命的崇高目标、现实条件、领导力量、依靠力量、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一系列怎样进行革命的根本问题,指明了革命航向。
正是这种崇高革命目标和正确航向唤醒了人民的觉悟,激励着无数革命前辈建立起各个革命根据地,并激励着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仍然敢于亮剑、敢于胜利,仍能以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奇迹。正如毛泽东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4]新中国的诞生就是历经磨难之后的历史必然选择。
4 战略策略
有了正确的目标和道路,还需要正确的战略策略保障正确目标的达成。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中运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战略策略思想。井冈割据时提出了“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四渡赤水时的声东击西;西安事变时和解张杨,逼蒋抗日,一致对外,变被动为主动,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抗战时既坚持统一战线,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力量弱小时坚持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运动战,力量强大时运用阵地战、攻坚战……
《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5]“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6]共产党人正是深刻吸取了战争史上优秀的战略策略思想,所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诱敌深入,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特别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7]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情况改变了作战方法也应改变”,而且“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8]
这就使得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以其代表人民利益,并以严明的纪律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更依据时势和自身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出符合国情我情敌情的正确而灵活机动的应对战略策略,从而保证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并顺利实现不同革命阶段的历史转变,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反思提升
失败是成功之母。中国革命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失败和挫折学习的过程,并最终克服各种困难走向成功。首先是正视困难和挫折,并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在党组织和革命草创时期,面对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各种错误及其给革命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几乎陷于绝境,但党始终能够积极面对,反思挫折原因,采取正确决策,重新使革命走上正确轨道。其次是注重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党不仅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错误和失误,更善于从思想路线上进行深刻反思,进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
人的思想素质千差万别,如何保证千百万人向着一个共同革命目标前进,这是一个摆在党面前的重大问题。延安整风开辟了一条思想教育和主观世界改造的正确路子。通过整风,消灭山头,克服宗派,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核心。这不仅为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后来时代思想教育并进而统一全党思想提供了经典范式。
总之,敢于正视和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总结提升,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所展现的制胜之道,对保持党的宗旨本色,应对组织保先、长期执政、改革开放、统一和谐考验和妥善解决各种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P1514.
[2]《礼记·中庸》.
[3]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毛泽东选集》P1512.
[5]《孙子兵法.谋攻篇》.
[6]《孙子兵法.虚实篇》.
[7]《毛泽东选集》P1197.
[8]《毛泽东选集》P1199.
关键词:目标 信念 策略
1 目标确立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和道路。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运。“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1]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2]革命也是如此,必须要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道路、手段、方法。一大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这是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目标进行优化、分解、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进程。如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最终,明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目标。由于目标的优化和正确,不断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直至革命成功。
2 路径选择
目标有了,路怎么走?哪条路才是适合自己的路?适合他人,未必适合自己:十月革命通过先攻占城市,继而将革命推展到农村的路径取得了成功。于是在缺乏自己的现成经验情况下,中国革命也依样画葫芦:将历次革命的重心放到围绕城市的革命。结果代价惨重。
正是城市革命血的教训,迫使共产党人对革命路径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依据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分析,产生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上山”思想:上山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割据,进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秋收起义失败,革命力量受挫。城市敌军实力强大。因此,选择白色统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山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选择井冈山,为秋收、南昌起义部队找到了一个生存的空间,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新思路,为革命走向胜利找到一个新起点,为“城市中心”到“农村中心”革命战略转变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点燃了革命星星之火。“中国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意义地是不远了。”[3]各地共产党人和革命武装不断地播撒革命火种,从小块割据起步,再到连片建立革命政权,直至祖国山河一片红。
“上山”尽管自然条件差,但两省或多省交界地区地形优势;反动势力统治力量薄弱;贫苦群众的参与支持。贫苦人民穷则思变。而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一切为了穷人翻身得解放。以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践,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政策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3 信念意志
董必武说: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信念和意志,是取得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毛泽东思想光辉著作所阐发的正确的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革命的崇高目标、现实条件、领导力量、依靠力量、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一系列怎样进行革命的根本问题,指明了革命航向。
正是这种崇高革命目标和正确航向唤醒了人民的觉悟,激励着无数革命前辈建立起各个革命根据地,并激励着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仍然敢于亮剑、敢于胜利,仍能以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奇迹。正如毛泽东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4]新中国的诞生就是历经磨难之后的历史必然选择。
4 战略策略
有了正确的目标和道路,还需要正确的战略策略保障正确目标的达成。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中运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战略策略思想。井冈割据时提出了“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四渡赤水时的声东击西;西安事变时和解张杨,逼蒋抗日,一致对外,变被动为主动,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抗战时既坚持统一战线,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力量弱小时坚持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运动战,力量强大时运用阵地战、攻坚战……
《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5]“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6]共产党人正是深刻吸取了战争史上优秀的战略策略思想,所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诱敌深入,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特别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7]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情况改变了作战方法也应改变”,而且“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8]
这就使得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以其代表人民利益,并以严明的纪律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更依据时势和自身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出符合国情我情敌情的正确而灵活机动的应对战略策略,从而保证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并顺利实现不同革命阶段的历史转变,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反思提升
失败是成功之母。中国革命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失败和挫折学习的过程,并最终克服各种困难走向成功。首先是正视困难和挫折,并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在党组织和革命草创时期,面对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各种错误及其给革命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几乎陷于绝境,但党始终能够积极面对,反思挫折原因,采取正确决策,重新使革命走上正确轨道。其次是注重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党不仅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错误和失误,更善于从思想路线上进行深刻反思,进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
人的思想素质千差万别,如何保证千百万人向着一个共同革命目标前进,这是一个摆在党面前的重大问题。延安整风开辟了一条思想教育和主观世界改造的正确路子。通过整风,消灭山头,克服宗派,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核心。这不仅为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后来时代思想教育并进而统一全党思想提供了经典范式。
总之,敢于正视和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总结提升,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所展现的制胜之道,对保持党的宗旨本色,应对组织保先、长期执政、改革开放、统一和谐考验和妥善解决各种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P1514.
[2]《礼记·中庸》.
[3]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毛泽东选集》P1512.
[5]《孙子兵法.谋攻篇》.
[6]《孙子兵法.虚实篇》.
[7]《毛泽东选集》P1197.
[8]《毛泽东选集》P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