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山市位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海外,台山是广为人知的中国第一侨乡。目前约有160万的台山人侨居在世界各地,由此也有“内外两台山”的说法。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立市”深入民心,台山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十一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珠港澳合作等宏观环境的转变,以及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形成,台山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必将受到新的挑战。我们应当跳出台山看台山,以长远发展的眼光谋划台山的未来,准确认识台山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理顺现代发展需求与历史传统保护的衔接难点,突破发展体制的束缚,在更高的起点上探索台山的发展之路。
挑战与机遇
当前世界金融格局趋向于多极化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也日益明显,成为新一轮机遇中的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针对这一现象,强调区域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这个地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台山位于珠三角地区西南部,属于比较偏远的山区,接受港澳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有限,在诸多珠三角经济圈城市里,经济排名偏后。此次大力强调区域化一体化,不但为台山的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同时增强了台山外向型经济发展,可谓是发展台山不可多得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台山市的工业结构仍然偏于粗放型增长,政府以出让土地的方式换取GDP的增長,相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通过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来看,台山市在江门市的区域地位并不突出。
潜力与竞争
台山依山傍海,是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大小岛屿200余座和长短不一的海岸线,具备丰富的能源资源与生态资源。同时台山人的奋发图强,勇于拼搏创新的人文精神也已经名扬海外,共有160万台山人侨居海外。一直以来,华侨同胞都积极惠泽乡里,在故乡投资创业,资助教育医疗,热心公益事业,为台山的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由于地理区位的邻近,发展环境的类似,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但从长远来看,区域内的城市可以以“区域城市网络优势”逐步取代“个体优势”,互联互动,协同发展。台山与开平、恩平等城市也存在着互补关系与竞争关系。在战略上,这些县级市应在发展中寻找竞争与合作,互助与共进,形成对江门核心城市的有力支持。
共赢与共生——衰退中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内,以广州为中心的中部都市区和以深圳为中心的东部都市区发展迅猛,西部都市区经济与其对比起来显得薄弱。但在经历几十年的辉煌后,中东部曾经靠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无法快速调整,国内外贸易环境恶化,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等种种困难,经济出现负增长,大批企业形成外迁潮流,这恰恰是西部都市区进行产业承接与开发的大好时机。台山作为江门核心城市的卫星城镇,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考验。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提倡经济一体化,即城市与城市之间,不能形成恶性竞争的关系,而是要抱成团,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区域集聚,发展外向拓展、产业协调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资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竞争、有分工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倡导低碳能源的当下,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签。台山是海滨之城,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得当地自然能源丰富。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也已经成为台山新一轮发展的立足之本。目前,台山核电站与风力发电厂正在筹建当中,为江门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能源储备,为江门市中心城市功能提供支撑,并依托中心城市的门户带动与要素辐射作用,实现城市与城市间的共赢。同时,台山市也应与周边城市实现资源共享、良性竞争、错位互补、局部超越,联动经营,实现共生。
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1.城市产业
台山市主要有电能源、汽车零部件和金属制品等三大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结构由粗放增长型转为精明增长型,产业类型应从综合化到特色化,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注意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文化
未来国家、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实质上就是包括创新意识、制度环境在内的广义文化竞争。因此,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味和文化发展水平。
台山的华侨文化正是具有自身民族特点,同时又具有吸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台山需要更加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需要融合世界先进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开放的气度和精神,在各种文化的整合中,建立起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3.城市空间
空间是城市的载体。空间的区位、大小、质量、组合形态及应变未来种种发展可能的弹性,直接决定了城市总体发展状态的优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表明,当今的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更加注重通过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台山市确立“北城、南港、西湾、海岛”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构建一体化的道路网络结构,实现区域内良好的互动与联系。产业升级在空间上则体现为从零碎型转为集中型,在行政上同一行业的集聚与整合,不同行业的空间次序与分工配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城市环境
环境是城市的根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可以让城市和区域和谐共生,互促互进。台山已经注意到保持发展与保护资源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十二五计划中也提出 “青山、绿水、蓝天、绿地”口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因此,建议台山市城市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江门市的制造业功能基地;珠三角西部都市区的生态后花园;国际旅游海岛城市。
