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俗话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些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成功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靠的是每一天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
一、课堂教学积累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这些文章既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又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例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住宿在新市徐公店看到的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的是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喜爱。而透过字面生发出来的无尽的画面尽在想象:树枝上吐着嫩绿的新叶,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着几许晶莹。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古诗中这类景物描写的诗篇很多,也很美。结合《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我补充了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补充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对于补充的古诗,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读背之外再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扩充组合,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这一组田园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他们在颂读过程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继而能够主动地阅读背诵其他古诗诸如边塞诗、送别诗、爱国诗等等。
二、课外知识铺垫
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积累,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铺垫。课外知识的铺垫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注重课外书籍的阅读。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的多了,了解的自然就多了,语感的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课外书籍的阅读方面可以这样做:
(1)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教师要鼓励同班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立下诚信借阅的班规,形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及时认真地阅读每一本书并写好每一份读书笔记。四人一组,组成具有协作精神的读书小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每周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鼓励先进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或者讲述精彩的阅读故事。
(3)可以多种渠道获得课外知识。除了相互借阅、互相交流以外,还可以收听广播、利用网络进行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比如可以利用“书香江苏”这个平台来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记忆和背诵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积累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文化中,那些闪闪发光、煜煜生辉的古诗文,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素养最好的教材。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会增强。
2、注重在实践中积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从点点滴滴中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名言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分期请革命烈士家属为全体学生做革命烈士事迹的报告,参观烈士陵园及其故居,了解烈士的生平,走进烈士的思想,领略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充分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如家乡的醋厂、酱油厂、纺织厂等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简单的制作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一花一草皆含笑,一山一水都含情”,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走出家门,走进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奇妙,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尤其是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个时候更要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神奇。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去欣赏“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桃花,去领略“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的梨花,亲手抚摸柳枝的娇柔,身临其境,亲身感受,那一句句动人的诗句、一个个生动的成语脱口而出,写起文章来怎么会下笔无言呢?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感就会有所增强,表情达意就挥洒自如了。
一、课堂教学积累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这些文章既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又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例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住宿在新市徐公店看到的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的是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喜爱。而透过字面生发出来的无尽的画面尽在想象:树枝上吐着嫩绿的新叶,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着几许晶莹。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古诗中这类景物描写的诗篇很多,也很美。结合《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我补充了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补充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对于补充的古诗,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读背之外再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扩充组合,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这一组田园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他们在颂读过程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继而能够主动地阅读背诵其他古诗诸如边塞诗、送别诗、爱国诗等等。
二、课外知识铺垫
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积累,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铺垫。课外知识的铺垫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注重课外书籍的阅读。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的多了,了解的自然就多了,语感的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课外书籍的阅读方面可以这样做:
(1)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教师要鼓励同班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立下诚信借阅的班规,形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及时认真地阅读每一本书并写好每一份读书笔记。四人一组,组成具有协作精神的读书小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每周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鼓励先进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或者讲述精彩的阅读故事。
(3)可以多种渠道获得课外知识。除了相互借阅、互相交流以外,还可以收听广播、利用网络进行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比如可以利用“书香江苏”这个平台来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记忆和背诵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积累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文化中,那些闪闪发光、煜煜生辉的古诗文,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素养最好的教材。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会增强。
2、注重在实践中积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从点点滴滴中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名言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分期请革命烈士家属为全体学生做革命烈士事迹的报告,参观烈士陵园及其故居,了解烈士的生平,走进烈士的思想,领略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充分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如家乡的醋厂、酱油厂、纺织厂等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简单的制作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一花一草皆含笑,一山一水都含情”,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走出家门,走进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奇妙,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尤其是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个时候更要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神奇。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去欣赏“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桃花,去领略“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的梨花,亲手抚摸柳枝的娇柔,身临其境,亲身感受,那一句句动人的诗句、一个个生动的成语脱口而出,写起文章来怎么会下笔无言呢?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感就会有所增强,表情达意就挥洒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