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结下的母子情缘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5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17日,都江堰市聚源镇金鸡村李淑华大娘家里迎来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年轻人,说他陌生,是因为村里的百姓甚至李大娘的家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说熟悉,是因为他的名字在金鸡村早已是家喻户晓。他就是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凉山州支队战士何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何健和他的战友连夜冒雨救出了埋在废墟中的李大娘并把她送到医院。自此,何健就和李大娘结下了不解之缘。
  
  辗转寻“亲”
  
  李淑华被送往医院后,经医生诊断,左小腿胫骨粉碎性骨折,并伴有轻度感染,必须立刻截肢。在医院治疗恢复期间,李大娘心里始终惦记着冒着余震把自己从废墟中救出的小伙子,她想等自己出院了一定要当面感谢他。
  她让儿子去寻找救命恩人,但是年轻人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是什么单位的也不知道,怎么找?一时,老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当时怎么就没有询问年轻人的名字呢,老人无奈地拍着病床。“对了,救我的人他们穿的衣服上好像写着森警两个字,你去打听一下。”
  李大娘的儿子在灾区开始了长达5天的寻亲路。这一路,找到了不少森警,可是没有一个是他要找的那支部队,失望之下,他原路返回,再次找到曾经见过的森警抗震分队,认真地向他遇到的每一个森警官兵述说代母寻人的故事,请求官兵帮助他找到救母恩人。
  在他寻亲的第四天,他见到了正在抗震一线采访的总队新闻干事李传永,他马上把寻亲的前前后后给李干事倒了一遍。听完之后,李干事二话没说,立刻抓起手机拨通了参加那次救援分队的分队长王新兵的电话,找到了把李大娘从废墟中救出并送往医院的战士何健。得到消息后,李大娘的儿子欣喜若狂,急忙赶到紫坪铺镇寻找何健,终于在都江村一片废墟上找到了正在拆除危房的何健。
  
  电话“认亲”
  
  当听了李大娘儿子的来意和寻亲的经历后,何健被深深地感动了,自己只不过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却让这位大哥费尽周折地寻找自己,何健心里涌起了一丝愧疚,决定抗震救灾结束,一定要请假去看看李大娘。然而,抗震救灾刚进入收尾阶段,凉山州木里县原始森林突发森林大火,严重威胁到藏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何健所在的凉山州支队连夜赶赴木里火场,实施救援。
  何健也因此“食言”,没有履行看望张大娘的诺言。可是,何健对李大娘的牵挂却没有随着距离的加大而减弱,相反,那种牵挂越来越强烈。在部队遂行完灭火作战任务后,何健抓起了电话,拨通了李大娘儿子的手机,述说了自己的“食言”和对李大娘病情的牵挂。回到医院,儿子把何健的话一字不漏地给李大娘重复了一遍。李大娘非常激动,连声说:“这个娃硬是好,这个娃硬是好。”
  当李大娘听说何健的家绵阳也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而且何健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亲人,心里不由一阵酸楚:“这么好的娃,怎么就成了孤儿呢。不行,孩子救了我的命,我要给他一个家。”从此,李大娘把何健当做自己的儿子,而何健也被善良的李大娘所感动,在电话里认下了“干娘”。
  
  三月过“大年”
  
