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练习设计又是形成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新课标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关键词:梯度练习;设计;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33-01
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又有难易之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题的设计也应有艺术性的梯度设计。
一 梯度练习是对课堂新授内容的补充和提升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起到的作用是对新授内容的巩固,学生学会新的内容后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从而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但是一味的进行重复性的巩固练习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厌烦,不但不会起到巩固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将练习加入梯度艺术,将会对课堂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既巩固了新授内容又会让学生觉得里面包含有新的元素,值得去探讨和研究。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后设计了如下练习:
1.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②底是3.8厘米,高是4.2厘米。
③底是5分米,高是34厘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解决选择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应该选择对应的底和高。
3.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76平方厘米,底是22厘米,求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4.计算平行线间的三角形的面积,说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道练习各自有不同的练习目的。第一题从表面看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三道练习是存在有一定的梯度的,①只是对新授内容的重复巩固应用练习,②在巩固的基础上在计算方面做了简单的提高,③除了巩固、计算外还对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出错的统一单位做了强调。每道题都有所要达到的要求,三道题之间存在着小小的台阶,即达到了巩固的作用,也解决了学生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题主要通过学生在应用计算公式计算时选择不同的底和高,但计算的结果相同,如果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底和高就会出错,再次对计算方法作了补充。第三题是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面积的同时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已知面积和底计算高,这样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内容有了全面的补充和提高,学生不会因为只会机械的套用公式而感到枯燥和乏味。第四题是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拓展,从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到计算两个有联系的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本节课的内容推向了高潮。
二 梯度练习是对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只通过新授内容来达到这一教学任务,最主要的还要从学生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感悟、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逐步的在练习中让学生的有序思维得以提高。例如:在新授《小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已经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后,首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计算方法随着学生的思维需求得到补充和提高。
1.巩固练习: 66.8÷4和4.26÷3
2.思维需求练习:①12.9÷6;②7.42÷7 ;15.9÷15
3.解决生活问题。
妈妈带小明去面包房买面包,买一个大面包和一个小面包,一共用去8.2元。已知一个大面包的价钱与三个小面包的价钱相同,一个小面包的价钱是多少元?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习惯出发,先让学生巩固刚刚掌握的计算方法,设计了第一题巩固练习,之后学生可能在生活中会见到与自己认识不同的计算为此而感到困惑时让学生解决第二题中的①,计算中顺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让练习与需求达到一致,让计算方法得以补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思维前进的方向。紧接着将学生的思维继续推进,学生在解决第二题的②时将会有新的发现,并会沿着方才的思维顺序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二练习的补充,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让学生的思维也形成了一条线。感知整个练习的过程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本节课我始终以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己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思维的有序性得以培养。
三 梯度练习是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大脑仓库中的内容进行准确提取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阶梯思维的训练又怎能一下子想到从哪个知识阶段中的内容中提取信息呢?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利用一个单元的内容解决问题较容易,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但将一册教材或几册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时就无从下手,这就说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在小范围内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设计梯度练习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由于梯形的面积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介绍的,在练习中就要将几种图形面积的计算结合起来让零散的思维得以整合,因此设计了以下练习:
1.分别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高是16厘米,面积是多少?
②三角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24厘米,面积是多少?
③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2厘米,高是6厘米,面积是多少?
2.计算并观察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题重在让学生对所认识的图形的面积作以复习巩固,让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第二题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关系,逐步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培养学生总体认识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梯度练习的设计让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编者之间紧密联系。
关键词:梯度练习;设计;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33-01
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又有难易之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题的设计也应有艺术性的梯度设计。
一 梯度练习是对课堂新授内容的补充和提升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起到的作用是对新授内容的巩固,学生学会新的内容后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从而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但是一味的进行重复性的巩固练习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厌烦,不但不会起到巩固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将练习加入梯度艺术,将会对课堂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既巩固了新授内容又会让学生觉得里面包含有新的元素,值得去探讨和研究。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后设计了如下练习:
1.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②底是3.8厘米,高是4.2厘米。
③底是5分米,高是34厘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解决选择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应该选择对应的底和高。
3.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76平方厘米,底是22厘米,求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4.计算平行线间的三角形的面积,说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道练习各自有不同的练习目的。第一题从表面看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三道练习是存在有一定的梯度的,①只是对新授内容的重复巩固应用练习,②在巩固的基础上在计算方面做了简单的提高,③除了巩固、计算外还对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出错的统一单位做了强调。每道题都有所要达到的要求,三道题之间存在着小小的台阶,即达到了巩固的作用,也解决了学生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题主要通过学生在应用计算公式计算时选择不同的底和高,但计算的结果相同,如果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底和高就会出错,再次对计算方法作了补充。第三题是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面积的同时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已知面积和底计算高,这样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内容有了全面的补充和提高,学生不会因为只会机械的套用公式而感到枯燥和乏味。第四题是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拓展,从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到计算两个有联系的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本节课的内容推向了高潮。
二 梯度练习是对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只通过新授内容来达到这一教学任务,最主要的还要从学生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感悟、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逐步的在练习中让学生的有序思维得以提高。例如:在新授《小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已经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后,首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计算方法随着学生的思维需求得到补充和提高。
1.巩固练习: 66.8÷4和4.26÷3
2.思维需求练习:①12.9÷6;②7.42÷7 ;15.9÷15
3.解决生活问题。
妈妈带小明去面包房买面包,买一个大面包和一个小面包,一共用去8.2元。已知一个大面包的价钱与三个小面包的价钱相同,一个小面包的价钱是多少元?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习惯出发,先让学生巩固刚刚掌握的计算方法,设计了第一题巩固练习,之后学生可能在生活中会见到与自己认识不同的计算为此而感到困惑时让学生解决第二题中的①,计算中顺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让练习与需求达到一致,让计算方法得以补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思维前进的方向。紧接着将学生的思维继续推进,学生在解决第二题的②时将会有新的发现,并会沿着方才的思维顺序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二练习的补充,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让学生的思维也形成了一条线。感知整个练习的过程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本节课我始终以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己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思维的有序性得以培养。
三 梯度练习是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大脑仓库中的内容进行准确提取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阶梯思维的训练又怎能一下子想到从哪个知识阶段中的内容中提取信息呢?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利用一个单元的内容解决问题较容易,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但将一册教材或几册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时就无从下手,这就说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在小范围内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设计梯度练习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由于梯形的面积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介绍的,在练习中就要将几种图形面积的计算结合起来让零散的思维得以整合,因此设计了以下练习:
1.分别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高是16厘米,面积是多少?
②三角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24厘米,面积是多少?
③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2厘米,高是6厘米,面积是多少?
2.计算并观察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题重在让学生对所认识的图形的面积作以复习巩固,让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第二题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关系,逐步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培养学生总体认识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梯度练习的设计让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编者之间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