参考文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台山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年鉴20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立市”深入民心,台山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十一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珠港澳合作等宏观环境的转变,以及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形成,台山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必将受到新的挑战。我们应当跳出台山看台山,以长远发展的眼光谋划台山的未来,准确认识台山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理顺现代发展需求与历史传统保护的衔接难点,突破发展体制的束缚,在更高的起点上探索台山的发展之路。
挑战与机遇
当前世界金融格局趋向于多极化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也日益明显,成为新一轮机遇中的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针对这一现象,强调区域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这个地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台山位于珠三角地区西南部,属于比较偏远的山区,接受港澳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有限,在诸多珠三角经济圈城市里,经济排名偏后。此次大力强调区域化一体化,不但为台山的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同时增强了台山外向型经济发展,可谓是发展台山不可多得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台山市的工业结构仍然偏于粗放型增长,政府以出让土地的方式换取GDP的增長,相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通过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来看,台山市在江门市的区域地位并不突出。
潜力与竞争
台山依山傍海,是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大小岛屿200余座和长短不一的海岸线,具备丰富的能源资源与生态资源。同时台山人的奋发图强,勇于拼搏创新的人文精神也已经名扬海外,共有160万台山人侨居海外。一直以来,华侨同胞都积极惠泽乡里,在故乡投资创业,资助教育医疗,热心公益事业,为台山的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由于地理区位的邻近,发展环境的类似,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但从长远来看,区域内的城市可以以“区域城市网络优势”逐步取代“个体优势”,互联互动,协同发展。台山与开平、恩平等城市也存在着互补关系与竞争关系。在战略上,这些县级市应在发展中寻找竞争与合作,互助与共进,形成对江门核心城市的有力支持。
共赢与共生——衰退中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内,以广州为中心的中部都市区和以深圳为中心的东部都市区发展迅猛,西部都市区经济与其对比起来显得薄弱。但在经历几十年的辉煌后,中东部曾经靠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无法快速调整,国内外贸易环境恶化,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等种种困难,经济出现负增长,大批企业形成外迁潮流,这恰恰是西部都市区进行产业承接与开发的大好时机。台山作为江门核心城市的卫星城镇,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考验。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提倡经济一体化,即城市与城市之间,不能形成恶性竞争的关系,而是要抱成团,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区域集聚,发展外向拓展、产业协调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资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竞争、有分工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倡导低碳能源的当下,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签。台山是海滨之城,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得当地自然能源丰富。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也已经成为台山新一轮发展的立足之本。目前,台山核电站与风力发电厂正在筹建当中,为江门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能源储备,为江门市中心城市功能提供支撑,并依托中心城市的门户带动与要素辐射作用,实现城市与城市间的共赢。同时,台山市也应与周边城市实现资源共享、良性竞争、错位互补、局部超越,联动经营,实现共生。
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1.城市产业
台山市主要有电能源、汽车零部件和金属制品等三大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结构由粗放增长型转为精明增长型,产业类型应从综合化到特色化,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注意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文化
未来国家、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实质上就是包括创新意识、制度环境在内的广义文化竞争。因此,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味和文化发展水平。
台山的华侨文化正是具有自身民族特点,同时又具有吸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台山需要更加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需要融合世界先进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开放的气度和精神,在各种文化的整合中,建立起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3.城市空间
空间是城市的载体。空间的区位、大小、质量、组合形态及应变未来种种发展可能的弹性,直接决定了城市总体发展状态的优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表明,当今的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更加注重通过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台山市确立“北城、南港、西湾、海岛”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构建一体化的道路网络结构,实现区域内良好的互动与联系。产业升级在空间上则体现为从零碎型转为集中型,在行政上同一行业的集聚与整合,不同行业的空间次序与分工配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城市环境
环境是城市的根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可以让城市和区域和谐共生,互促互进。台山已经注意到保持发展与保护资源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十二五计划中也提出 “青山、绿水、蓝天、绿地”口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因此,建议台山市城市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江门市的制造业功能基地;珠三角西部都市区的生态后花园;国际旅游海岛城市。
参考文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台山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年鉴20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