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9日,柯达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案第11条的规定,向法院提出因丧失偿付能力而改组的要求。柯达公司创立于1880年,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称,公司此举将实现其专利技术资产价值最大化,并预计于2013年完成重组。柯达股票近期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尽管企业界早已经看到这项申请迟早会来临,但对这家有132年歷史,甚至可以说具有摄影界元首地位的柯达公司来说,这项宣布还是让人感到忧郁和伤感。它几乎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消逝。
辉煌歷史
对于这条新闻,有人这么形容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对于柯达都有一份罗曼蒂克的情感,通过它的胶卷连接着人们看得见也摸得到的实质形象和内心感受,而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数码相机的存储卡上0与1结合的数据了”。
柯达的创始人是乔治•伊斯曼,他本人在1877年就开始使用湿版法从事摄影,投入摄影技术上的改进和发展,从而导致在1880年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在1885年,他拍照所用的胶片从单张发展为成卷的装置,不仅引发了“胶卷”这个名词,也触发了电影胶片的制作。在1888年,他又推出了首台配套的柯达相机,从而奠定了公司的营业方式,在翌年改名为伊斯曼•柯达公司,致力于配套地制造相机和胶卷。
作为一家商业性的摄影器材生产商,柯达常年的营业方向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低相机的售价,而在使用相机时所必须的胶片、冲洗剂和照相纸上得到厚利。在这样的政策下,1900年,柯达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相机,最简单的就是所谓“布朗尼(Brownie)”相机。它不仅不需要对焦,也简化了拍摄时快门的使用,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购买相机的欲望和对摄影的兴趣。同时,它也提出:“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句广告名言,促使摄影不再限于专业的操作与应用,也使得柯达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1976年,在美国市场里,柯达公司的胶卷占有90%的销售量,而它所生产的各种相机占有85%的市场份额。
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柯达的成就不仅引导了摄影的发展,也成为美国企业界的代表。从1930年到2004年间,它的股票是美国股票市场内作为衡量股票起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中的30家企业之一。同时它也是美国文化与科技实力的代表。
柯达克罗姆胶卷
当今的摄影爱好者,对于柯达公司印象比较深的一项成就可能就是1935年彩色反转片柯达克罗姆胶卷的推出。它不仅让电影进入了彩色的时代,而且深深得影响了彩色摄影的发展。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胶卷拍摄时代里,也一直坚持使用这类胶卷。为此,柯达在华盛顿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冲洗点。
对于当代数码摄影爱好者来说,大家都明白彩色是所谓RGB三色的合成。而柯达克罗姆胶卷的特征是在它的感光乳剂中并不含有染料成色剂,所有的成色剂都包含在显影剂里面。这使得胶片上的感光乳剂几乎像黑白底片那样,只有很薄的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得到锐度比较高的成像。而对于今天还有柯达克罗姆反转片的读者来说,可以在底片涂有感光乳剂的一面看到明显的浮雕影像。不过也正因为这些特色,它的冲洗就需要柯达特殊而且具有专利的冲洗设备和冲洗液。为此,在美国除了少数有足够客户市场的冲洗店以外,大多数的胶卷都是集中送到柯达自设的一些冲洗站去统一冲洗。
即使如此,在我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我的老师总是提醒学生,为了保证照片的质量与色彩,千万不要拿到不知名但是可能价格比较便宜的地方去冲洗。记得80年代我到国内来拍摄时,国内还没有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片的店家。对香港的影友们来说,距离他们最近的冲洗店是在澳大利亚或是日本。虽然这都可能延长拍摄和冲洗之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影响最终照片的质量。据说有人曾在加拿大的森林里找到了失落有19年的胶卷,冲洗出来后依然可用。
