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大目标是在学好语文基础课程的同时,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素质。在教学中穿插作文训练并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写作训练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并在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平时注意阅读与积累让它成为写作的源泉。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性 交流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过去被称为“国文”,而写作训练则是学生对语文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学生对传统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说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水平的杠杆。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就是在学好语文基础课程的同时,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处处穿插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章结构,还是分析课文内容,其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我们要树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皆有作文”这一观念,而不是仅仅限制在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平时我们就要在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对某一精彩段落进行评析、续写、改写或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仿写等,这样把作文练习和课文分析结合起来,既随时随处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利用作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作文训练中激发创新性
结合课文的写作训练只是最初步、最基本的训练,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立意、布局、谋篇,写出创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求创新,在联想中求创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捕捉具有创新意义的题材。有一首军旅歌曲《小白杨》,同学们音乐课上都学过,杨树都见过,学生在写作文时,也进行过描述,“挺拔高大,枝叶茂盛”等,但在这首歌里我们就应引导学生捕捉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解放军战士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守土保家的革命精神,这就使文章显得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三、写作训练植根于生活土壤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指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远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细致地描述生活、引导学生努力地想象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写作生活。比如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往往教师都回避处理,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探讨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家庭困难,有的可能沉迷网络,让每一位同学都从自身看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让他们想一想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应该怎么处理。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观察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才有可能逐渐地变成“一种透视力”。细致描述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真实再现、细致描述是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开始学生可能什么东西都写出来,不要嫌学生写得太啰唆,啰唆的总比写不出来东西好。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主次,认为重要的,就详尽写,不重要的,就可以略写,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失误就是学生之间的习作缺乏交流,即使有交流,也多为仿抄。当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社会,学生自身写作水平、技巧的高低有赖于老师的指导,但相互间的习作交流也必定能促进学生个体及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洞察未知世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交流、促进、提高的过程。交流习作的时间主要还应安排在评析课内。交流范围可以是小区域的,也可以是全班内的交流。当然,交流前,老师要有必要的提示与要求,交流后,还应要求学生写出感受,进行互评,这会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阅读与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胸无点墨,自然写不出好作文来,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的学生胸中有题材,但却想不起用怎样精妙的语言来描述。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并注意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积少成多。教师也可以在每一次写作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材料,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需要,这是一种有意注意,主动观察,要比漫无目的的阅读效果好得多,这样通过写作带动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并把积累的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就使得阅读和写作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性 交流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过去被称为“国文”,而写作训练则是学生对语文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学生对传统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说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水平的杠杆。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就是在学好语文基础课程的同时,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处处穿插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章结构,还是分析课文内容,其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我们要树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皆有作文”这一观念,而不是仅仅限制在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平时我们就要在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对某一精彩段落进行评析、续写、改写或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仿写等,这样把作文练习和课文分析结合起来,既随时随处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利用作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作文训练中激发创新性
结合课文的写作训练只是最初步、最基本的训练,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立意、布局、谋篇,写出创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求创新,在联想中求创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捕捉具有创新意义的题材。有一首军旅歌曲《小白杨》,同学们音乐课上都学过,杨树都见过,学生在写作文时,也进行过描述,“挺拔高大,枝叶茂盛”等,但在这首歌里我们就应引导学生捕捉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解放军战士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守土保家的革命精神,这就使文章显得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三、写作训练植根于生活土壤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指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远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细致地描述生活、引导学生努力地想象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写作生活。比如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往往教师都回避处理,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探讨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家庭困难,有的可能沉迷网络,让每一位同学都从自身看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让他们想一想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应该怎么处理。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观察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才有可能逐渐地变成“一种透视力”。细致描述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真实再现、细致描述是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开始学生可能什么东西都写出来,不要嫌学生写得太啰唆,啰唆的总比写不出来东西好。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主次,认为重要的,就详尽写,不重要的,就可以略写,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失误就是学生之间的习作缺乏交流,即使有交流,也多为仿抄。当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社会,学生自身写作水平、技巧的高低有赖于老师的指导,但相互间的习作交流也必定能促进学生个体及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洞察未知世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交流、促进、提高的过程。交流习作的时间主要还应安排在评析课内。交流范围可以是小区域的,也可以是全班内的交流。当然,交流前,老师要有必要的提示与要求,交流后,还应要求学生写出感受,进行互评,这会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阅读与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胸无点墨,自然写不出好作文来,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的学生胸中有题材,但却想不起用怎样精妙的语言来描述。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并注意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积少成多。教师也可以在每一次写作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材料,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需要,这是一种有意注意,主动观察,要比漫无目的的阅读效果好得多,这样通过写作带动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并把积累的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就使得阅读和写作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