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性,虽然目前两大产业分别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重点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13-02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和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十二五”时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的重要战略。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前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个重要问题,通过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市场主导战略、技术内生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等四大战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2 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托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其服务方式可大体分成两大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会计、法律、咨询、工程设计、广告中介等服务。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现代远程教育等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由此可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大而长远的经济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性,虽然目前两大产业分别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进展,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工业设计为代表的高端科技服务业异军突起,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各有其特点,对现代服务业有不同形式的需求,这就要求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模式,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适合于不同的服务业支持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在产业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融资、市场开拓等能力较弱,人才缺乏,需要外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融资、市场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
随着企业和产业的成长,进入产业发展期后,企业产品基本定型,市场认可度提高,同时企业已经有充足的现金供对外投资,此时企业对管理咨询、战略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迫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初创期,但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部分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发展期并向成熟期迈进,而像光伏产业由于基础较好已经进入成熟期或持续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模式虽然不同,但对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求应该是相同的。
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战略性眼光,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北京市土地资源稀缺、能源紧张、商务成本较高、知识密集度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较好,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符合北京市情、符合比较优势的选择,是恰当的产业定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1 转变目前的服务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总体趋势是以商业、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下降,从业人员减少;而以金融、教育文化、电信、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如纽约、东京等的服务业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北京作为首都,人多地少,且缺乏水、港口、能源等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而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是能耗低、占地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它的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讲,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选择。
3.2 现代服务业将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处于现代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有利于吸引外国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增加,引致先进技术流入,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提高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传统制造业研发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搭建研发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包装策划等技术服务型市场主体,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3 有助于增强对全国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研发产业、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本身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又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这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充分发挥了首都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了首都国家知识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源泉的地位;而且通过创新成果的辐射和扩散,对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带动。如:在研发服务业领域,国内许多外埠企业纷纷把企业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以充分利用北京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87家大型外埠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北京研发服务业创新成果在带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显现。
4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建议
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实现了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处在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着力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现代服务业事实上已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我们必须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因此,北京市要着力发展以下领域的现代服务业:
(1)培育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加强网络融合技术攻关,围绕生活服务领域,构建一批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开展应用聚合开放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推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消费服务业;继续支持发展软件服务业;加强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集成研究,促进物联网、智慧架构、云计算、网络身份认证等技术研发、应用模式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新兴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改造提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升系统研发、金融支付、信用保障、物流仓储、现代运营管理及人才培训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的技术服务水平;扩大电子商务模式应用覆盖领域,支持电子商务云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社区电子商务示范及发展,培育网络支付、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推进现代物流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转制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业,发展软件、生物医药等研发服务外包服务业,推动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研发服务资源;做优做强工业设计服务业,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实施设计提升产业工程,打造“红星奖”国际设计奖项品牌;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培育检验检测新兴业态,发展科技咨询业,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中国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4)培育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运营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创新商业模式,集中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联盟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京建设一批高端示范项目,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终化发展。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技术辐射源,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节能环保的金融创新支持。
参考文献
[1] 潘海览.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方光罗.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3] 冯峰,高娟,詹正茂.国际现代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与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10).
[4] 陈雪.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界.2009(7).
[5] 蔡四青.国外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
[6]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2005(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13-02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和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十二五”时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的重要战略。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前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个重要问题,通过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市场主导战略、技术内生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等四大战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2 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托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其服务方式可大体分成两大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会计、法律、咨询、工程设计、广告中介等服务。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现代远程教育等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由此可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大而长远的经济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性,虽然目前两大产业分别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进展,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工业设计为代表的高端科技服务业异军突起,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各有其特点,对现代服务业有不同形式的需求,这就要求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模式,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适合于不同的服务业支持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在产业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融资、市场开拓等能力较弱,人才缺乏,需要外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融资、市场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
随着企业和产业的成长,进入产业发展期后,企业产品基本定型,市场认可度提高,同时企业已经有充足的现金供对外投资,此时企业对管理咨询、战略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迫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初创期,但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部分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发展期并向成熟期迈进,而像光伏产业由于基础较好已经进入成熟期或持续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模式虽然不同,但对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求应该是相同的。
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战略性眼光,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北京市土地资源稀缺、能源紧张、商务成本较高、知识密集度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较好,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符合北京市情、符合比较优势的选择,是恰当的产业定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1 转变目前的服务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总体趋势是以商业、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下降,从业人员减少;而以金融、教育文化、电信、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如纽约、东京等的服务业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北京作为首都,人多地少,且缺乏水、港口、能源等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而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是能耗低、占地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它的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讲,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选择。
3.2 现代服务业将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处于现代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有利于吸引外国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增加,引致先进技术流入,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提高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传统制造业研发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搭建研发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包装策划等技术服务型市场主体,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3 有助于增强对全国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研发产业、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本身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又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这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充分发挥了首都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了首都国家知识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源泉的地位;而且通过创新成果的辐射和扩散,对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带动。如:在研发服务业领域,国内许多外埠企业纷纷把企业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以充分利用北京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87家大型外埠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北京研发服务业创新成果在带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显现。
4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建议
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实现了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处在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着力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现代服务业事实上已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我们必须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因此,北京市要着力发展以下领域的现代服务业:
(1)培育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加强网络融合技术攻关,围绕生活服务领域,构建一批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开展应用聚合开放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推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消费服务业;继续支持发展软件服务业;加强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集成研究,促进物联网、智慧架构、云计算、网络身份认证等技术研发、应用模式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新兴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改造提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升系统研发、金融支付、信用保障、物流仓储、现代运营管理及人才培训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的技术服务水平;扩大电子商务模式应用覆盖领域,支持电子商务云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社区电子商务示范及发展,培育网络支付、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推进现代物流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转制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业,发展软件、生物医药等研发服务外包服务业,推动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研发服务资源;做优做强工业设计服务业,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实施设计提升产业工程,打造“红星奖”国际设计奖项品牌;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培育检验检测新兴业态,发展科技咨询业,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中国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4)培育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运营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创新商业模式,集中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联盟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京建设一批高端示范项目,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终化发展。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技术辐射源,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节能环保的金融创新支持。
参考文献
[1] 潘海览.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方光罗.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3] 冯峰,高娟,詹正茂.国际现代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与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10).
[4] 陈雪.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界.2009(7).
[5] 蔡四青.国外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
[6]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