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全面反映企业的收益,提高了信息决策的准确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影响,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实施措施,以期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会计准则领域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则可追溯至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3年发布的第43號会计研究公告,其在对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做出规定时,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即“当无形资产是通过证券交换方式取得时,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为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监管机构首次公开认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于1990年时任SEC主席的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上的讲话,首次公开承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揭示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能起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起到的作用。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确实存在优越性。公允价值最真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经历了开始采用——回避采用——重新采用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点浅薄的建议。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SFAS在制定过程中历经了几次修订,最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意愿支付的价格。”对公允价值的这一定义虽简短,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明确地指出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和计量目标是确定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者是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而不是购买资产所需支付的或者是承担负债能收到的价格即入账价格。其次,特别指出是在计量日而不是交易日,也就是说计量公允价值的交易是在计量日假定发生的虚拟交易,而不是已发生的实际交易,而“有序”一词则说明用以估计公允价值的假定交易不是强制交易。再次,明确了“市场参与者”角度而不是报告主体角度,这些市场参与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市场上可以获得正常的公开信息。概括地说,是在计量那一天基于假想交易的脱手价格(出售一项资产是预期的现金流入或转移一项负债时预期的现金流出)。该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是有序交易中的价格,即完全自愿的交换双方所欲进行的,已在市场上展现了一段时间的价格。在过去和现在,该交易是大量的,合乎商业规则的,其报价是公开、公正并随时可以取得的。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内涵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哪些项目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计量;二是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即公允价值如何计量。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并不是真实交易已经发生的价格,因此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时需要采用的各种估值技术手段。一个企业的当期收益,既包括已实现的真实收益或亏损,又包括未实现的预期(估计)收益或损失。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比较
  从属性计量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相较于其他计量属性特别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历史成本作为最为传统的一种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强调的是真实的交易,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实际发生时买卖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历史成本的主要优点是现实交易产生的实际交换价格,具有可验证性,可靠性较强。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历史成本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在市场不发生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不会出现严重背离。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静态,并不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物价产生波动,价值也随之发生了变动,那么过去的历史成本则就是历史成本,不存在公允价值了。而公允价值计量传递信息的、广泛性和公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在市场发生巨大变动情况下存在的缺陷。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一)全面反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一旦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动态地反映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内的经济成果,对企业资本保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是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的现时市场价格的变动,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可能带来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同时在面临不利市场环境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相关公司每年净利润将受到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且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净利润就会出现波动性,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产生波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变动。
  (二)影响投资者的评估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每年都会重估相关资产对市价的反映,能更加明确企业的利润变动信息,使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做出更好的评估,对企业形成正确的定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只是显性化了企业的隐性价值,企业的真实价值并未改变,并未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提升。
  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易被操纵调节利润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帮助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向外界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并能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变动。但是,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后续需要根据公允价值对原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对于其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也需要确认,进而影响到利润。这使得财务报表内列报的收益包括已经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收益。如果人员素质较低并且没有完善的统一指导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操纵利润。
  (二)实际操作难度大,获取和实施成本较高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缺乏较为活跃、公正的市场环境,这使得我们无法直接获取市场中的公开市价,因此,估值手段就成为我们获取公允价值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人为操纵、人为的非标准估计判断不确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投入监管成本,加大投入人员、金钱和精力。   (三)增加审计执行难度
  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审计实操尚未完全落实, 如果企业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传统审计流程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审计要求, 因此审计的难度会加大,风险也会同步增大。再加之公允价值的审计的证据往往大多是外部证据,而这些外部证据常会受到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会降低这些证据的准确性,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四)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影响,这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力。但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技术还有待提高,会造成对对公允价值的估计不同。
  四、改进建议
  (一)不断加强市场信息建设
  公允价值的获取依赖于完善的、成熟、公开的市场环境。我国市场参与者之间,地位不平等,获得的信息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交易价格的差别很大,不能有效体现公允价值。因此,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完善经济市场环境,应该着力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现有市场,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二)严格约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前提条件
  在当前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项目逐渐增多,包括生产资产、股份支付、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以及金融工具等。然而,相较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仍处于非主导性地位。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准则对相关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表示企業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但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的除外。即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获取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的所在地存在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该房地产交易市场中获得同类或类似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投资性房地产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者进行摊销,但应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除此之外,准则还要求同一家企业只能按照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且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允许随意变更。对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准则有规定必须以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估计,尽量主观性,提高可靠性。
  (三)加强理论指导,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长时间以来,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理解缺乏明确的边界,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区分也不清晰。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以会计准则体系为指导,对每一细节的内容都要一一罗列出来,否则,理论只是空想,并不能指导实际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较差。比如准则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判断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具有活跃市场,或者怎样对一个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否进行判断,也没有对怎样以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具体的说明。因此,在具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方面,会计准则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和规范评估机构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国的评估机构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应对评估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规范和整顿,进行资质、等级的认定,并制订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其从事的评估业务进行严格的监督,降低评估的不规范和风险,减少人为操作的现象。对于评估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科学性。(作者单位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蓬勃发展,各领域都在研究怎样实现稳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是会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企业管理,但其对作业成本、作业管理和价值进行分析以谋求未来的稳定发展的理念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内部需要不谋而合,因此,推进管理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工作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本文从管理会计的内涵着手,分析管理会计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意义,研究目前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推进管理会计
期刊
随着营改增的持续推进,建筑行业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进一步使营改增在建筑行业会计核算中推广应用,需了解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并制定合理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分析了营改增的推广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并探讨了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制度的会计核算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企业增值税与营业税并收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营业税中的部分规定逐渐同实际相悖,常出现重复征
期刊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核算工作,优秀的财务会计工作对于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对外披露真实财务信息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然而,财务会计固有的事后监督、对于经济业务缺少事中控制及事前的预测等问题,阻碍了企业发展。而管理会计却能够可以弥补财务会计在实施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二者有效的整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必要性入手,进而提出两者结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
期刊
会计电算化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如今,随着各高校师资力量的逐步提升,财务工作也已经普遍转入会计电算化阶段。但是,转入并不意味着适应,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工作的运用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根据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运用实况,分析其运用策略。  会计电算化在为高校财务工作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在我国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财务工作中的错失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为适应会计电算化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逐渐暴露了很多在会计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就在会计信息上面做手脚,或者对于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诚信建设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会计准则正在一点点失去它本来的作用,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改革与更新。但是,在会计准则变革的过程中,又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尤其是对
期刊
企业成本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企业成本分类众多,每个种类的成本都有相对的差异性,这对企业做好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设立与实践,通过成本精细化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各方面的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下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应致力于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发挥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企业成本精细
期刊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虽然在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迎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和融资风险较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融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各大中小企业发挥出了
期刊
会计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创新、积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目前,基础会计人员的岗位需求远远低于人才供给的现实要求必须紧缩入口,而高端会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为了提高行业水平,急需对行业局面进行调整,管理会计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事实上,管理会计一词早就出现,在国外的发展已经非常先进,近年在中国会计行业中也取得了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逐渐激烈
期刊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相关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相关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而会计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需求接轨。会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实践可以为会计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实战经验,也可以带动课堂的教学。本文就
期刊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用不好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削弱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引导新媒体在学生中发挥良性作用,趋利避害。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  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