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果蔬采后处理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效果不佳,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与实践性弱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紧跟科学发展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优化了该课程教学的新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果蔬采后处理;教学改革;综合能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27-0227-03
Abstract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Handl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were analyz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way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which were found such as much contents, shorter class hour, worst teaching effect than expected, less practice and so on. The aims of the reform included increasing the interesting on stud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of science,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odes were optimized in reforms.
Key words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Handl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Teaching reform;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我国是园艺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行业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从业人员素质、商品化处理能力等方面。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旨在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园艺产品采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系统研究园艺产品在采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园艺产业链向采后延伸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更新,相对传统的课时安排与教学方式、较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果蔬采后处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适应新时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需要,笔者以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现代果蔬采后处理技术。
1课程简况与教学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果蔬采后处理一直都是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观赏园艺专业、设施园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重点阐述果蔬产品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当前采后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分章讨论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果蔬产品的采收、分级、包装、贮藏场所和保鲜贮运技术,并配有12个学时的专业实验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贮藏保鲜等采后处理的基本原理,为园艺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采后果蔬产品生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保鲜贮运的主要方法与技术以及当前采后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学会分析、解决在果蔬产品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果蔬产品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教学上,除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作为专业选修课,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就学生而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加深园艺学的基础,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是基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园艺通论等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知识内容建立的,对于完善园艺专业、观赏园艺专业和设施园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掌握和拓宽现代园艺植物的研究方法和领域,复习、实践公共基础课的知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果蔬采后处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充实,包括了采后生物学基础、采后生物技术、影响贮藏的因素、采后处理和运销、采后病虫害及其防治、贮藏方式与管理以及贮藏案例,信息量和教学任务均很大。然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数仅有39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采后处理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授课时长,及时反映采后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课堂效果欠佳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有植物生理生化、园艺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试验操作和专业实践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诸如采后生物学、采后生物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对贮藏技术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采后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只是机械地记忆以应付考试,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基本要求,更难以应对技术“创新”的更高要求,使得果蔬采后处理内容无法真正被学生掌握。如何将采后生物学理论知识与采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改革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2.3实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综合性与实践性弱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果蔬采后处理课程还设置了12个学时的实验课程。该课程拥有30 m3教学冷藏库和70 m2专业实验室,能开展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相关实验。目前已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果蔬产品呼吸强度的测定、果蔬产品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测定、果实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果实 (果皮) 中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验课程均为有关采后生理指标的测定,产品贮运过程的基本操作技能则并未涉及,因此在内容方面就显得理论性强而综合性与实践性弱,这就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忽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测定果实的呼吸强度实验,学生就没有考虑到果实在采收贮运过程中受到的碰撞对呼吸强度的影响。这些问题反映到实验报告上,表现为实验报告模式化、简单化,没有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说明学生对这类实验兴趣不足。
3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当前果蔬采后处理课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可以说是系统工程[1]。通过教学改革,要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优化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果蔬采后处理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果蔬采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成熟与衰老的控制”两部分内容为重点教学方向。将“采前因素对果蔬贮藏性状的影响”放在序言之后讲授,使采后的内容与已学的专业基础课知识能更好地衔接。贮藏案例侧重于亚热带果树与蔬菜,重点讲授采收和采后贮藏的技术要点。经过连续2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3.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习兴趣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以采后生物学、采后处理手段与技术为主要内容。采后生物学的内容比较抽象,而采后处理手段与技术则重在实践,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大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式记忆,脱离实际应用。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图片、视频等向学生介绍果蔬包装工厂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果蔬交易中心的运作模式等采后处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效果良好。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方式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讲授完每一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完成1篇本章的读书报告,最后师生一起讨论和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使其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前沿课题,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主张突破原有的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模式,将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向学生讲授,突出实验内容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2]。在实际教学中,将实验教学集中设置于后半学期开设,一般在理论教学内容讲授完成后统一进行。在实验课程开始前2周,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目的,如荔枝的采后处理与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为期1周。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点评并帮助其修改,随后开始实验。在实验开始前,教师着重讲解实验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进行基本的操作演示。在实验操作环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7人,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完成采收、挑选整理分级、保鲜剂处理、预冷、包装贮藏等环节,测定贮藏期间的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在每节实验课结束时,教师着重点评学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再次查阅资料,最后撰写实验报告,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对于实验报告内容的考核,要求学生重点分析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法,最后每个小组均要进行实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现场回答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能体验采后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采后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3.4考核方式多样化,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要积极调整考核方式,开展多样化综合评价,使园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3]。当前,园艺专业一般是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多采取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方式应付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对果蔬采后处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总成绩分为3个部分,包括期终考试成绩、章节小结读书报告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读书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占20%(表1)。通过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消除了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实践技能和分析总结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4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园艺产品贮藏的理论和保鲜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果蔬采后处理课程在园艺专业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本科生,满足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通过对果蔬采后处理课程的改革和探索(表2),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学习兴趣高涨,旷课、迟到现象鲜有发生。不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实验教学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气氛活跃。
5结语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高质量的人才主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目标[4]。果蔬采后处理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今后应采取积极稳健的态度,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全面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11.
[2] 李征,陈儒钢,黄炜,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11-16013.
[3] 王兰菊,胡青霞.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2010(8):64-65.
