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黎的沦陷其实早在业内人士的预料之中,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城池如何重建——有优质葡萄和产业基础的昌黎产区,经过严肃清理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良性。
因为央视报道的“葡萄酒造假售假”新闻,让素有“葡萄酒之乡”美称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名誉扫地,一时间质疑声、问责声、封杀声铺天盖地,昌黎产的葡萄酒在全国各地下架的消息不断传来,整个昌黎产区集体陷入危机之中。
虽然假酒风波给昌黎甚至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必须看到,这只是一个阵痛期。具有优质葡萄和产业基础的昌黎县,经过严肃清理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良性,昌黎产区的规范和重建也将是中国葡萄酒行业规范的一个起点,规范后的市场更利于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和国产葡萄酒品牌的认知。
昌黎如何重建?
重建前奏:整顿力度空前
2010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河北省昌黎县部分葡萄酒企业的造假售假行为,称昌黎县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采用化工原料勾兑生产葡萄酒,行径十分恶劣。
事件发生后,有着三聚氰胺事件惨痛教训的河北省政府行动迅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在24日零点前将涉嫌造假企业全部关停。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也于第一时间成立七个专案工作组,火速奔赴昌黎等地开展调查取证。
24日,国家质检总局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北昌黎,督导地方进行查处。要求严格依法查处葡萄酒造假违法行为,对造假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要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一律停止生产,责成立即召回问题产品,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要严肃处理。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也在24日发布通报,对不法企业造假售假葡萄酒的行径严厉谴责,要求昌黎县葡萄酒协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对昌黎县少数葡萄酒生产企业制假售假行为调查处理,并要求各地酒协以此事件为戒,立即开展当地酒类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检查工作,严防此类事件发生。
与此同时,秦皇岛市决定从2010年12月24日起至2011年1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干红葡萄酒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全市所有葡萄酒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进行彻查,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产品销售渠道,对涉嫌造假售假企业坚决关停,依法严肃处理,对管理不规范的企业采取停业整顿,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并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完善企业生产申报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对生产的干红葡萄酒实施审批检测。
昌黎县质监、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也分别抽调人手,进驻县内所有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办公,监督企业的整顿工作。据《酒世界》记者不完全统计:事发后的一个月内,昌黎有超过10人被刑拘,冻结资金近千万,在这次整顿中,昌黎县内几乎所有葡萄酒企业都接到停业整顿的通知,停止生产并终止一切销售活动。同时,对于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也被严肃处理。有知情者透露,昌黎县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已经被就地免职。
重建契机:假酒事件的积极意义
在监管部门进行严厉查处的同时,酒类市场对于标有“昌黎”字样的葡萄酒产品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封杀。据调查,北京、郑州、南京等全国多家超市已暂停销售昌黎产葡萄酒。即便是在未被下架的市场,假酒事件使得消费者对昌黎产地的品牌产生信任危机,销售量大幅下降,而当前正值葡萄酒的销售旺季。这对于昌黎正规葡萄酒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也有很多人从假酒事件中看到了积极意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觉得这次曝光是件好事,虽然昌黎葡萄酒名誉和企业利益暂时受到些打击,但可以借此好好整顿一下,不然昌黎葡萄酒的名声早晚都得毁了,更别提什么企业利益了。昌黎一家葡萄酒的生产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行业清理工作,两年前开始会更好,清理时间越早,对于正规的厂家越有好处。
实际上,此次央视曝光,对昌黎葡萄酒来说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不过也为昌黎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而相关部门表现出治理假酒的决心和行动,也将遏制昌黎葡萄酒走向畸形,加强行业规范,净化市场,从而促进昌黎葡萄酒行业有序发展。也有观点认为此次假酒事件的爆发,源于昌黎葡萄酒行业过度灌装和贴牌生产的行为。事实上,过度依赖代工模式潜藏着诸多危机。经历此次事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许该认真思考昌黎产区今后如何定位才能健康发展。
当然,假酒泛滥不是一天两天,制造假酒的企业不止存在于昌黎,在国内其他地区同样存在很多贴牌生产(进口葡萄酒)、国内灌装的现象,昌黎产区将是国内葡萄酒行业规范的一个起点,很可能会引发整个行业重新洗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表示,此次昌黎造假事件给快速发展中的国产葡萄酒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拉开规范国产葡萄酒的大幕,将有助于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建基础:昌黎依然是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在各种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下,昌黎葡萄酒成了过街老鼠,昌黎能否产好酒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昌黎这个多年建立起来的葡萄酒产区品牌形象瞬间毁损。
实际上,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纬度的昌黎产区是中国优秀的葡萄酒产区之一,素有“东方的波尔多”、“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无论是气候和土壤,都很适合种植酿造优质葡萄酒。并且,昌黎有着400年的葡萄酒种植史,出产了我国第一支干红葡萄酒,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
昌黎有数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还有近200位技术人员从事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葡萄酒酿造方面,昌黎有几十位国家级评酒委员、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华夏长城、茅台、朗格斯等一批知名葡萄酒酿造企业均在昌黎。所以,无论从过往历史、葡萄种植还是酿造等方面去评判,昌黎具有酿造出好酒的基础与条件,昌黎的干红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在国内均属一流。
几个造假的小酒厂、小作坊并不能代表整个昌黎红酒产业。不少网友呼吁,理性正视假酒事件,不能让几家不良厂商毁了中国葡萄酒多年基业。作为中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昌黎有酿造优质葡萄酒的资源,也存在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人才致力于酿造推广优质产品,创造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品牌。
因为央视报道的“葡萄酒造假售假”新闻,让素有“葡萄酒之乡”美称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名誉扫地,一时间质疑声、问责声、封杀声铺天盖地,昌黎产的葡萄酒在全国各地下架的消息不断传来,整个昌黎产区集体陷入危机之中。
虽然假酒风波给昌黎甚至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必须看到,这只是一个阵痛期。具有优质葡萄和产业基础的昌黎县,经过严肃清理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良性,昌黎产区的规范和重建也将是中国葡萄酒行业规范的一个起点,规范后的市场更利于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和国产葡萄酒品牌的认知。
昌黎如何重建?
