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讲话精神,其实是一个整体性思想,学习贯彻其讲话精神,就要用整体性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第一,要遵守“适度扩大总需求”前提条件;第二,要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的性质、目的和紧迫性;第三,要把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关键;第四,要立足长远,“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键词: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供给侧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11-03
2015 年11 月10 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思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标志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性转变,重心从需求调控变为供给调控。2016年5月16日,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讲话的精神,其实是一个思想体系,前提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性质是“结构性改革”,关键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的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因此,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要用整体性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遵守前提
习总书记讲话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其含义就是要稳中求进。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总需求”并不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要求“扩大总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是对产品品种、数量及其质量的需求,还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缩小反而要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梦的实现、全面小康的建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随着大国外交、全面外交和“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上游产业、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总需求必然扩大。采取“供给侧改革”,顺应形势发展,淘汰中低端产品和低档服务供给,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最终是为了扩大总需求。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第一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经济速度下滑,从过去高速发展到现在减速为6.5%。第二是“结构调整期”。经济速度问题其实是结构问题,长期依靠“需求侧” 拉动经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破坏生态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大。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即动力转化时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我国政府采取“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强刺激政策,以扩大需求、保证增长。结果经济增长了,但是副作用很大,出现投资回报递减、资产泡沫,使国民资产负债率杠杆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继续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必然受阻,总需求受到影响,所以采取“供给侧改革”是势在必行。但是,“供给侧改革”是长期性刺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无法短期见效。因此,在它的作用没有明显发挥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并进行改革,否则就会“栽跟头”。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当务之急是“稳增长,调结构”。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局面没变,经济发展潜力大。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坚克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营困难型企业数量增多、调结构难度大等。首先是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在经济平稳运行中为“调结构”赢得时间;同时,不以GDP论英雄,追求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其次是“需求侧”手段还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如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需求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大。消费仍然是增长的基础,投资仍然是增长的关键,出口仍然对增长有促进作用,必须综合运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手段。习总书记提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正确的,既立足于实际又指明了改革方向,抓住了稳定与发展的关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稳中求进中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步进行。第一,要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既要稳中求进,又要进中求稳。第二,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攻坚克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第三,要发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在内的全生产率要素作用,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长期动力。
二、正确认识
习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就是要下决心进行“结构性改革”,要求明白“供给侧改革”性质、目的和紧迫性。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是“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这一源头着手,从生产、供给端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改革,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环境等各种要素,涉及制度创新、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核心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供高质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要求在微观上激励市场主体积极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在宏观上要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包括制定公平公正市场竞争规则,降低企业成本、减少政府干预,补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的短板,改善民生。上述这些都是长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搞好经济运行、科学宏观调控的要求所在,其目的是通过这项改革调动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全要素生产效率作用,主动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扩大有效供给,“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宏观调控的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的调整都对经济结构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协调的一面。在供需关系中,要求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但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否则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当经济萧条或过热时,采取“需求侧”手段,从扩大或抑制需求出发,通过政府干预,实现短期调控。采取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可通过乘数效应对总产出产生拉动作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势必产生金融危机、政府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总需求,给经济发展过热降温。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最后会出现需求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采取“需求侧”手段,短期成效好,却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造成一方面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无法提供。因此,要使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供给侧”手段,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提供高质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出现严重的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采取“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这一“需求侧”手段,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使得改革开放后30年高速发展,但是需求始终是短板。特别是采取这一手段刺激起来的部分需求被转移到国外、如曾经出现到日本买马桶盖,到香港、新西兰买奶粉,到欧洲买奢侈品,到美国、加拿大购房的现象。一些国人因为到国外扫货,被称为“购物狂”。如果继续采取这一手段,将无法改变“供需错位”“无效供给”“过渡供给”局面。即使能上天登月、极度深潜,也无法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满意的既环保又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满街的汽车,却没有几个是自主品牌;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鬼城”;钢铁产能过剩,关键材料仍然依靠进口;人们一方面对国内教育、医疗、金融、旅游怨恨不断,另一方面又到国外消费。“无效供给”、“过度供给”造成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太多、信贷杠杆难释放、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业成本上升、有效需求成为短板。
三、把握关键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产业、产品、服务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那么搞好这项改革就必须把握习总书记指出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关键。“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求完成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供给老百姓最需要的产品。痛下决心,淘汰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通过适度限购、二孩政策、户籍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措施,减轻房地产的库存压力。反对企业采取投资加杠杆的运作模式,加快金融运作,通过地方债自发自还、债转股、资产重组等多种方法化解呆账坏账,去金融杠杆。