  终于踏上了驶向都江堰的公交车,何健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总算没有对李大娘食言。去年春节,李淑华大娘给何健打电话,想把曾经在废墟中救出自己的恩人——“干儿子”何健叫到家里一块过春节。当时,凉山支队正值防火紧要期,森林火灾频发,部队24小时处于战备状态,任务十分繁重。何健婉言谢绝了李大娘的邀请,并许诺等防火期一过就去都江堰看望老人。然而,思亲心切的李大娘还是忍不住给何健的大队领导拨通了电话,表达了想把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何健叫到家里一块过春节的愿望。大队领导考虑到老兵退伍后,大队的灭火骨干力量薄弱,部队又正值防火紧要期,答应防火形势缓和后让何健“回家”探亲。
  进入三月中旬,凉山地区连日持续降水,防火形势趋于缓和,大队决定给何健放假7天,“回家”探亲。得到消息后,李大娘激动的一夜没合眼,和老伴合计着把家里人全部召集回来,和“干儿子”一起吃顿团圆饭。一大早,李大娘就在院子里指挥老伴和儿子杀鸡炖鱼,忙得不可开交。
  此时,坐在公交车上的何健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李大娘的腿恢复的怎么样了?家里的房子修好了吗……正想着,公交车已经驶到了村口,李大娘的儿子在站牌下已经等了很久。“何健,快回家吧,妈在家等着你呢。”李大娘的儿子接过何健手里的营养品,“嗯”何健狠狠地点了点头,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刚刚转到大街,何健就看见了倚在胡同口墙上的李大娘正在向这边眺望。何健的眼睛湿润了,快步跑了过去,而此时,李大娘也看到了何健,她猛然站直了身体,挪着换上假肢的左腿向何健迎了过来……
  小院里,李大娘拉着何健的手亲切地嘘寒问暖,闻讯而来的街坊拥满了庭院,他们怀着好奇和对何健的钦佩争相打量着这个被李大娘整天挂在嘴边上、夸得赞不绝口的小伙子,不时地向何健询问着什么。而一旁李大娘的老伴正在忙碌地张罗着饭菜,儿媳妇刚把剁好的鸡块放进锅里,他又把早就准备好的腊肉递了过去,村里的快嘴张大嫂看着忍不住地喊了起来:“看你们这架势,比过年还要热闹。”“可不是,今年春节何健没能来,我妈一直念叨着,今天看到何健,心里可不比过年还要高兴嘛。”儿媳妇边切腊肉边插了一句。“高兴,高兴,今天我们一家人齐了,补过一个团圆年。”李大娘拍着何健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责任编辑 罗尔文
其他文献
驻湘潭某预备役团党委“一班人”在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全面过硬团队为目标,坚持固根本、打基础、抓落实,部队全面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班子建设、军事工作、后装保障在师、省军区和军区都名列前茅。  在这辉煌的成绩背后,究竟有何奥秘?团长汪立生、政委陈仲权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工夫见实效,一旦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平台,科学发展就失去了最基
期刊
1983年底,我当时所在的北京军区军医学校接受了组建参加首都国庆35周年阅兵盛典女卫生兵方队的任务。当时担任学员一大队政委的我,被任命为方队政委。  方队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很快就组建和抽调齐了。1984年春节一过,即开始边选调受阅队员,边组织动员教育和队列基础动作训练。为了调动大家的训练热情,我们除深入开展阅兵重大意义的教育外,还组织开展了“学习三个榜样,发扬三种精神”的活动,要求学习中国女排顽强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武警森林指挥部政治部 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协办/武警森林四川总队 绵阳军分区 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  移动阵容/薛舜尧 罗尔文 曹继斌 曾鹏 胡立  移动时间/2009年5月7日-13日  移动路线/北京-成都-卧龙自然保护区-映秀镇-绵阳-北川-安县-银厂沟-都江堰市  摄影/薛舜尧  撰文/罗尔文(除署名外)
期刊
1956年10月1日,第8次国庆阅兵。这次阅兵是人民解放军陆军装备完成换装后的首次亮相,旧杂装备被淘汰,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制式化。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雷达探照灯也初次公开亮相,而人们渴望见到的国产喷气式战斗机因天气原因未能参加受阅。  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在雨中的阅兵。这天的北京从清晨就开始下雨,分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汪洋,虽
期刊
5月11日上午,我们的车刚驶进龙门山学校,读书声和施工的声音就不断传过来。随后,进人我们视野的是四五排白墙蓝瓦的钢板房教室。下课了,孩子们还是在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面对我们的镜头,也许是习惯了媒体关注,他们没有怯生生往后退。  地震使学校1座教学楼的一端与整体断裂,2座教学楼的墙体出现了明显裂缝。孩子们上学成了大问题。成空某空防处主动提出援建抗震学校。处长曹定国少将带领官兵迅速盖起了这座容纳近10
期刊
映秀镇地处阿坝州南大门,是进出风景名胜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地震震源点就在映秀镇附近的牛眠沟。由于地势和天气原因,当时外部救援力量极难进入这里,映秀曾长达十余小时完全失去对外联络。  我们在来去卧龙的路上两次经过映秀,都堵车。映秀现在是一个大工地,工程机械、脚手架四处可见。本地百姓、来自外省的援建工人和游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部分的废墟已经被推平,只有漩口中学几栋垮塌的教学楼还立在一
期刊
阿勒泰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金山银水”美誉。仅有的森林资源被视为“人间净土”,林区深处空气清薪,环境优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不仅是雪豹、野驴、马鹿、藏羚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繁殖区,也是天山云杉等名贵植物栖居地。在这里享有“东方瑞士”、“人间仙境”美誉的喀纳斯国家5A级风景区更是游客游玩观光的胜地。针对阿勒泰森林植被稀疏,分散面广,林区山高、坡陡、路险,车辆无法通行
期刊
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是北川县人武部第一个在废墟上竖起了自己的牌子,组织幸存的干部、职工和民兵第一时间展开搜救,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曲“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动人篇章,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时隔近一年,笔者再度走近这个英雄群体,看到的仍是一片紧张而繁忙的景象。“地震给北川人民留下的创伤太大了,重建一个新北川,任重而道远,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人武部,我们不敢歇息。”北
期刊
“铁拳”连长(一组) 长 均    连长姓张,嗓音浑厚低沉,颧骨突出,脸颊总是布满红色的血丝,他是纯粹的关中汉子。  他的外号叫“铁拳”,原因有三:每周休息时央视体育频道的“拳王争霸赛”期期必看,是“铁杆拳迷”,平时就爱和战士比划,新兵刚来的时候,他总打听谁爱好拳击,无论“三九”还是“三伏”天气,逢“切磋”之时必累得自己汗流浃背方肯罢手;管理连队的“拳头”硬,碰见违纪的决不手软留情。  他在练拳
期刊
5月18日,东海某海域。我国第一艘医院船犁开万顷碧波,载着海军总医院“冯理达医疗队”缓缓停靠某军港码头。历时12天演练航行,医疗队员们在我国第一艘医院船上,首次展开300名“伤员”多批次满负荷全员全装救治检验性演练,实施72小时全天候“伤情”诊疗换乘后送,医疗队员出色的表现赢得演练任务顺利完成。  海军总医院院长、这次海上训练医院船医疗队队长钱阳明告诉笔者,这次受领866船全员全装检验性演练,全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