尽管后来的富士反转片的保质期已经超越了柯达克罗姆反转片,但是在90年代以前,如果把已经冲洗的柯达克罗姆放在适当的条件下,在50年后依然能够维持原有的色彩和密度。今天,我把早期拍摄的照片拿出来作比较,确实如此。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富士胶卷进入了美国市场,柯达胶卷的销售量开始减低,但是很多职业摄影家还是偏爱柯达克罗姆,认为有些反转片过分强调彩色,几乎像是“沉醉在兴奋剂”里一般,令人头昏眼花,而不像柯达克罗姆那样“雅致而带有诗意”。
数码的来临
尽管从90年代开始,柯达就开始认识到数码时代的来临,部署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它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照片数字化的扫描设备以及以PCD格式(照片光碟)为标准的数码图片制作方案,甚至远在1994年就通过“苹果”公司推出了柯达生产的数码相机。无论是在专业数码影像市场还是家用市场,柯达的数码相机及其相关产品都曾一度领先。即使在2001年,柯达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也仅次于索尼,占有美国市场的第二位。
但是在一种可以说是自大的心理下,柯达公司本身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胶卷时代的来临。而且在内部,胶卷和数码两个部门也各占一方,争论彼此的利害关系。于是,柯达一步步走向死亡。
数码影像技术的理念和化学制作胶卷与冲洗是完全两回事,尽管柯达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占据了数码的优势,但是这个市场变得太快,很多公司在这方面找寻不同的操作形式。尽管柯达在数码上有很多专利,但是却又丢不开胶卷。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柯达从一开始就想从胶卷上去赚钱,但胶卷的衰落又来得太快。据说,在早期和索尼数码相机竞争的时候,柯达每台数码相机几乎都是亏本卖出的。从2003年至今,除了2005年以外,该公司是在每年亏本的情况下经营的,最后造成了今天一落千丈的结果。
就像俗话所说,“天下没有不散之席。”在今天丧失偿付能力而改组的情况下,尽管柯达还能够从花旗银行集团得到9.5亿的信用贷款,并在改组期间继续运作,但是就像洛杉矶专门受理破产案件的一位律师指出,“柯达似乎没有一个早有准备的战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消逝,也是一场漫不经心的死亡。而对我来说,也只有从多年来拍摄的柯达克罗姆反转片来回顾过去了。
乔治•伊斯曼(左)和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一起,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
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
1993年用柯达克罗姆反转片拍摄的“长江兵书宝剑峡日落”。 李元 摄
这张照片用柯达数码影像技术做了扫描,存储为PCD格式。这一文件格式曾经是用于数码照片传输的重要格式,在各大图片库中被广泛采用,但是目前已经被人遗忘。虽然老版本的PHOTOSHOP 7还能够打开这个文件,但是最新版的PHOTOSHOP已经不能识别了。
辉煌歷史
对于这条新闻,有人这么形容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对于柯达都有一份罗曼蒂克的情感,通过它的胶卷连接着人们看得见也摸得到的实质形象和内心感受,而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数码相机的存储卡上0与1结合的数据了”。
柯达的创始人是乔治•伊斯曼,他本人在1877年就开始使用湿版法从事摄影,投入摄影技术上的改进和发展,从而导致在1880年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在1885年,他拍照所用的胶片从单张发展为成卷的装置,不仅引发了“胶卷”这个名词,也触发了电影胶片的制作。在1888年,他又推出了首台配套的柯达相机,从而奠定了公司的营业方式,在翌年改名为伊斯曼•柯达公司,致力于配套地制造相机和胶卷。
作为一家商业性的摄影器材生产商,柯达常年的营业方向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低相机的售价,而在使用相机时所必须的胶片、冲洗剂和照相纸上得到厚利。在这样的政策下,1900年,柯达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相机,最简单的就是所谓“布朗尼(Brownie)”相机。它不仅不需要对焦,也简化了拍摄时快门的使用,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购买相机的欲望和对摄影的兴趣。同时,它也提出:“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句广告名言,促使摄影不再限于专业的操作与应用,也使得柯达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1976年,在美国市场里,柯达公司的胶卷占有90%的销售量,而它所生产的各种相机占有85%的市场份额。
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柯达的成就不仅引导了摄影的发展,也成为美国企业界的代表。从1930年到2004年间,它的股票是美国股票市场内作为衡量股票起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中的30家企业之一。同时它也是美国文化与科技实力的代表。