[4]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果蔬采后处理;教学改革;综合能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27-0227-03
Abstract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Handl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were analyz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way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which were found such as much contents, shorter class hour, worst teaching effect than expected, less practice and so on. The aims of the reform included increasing the interesting on stud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of science,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odes were optimized in reforms.
Key words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Handl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Teaching reform;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我国是园艺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行业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从业人员素质、商品化处理能力等方面。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旨在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园艺产品采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系统研究园艺产品在采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园艺产业链向采后延伸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更新,相对传统的课时安排与教学方式、较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果蔬采后处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适应新时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需要,笔者以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现代果蔬采后处理技术。
1课程简况与教学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果蔬采后处理一直都是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观赏园艺专业、设施园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重点阐述果蔬产品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当前采后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分章讨论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果蔬产品的采收、分级、包装、贮藏场所和保鲜贮运技术,并配有12个学时的专业实验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贮藏保鲜等采后处理的基本原理,为园艺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采后果蔬产品生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保鲜贮运的主要方法与技术以及当前采后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学会分析、解决在果蔬产品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果蔬产品采后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教学上,除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作为专业选修课,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就学生而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加深园艺学的基础,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是基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园艺通论等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知识内容建立的,对于完善园艺专业、观赏园艺专业和设施园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掌握和拓宽现代园艺植物的研究方法和领域,复习、实践公共基础课的知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果蔬采后处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充实,包括了采后生物学基础、采后生物技术、影响贮藏的因素、采后处理和运销、采后病虫害及其防治、贮藏方式与管理以及贮藏案例,信息量和教学任务均很大。然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数仅有39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采后处理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授课时长,及时反映采后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课堂效果欠佳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有植物生理生化、园艺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试验操作和专业实践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诸如采后生物学、采后生物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对贮藏技术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采后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只是机械地记忆以应付考试,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基本要求,更难以应对技术“创新”的更高要求,使得果蔬采后处理内容无法真正被学生掌握。如何将采后生物学理论知识与采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改革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2.3实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综合性与实践性弱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果蔬采后处理课程还设置了12个学时的实验课程。该课程拥有30 m3教学冷藏库和70 m2专业实验室,能开展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相关实验。目前已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果蔬产品呼吸强度的测定、果蔬产品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测定、果实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果实 (果皮) 中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验课程均为有关采后生理指标的测定,产品贮运过程的基本操作技能则并未涉及,因此在内容方面就显得理论性强而综合性与实践性弱,这就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忽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测定果实的呼吸强度实验,学生就没有考虑到果实在采收贮运过程中受到的碰撞对呼吸强度的影响。这些问题反映到实验报告上,表现为实验报告模式化、简单化,没有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说明学生对这类实验兴趣不足。
3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当前果蔬采后处理课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可以说是系统工程[1]。通过教学改革,要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优化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果蔬采后处理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果蔬采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成熟与衰老的控制”两部分内容为重点教学方向。将“采前因素对果蔬贮藏性状的影响”放在序言之后讲授,使采后的内容与已学的专业基础课知识能更好地衔接。贮藏案例侧重于亚热带果树与蔬菜,重点讲授采收和采后贮藏的技术要点。经过连续2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3.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习兴趣果蔬采后处理课程教学以采后生物学、采后处理手段与技术为主要内容。采后生物学的内容比较抽象,而采后处理手段与技术则重在实践,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大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式记忆,脱离实际应用。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图片、视频等向学生介绍果蔬包装工厂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果蔬交易中心的运作模式等采后处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效果良好。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方式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讲授完每一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完成1篇本章的读书报告,最后师生一起讨论和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使其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前沿课题,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主张突破原有的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模式,将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向学生讲授,突出实验内容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2]。在实际教学中,将实验教学集中设置于后半学期开设,一般在理论教学内容讲授完成后统一进行。在实验课程开始前2周,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目的,如荔枝的采后处理与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为期1周。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点评并帮助其修改,随后开始实验。在实验开始前,教师着重讲解实验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进行基本的操作演示。在实验操作环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7人,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完成采收、挑选整理分级、保鲜剂处理、预冷、包装贮藏等环节,测定贮藏期间的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在每节实验课结束时,教师着重点评学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再次查阅资料,最后撰写实验报告,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对于实验报告内容的考核,要求学生重点分析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法,最后每个小组均要进行实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现场回答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能体验采后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采后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3.4考核方式多样化,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要积极调整考核方式,开展多样化综合评价,使园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3]。当前,园艺专业一般是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多采取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方式应付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对果蔬采后处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总成绩分为3个部分,包括期终考试成绩、章节小结读书报告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读书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占20%(表1)。通过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消除了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实践技能和分析总结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4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园艺产品贮藏的理论和保鲜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果蔬采后处理课程在园艺专业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本科生,满足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通过对果蔬采后处理课程的改革和探索(表2),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学习兴趣高涨,旷课、迟到现象鲜有发生。不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实验教学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气氛活跃。
5结语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高质量的人才主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目标[4]。果蔬采后处理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今后应采取积极稳健的态度,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全面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11.
[2] 李征,陈儒钢,黄炜,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11-16013.
[3] 王兰菊,胡青霞.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2010(8):64-65.
[4]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