第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改变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状况,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供给。首先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其次是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现代服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互联网+”“工业4.0”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虽然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但是仍然不够。扶持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产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行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相互融合,进行产业组织、供应链、购物链、消费链创新。再次是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掌握关键领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技术。最后是创新消费模式。通过畅通消费渠道,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消费,使人们成为“全渠道消费者”。
第三,创立新服务型政府,提供高效公共服务、高质公共产品,“降成本、补短板”。要求政府制定政策,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制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供企业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平台。降低行业准入条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使直接融资比重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市场筹资功能多样、互联网金融融资作用充分发挥,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筹融资问题。制定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企业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在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投入,解决如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补好改善民生问题的短板。
第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问题。首先是发挥科技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先发优势, 赶超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要求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贡献。企业是创新主体,具有主导作用,要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者。政府要把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重大创新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自主权,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把握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转化的关键环节。创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发力的创新模式,建立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升级、科学研究、推广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发展市场环境,创新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有序流通。由此,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服务水平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四、立足长远
“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长期性的经济结构改革,关系全局,必须立足长远,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第一,特色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首先是提振人们消费的信心。主要是扩大就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消费基础。其次是提振人们投资和创业的信心。要求政府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成熟、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对“供给侧改革”勾划清晰、可预期的路径,由此提振人们的投资和创业的信心。最后是引导人们扩大消费。针对服务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和中高收入群体扩大而产生的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精准发力,引导低收入群体扩大物质型消费,中高收入群体扩大服务型消费。
第三,拓展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引领布局功能,在政策上、财政上对欠发达、相对弱势地区给予倾斜,在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跨区域、全覆盖。其次是坚持“以局部协调推动整体协调”的原则,搞好东中西部之间、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区域的产业之间、经济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再次是形成以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路一带”建设为引领,以沿海沿江沿线为主的纵横经济轴带。保持对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不变。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建设。此外,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
关键词: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供给侧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11-03
2015 年11 月10 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思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标志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性转变,重心从需求调控变为供给调控。2016年5月16日,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讲话的精神,其实是一个思想体系,前提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性质是“结构性改革”,关键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的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因此,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要用整体性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遵守前提
习总书记讲话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其含义就是要稳中求进。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总需求”并不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要求“扩大总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是对产品品种、数量及其质量的需求,还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缩小反而要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梦的实现、全面小康的建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随着大国外交、全面外交和“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上游产业、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总需求必然扩大。采取“供给侧改革”,顺应形势发展,淘汰中低端产品和低档服务供给,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最终是为了扩大总需求。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第一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经济速度下滑,从过去高速发展到现在减速为6.5%。第二是“结构调整期”。经济速度问题其实是结构问题,长期依靠“需求侧” 拉动经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破坏生态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大。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即动力转化时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我国政府采取“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强刺激政策,以扩大需求、保证增长。结果经济增长了,但是副作用很大,出现投资回报递减、资产泡沫,使国民资产负债率杠杆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继续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必然受阻,总需求受到影响,所以采取“供给侧改革”是势在必行。但是,“供给侧改革”是长期性刺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无法短期见效。因此,在它的作用没有明显发挥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并进行改革,否则就会“栽跟头”。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当务之急是“稳增长,调结构”。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局面没变,经济发展潜力大。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坚克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营困难型企业数量增多、调结构难度大等。首先是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在经济平稳运行中为“调结构”赢得时间;同时,不以GDP论英雄,追求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其次是“需求侧”手段还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如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需求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大。消费仍然是增长的基础,投资仍然是增长的关键,出口仍然对增长有促进作用,必须综合运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手段。习总书记提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正确的,既立足于实际又指明了改革方向,抓住了稳定与发展的关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稳中求进中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步进行。第一,要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既要稳中求进,又要进中求稳。第二,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攻坚克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第三,要发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在内的全生产率要素作用,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长期动力。