柯达克罗姆胶卷
当今的摄影爱好者,对于柯达公司印象比较深的一项成就可能就是1935年彩色反转片柯达克罗姆胶卷的推出。它不仅让电影进入了彩色的时代,而且深深得影响了彩色摄影的发展。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胶卷拍摄时代里,也一直坚持使用这类胶卷。为此,柯达在华盛顿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冲洗点。
对于当代数码摄影爱好者来说,大家都明白彩色是所谓RGB三色的合成。而柯达克罗姆胶卷的特征是在它的感光乳剂中并不含有染料成色剂,所有的成色剂都包含在显影剂里面。这使得胶片上的感光乳剂几乎像黑白底片那样,只有很薄的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得到锐度比较高的成像。而对于今天还有柯达克罗姆反转片的读者来说,可以在底片涂有感光乳剂的一面看到明显的浮雕影像。不过也正因为这些特色,它的冲洗就需要柯达特殊而且具有专利的冲洗设备和冲洗液。为此,在美国除了少数有足够客户市场的冲洗店以外,大多数的胶卷都是集中送到柯达自设的一些冲洗站去统一冲洗。
即使如此,在我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我的老师总是提醒学生,为了保证照片的质量与色彩,千万不要拿到不知名但是可能价格比较便宜的地方去冲洗。记得80年代我到国内来拍摄时,国内还没有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片的店家。对香港的影友们来说,距离他们最近的冲洗店是在澳大利亚或是日本。虽然这都可能延长拍摄和冲洗之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影响最终照片的质量。据说有人曾在加拿大的森林里找到了失落有19年的胶卷,冲洗出来后依然可用。
尽管后来的富士反转片的保质期已经超越了柯达克罗姆反转片,但是在90年代以前,如果把已经冲洗的柯达克罗姆放在适当的条件下,在50年后依然能够维持原有的色彩和密度。今天,我把早期拍摄的照片拿出来作比较,确实如此。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富士胶卷进入了美国市场,柯达胶卷的销售量开始减低,但是很多职业摄影家还是偏爱柯达克罗姆,认为有些反转片过分强调彩色,几乎像是“沉醉在兴奋剂”里一般,令人头昏眼花,而不像柯达克罗姆那样“雅致而带有诗意”。
数码的来临
尽管从90年代开始,柯达就开始认识到数码时代的来临,部署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它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照片数字化的扫描设备以及以PCD格式(照片光碟)为标准的数码图片制作方案,甚至远在1994年就通过“苹果”公司推出了柯达生产的数码相机。无论是在专业数码影像市场还是家用市场,柯达的数码相机及其相关产品都曾一度领先。即使在2001年,柯达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也仅次于索尼,占有美国市场的第二位。
但是在一种可以说是自大的心理下,柯达公司本身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胶卷时代的来临。而且在内部,胶卷和数码两个部门也各占一方,争论彼此的利害关系。于是,柯达一步步走向死亡。
数码影像技术的理念和化学制作胶卷与冲洗是完全两回事,尽管柯达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占据了数码的优势,但是这个市场变得太快,很多公司在这方面找寻不同的操作形式。尽管柯达在数码上有很多专利,但是却又丢不开胶卷。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柯达从一开始就想从胶卷上去赚钱,但胶卷的衰落又来得太快。据说,在早期和索尼数码相机竞争的时候,柯达每台数码相机几乎都是亏本卖出的。从2003年至今,除了2005年以外,该公司是在每年亏本的情况下经营的,最后造成了今天一落千丈的结果。
就像俗话所说,“天下没有不散之席。”在今天丧失偿付能力而改组的情况下,尽管柯达还能够从花旗银行集团得到9.5亿的信用贷款,并在改组期间继续运作,但是就像洛杉矶专门受理破产案件的一位律师指出,“柯达似乎没有一个早有准备的战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消逝,也是一场漫不经心的死亡。而对我来说,也只有从多年来拍摄的柯达克罗姆反转片来回顾过去了。
乔治•伊斯曼(左)和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一起,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
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
1993年用柯达克罗姆反转片拍摄的“长江兵书宝剑峡日落”。 李元 摄
这张照片用柯达数码影像技术做了扫描,存储为PCD格式。这一文件格式曾经是用于数码照片传输的重要格式,在各大图片库中被广泛采用,但是目前已经被人遗忘。虽然老版本的PHOTOSHOP 7还能够打开这个文件,但是最新版的PHOTOSHOP已经不能识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