重建前奏:整顿力度空前
2010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河北省昌黎县部分葡萄酒企业的造假售假行为,称昌黎县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采用化工原料勾兑生产葡萄酒,行径十分恶劣。
事件发生后,有着三聚氰胺事件惨痛教训的河北省政府行动迅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在24日零点前将涉嫌造假企业全部关停。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也于第一时间成立七个专案工作组,火速奔赴昌黎等地开展调查取证。
24日,国家质检总局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北昌黎,督导地方进行查处。要求严格依法查处葡萄酒造假违法行为,对造假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要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一律停止生产,责成立即召回问题产品,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要严肃处理。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也在24日发布通报,对不法企业造假售假葡萄酒的行径严厉谴责,要求昌黎县葡萄酒协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对昌黎县少数葡萄酒生产企业制假售假行为调查处理,并要求各地酒协以此事件为戒,立即开展当地酒类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检查工作,严防此类事件发生。
与此同时,秦皇岛市决定从2010年12月24日起至2011年1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干红葡萄酒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全市所有葡萄酒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进行彻查,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产品销售渠道,对涉嫌造假售假企业坚决关停,依法严肃处理,对管理不规范的企业采取停业整顿,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并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完善企业生产申报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对生产的干红葡萄酒实施审批检测。
昌黎县质监、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也分别抽调人手,进驻县内所有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办公,监督企业的整顿工作。据《酒世界》记者不完全统计:事发后的一个月内,昌黎有超过10人被刑拘,冻结资金近千万,在这次整顿中,昌黎县内几乎所有葡萄酒企业都接到停业整顿的通知,停止生产并终止一切销售活动。同时,对于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也被严肃处理。有知情者透露,昌黎县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已经被就地免职。
重建契机:假酒事件的积极意义
在监管部门进行严厉查处的同时,酒类市场对于标有“昌黎”字样的葡萄酒产品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封杀。据调查,北京、郑州、南京等全国多家超市已暂停销售昌黎产葡萄酒。即便是在未被下架的市场,假酒事件使得消费者对昌黎产地的品牌产生信任危机,销售量大幅下降,而当前正值葡萄酒的销售旺季。这对于昌黎正规葡萄酒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也有很多人从假酒事件中看到了积极意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觉得这次曝光是件好事,虽然昌黎葡萄酒名誉和企业利益暂时受到些打击,但可以借此好好整顿一下,不然昌黎葡萄酒的名声早晚都得毁了,更别提什么企业利益了。昌黎一家葡萄酒的生产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行业清理工作,两年前开始会更好,清理时间越早,对于正规的厂家越有好处。
实际上,此次央视曝光,对昌黎葡萄酒来说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不过也为昌黎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而相关部门表现出治理假酒的决心和行动,也将遏制昌黎葡萄酒走向畸形,加强行业规范,净化市场,从而促进昌黎葡萄酒行业有序发展。也有观点认为此次假酒事件的爆发,源于昌黎葡萄酒行业过度灌装和贴牌生产的行为。事实上,过度依赖代工模式潜藏着诸多危机。经历此次事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许该认真思考昌黎产区今后如何定位才能健康发展。
当然,假酒泛滥不是一天两天,制造假酒的企业不止存在于昌黎,在国内其他地区同样存在很多贴牌生产(进口葡萄酒)、国内灌装的现象,昌黎产区将是国内葡萄酒行业规范的一个起点,很可能会引发整个行业重新洗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表示,此次昌黎造假事件给快速发展中的国产葡萄酒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拉开规范国产葡萄酒的大幕,将有助于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建基础:昌黎依然是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在各种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下,昌黎葡萄酒成了过街老鼠,昌黎能否产好酒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昌黎这个多年建立起来的葡萄酒产区品牌形象瞬间毁损。
实际上,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纬度的昌黎产区是中国优秀的葡萄酒产区之一,素有“东方的波尔多”、“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无论是气候和土壤,都很适合种植酿造优质葡萄酒。并且,昌黎有着400年的葡萄酒种植史,出产了我国第一支干红葡萄酒,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
昌黎有数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还有近200位技术人员从事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葡萄酒酿造方面,昌黎有几十位国家级评酒委员、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华夏长城、茅台、朗格斯等一批知名葡萄酒酿造企业均在昌黎。所以,无论从过往历史、葡萄种植还是酿造等方面去评判,昌黎具有酿造出好酒的基础与条件,昌黎的干红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在国内均属一流。
几个造假的小酒厂、小作坊并不能代表整个昌黎红酒产业。不少网友呼吁,理性正视假酒事件,不能让几家不良厂商毁了中国葡萄酒多年基业。作为中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昌黎有酿造优质葡萄酒的资源,也存在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人才致力于酿造推广优质产品,创造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