二、正确认识
习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就是要下决心进行“结构性改革”,要求明白“供给侧改革”性质、目的和紧迫性。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是“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这一源头着手,从生产、供给端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改革,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环境等各种要素,涉及制度创新、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核心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供高质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要求在微观上激励市场主体积极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在宏观上要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包括制定公平公正市场竞争规则,降低企业成本、减少政府干预,补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的短板,改善民生。上述这些都是长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搞好经济运行、科学宏观调控的要求所在,其目的是通过这项改革调动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全要素生产效率作用,主动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扩大有效供给,“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宏观调控的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的调整都对经济结构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协调的一面。在供需关系中,要求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但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否则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当经济萧条或过热时,采取“需求侧”手段,从扩大或抑制需求出发,通过政府干预,实现短期调控。采取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可通过乘数效应对总产出产生拉动作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势必产生金融危机、政府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总需求,给经济发展过热降温。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最后会出现需求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采取“需求侧”手段,短期成效好,却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造成一方面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无法提供。因此,要使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供给侧”手段,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提供高质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出现严重的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采取“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这一“需求侧”手段,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使得改革开放后30年高速发展,但是需求始终是短板。特别是采取这一手段刺激起来的部分需求被转移到国外、如曾经出现到日本买马桶盖,到香港、新西兰买奶粉,到欧洲买奢侈品,到美国、加拿大购房的现象。一些国人因为到国外扫货,被称为“购物狂”。如果继续采取这一手段,将无法改变“供需错位”“无效供给”“过渡供给”局面。即使能上天登月、极度深潜,也无法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满意的既环保又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满街的汽车,却没有几个是自主品牌;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鬼城”;钢铁产能过剩,关键材料仍然依靠进口;人们一方面对国内教育、医疗、金融、旅游怨恨不断,另一方面又到国外消费。“无效供给”、“过度供给”造成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太多、信贷杠杆难释放、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业成本上升、有效需求成为短板。
三、把握关键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产业、产品、服务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那么搞好这项改革就必须把握习总书记指出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关键。“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求完成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供给老百姓最需要的产品。痛下决心,淘汰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通过适度限购、二孩政策、户籍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措施,减轻房地产的库存压力。反对企业采取投资加杠杆的运作模式,加快金融运作,通过地方债自发自还、债转股、资产重组等多种方法化解呆账坏账,去金融杠杆。
第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改变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状况,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供给。首先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其次是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现代服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互联网+”“工业4.0”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虽然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但是仍然不够。扶持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产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行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相互融合,进行产业组织、供应链、购物链、消费链创新。再次是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掌握关键领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技术。最后是创新消费模式。通过畅通消费渠道,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消费,使人们成为“全渠道消费者”。
第三,创立新服务型政府,提供高效公共服务、高质公共产品,“降成本、补短板”。要求政府制定政策,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制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供企业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平台。降低行业准入条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使直接融资比重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市场筹资功能多样、互联网金融融资作用充分发挥,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筹融资问题。制定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企业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在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投入,解决如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补好改善民生问题的短板。
第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问题。首先是发挥科技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先发优势, 赶超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要求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贡献。企业是创新主体,具有主导作用,要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者。政府要把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重大创新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自主权,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把握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转化的关键环节。创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发力的创新模式,建立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升级、科学研究、推广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发展市场环境,创新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有序流通。由此,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服务水平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四、立足长远
“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长期性的经济结构改革,关系全局,必须立足长远,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第一,特色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首先是提振人们消费的信心。主要是扩大就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消费基础。其次是提振人们投资和创业的信心。要求政府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成熟、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对“供给侧改革”勾划清晰、可预期的路径,由此提振人们的投资和创业的信心。最后是引导人们扩大消费。针对服务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和中高收入群体扩大而产生的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精准发力,引导低收入群体扩大物质型消费,中高收入群体扩大服务型消费。
第三,拓展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引领布局功能,在政策上、财政上对欠发达、相对弱势地区给予倾斜,在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跨区域、全覆盖。其次是坚持“以局部协调推动整体协调”的原则,搞好东中西部之间、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区域的产业之间、经济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再次是形成以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路一带”建设为引领,以沿海沿江沿线为主的纵横经济轴带。保持对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不变。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建设。此外,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