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nam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食品酶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食品酶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177-01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酶、掌握酶和利用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有关酶的应用、研究和创新开发打下基础[1]。因此,食品酶学在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切实加强和深化食品酶学教学改革,对促进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在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
  
  1 合理选用教材,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1.1 合理选用教材
  随着生物技术和食品技术的发展,食品酶学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近年来全国食品酶学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有:王璋主编的《食品酶学》;彭志英主编的《食品酶学导论》;郑宝东主编的《食品酶学》;何国庆、丁立孝主编的《食品酶学》;刘欣主编的《食品酶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向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和丰富的食品酶学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教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过本学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本学院新近制定的教学大纲,我们选用了刘欣主编的《食品酶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编排简明,重点突出;(2)内容上广度与深度有机统一;(3)实例和图表丰富,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食品酶学机理;(4)教材脉络清晰,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3]。
  1.2 整合与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食品酶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绪论;二是食品级酶(糖酶、蛋白酶、酯酶、溶菌酶和氧化还原酶)酶学性质、催化机理、活性测定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三是酶工程概论(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固定化以及酶分子的化学修饰);四是酶在食品分析、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其中重点是模块二和模块三。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模块二重点讲授酶的催化机理和活性测定,模块三重点讲授酶的生产和分离纯化。其余内容可作为专题讨论,供学生自学。
  1.3 整合与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食品酶学实验的综合性,且切实有效的考察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可以把酶的发酵生产、活性测定、分离纯化、特性研究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统一成综合实验—— 红曲菌蛋白酶的生产、特性研究及其在水溶性大豆蛋白生产中的应用,本实验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固体发酵法生产红曲菌蛋白酶的方法,熟悉红曲菌蛋白酶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掌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曲菌蛋白酶的原理,了解红曲菌蛋白酶的基本酶学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2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1 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置问题法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如讲述多酚氧化酶时,可采用该教学方式,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去皮切片苹果易褐变这个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褐变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意见,讲述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机制;(3)根据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机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因素;(4)教师再次总结学生的讨论意见,讲述多酚氧化酶酶活的调控措施及其酶活的测定方法。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食品酶学教学只注重板书和PPT的条理性,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无目的,失去了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食品酶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食品酶学教学质量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酶作用机理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听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所以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采用图片结合动画从分子水平展现酶催化的动态过程,使得学生一目了然;其次,提供一些有关酶催化机理的参考书籍和文章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提交读书报告,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吸取知识,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最后,认真批改读书报告,并及时对不同酶(不同糖酶和蛋白酶)的催化机理归纳总结,形成图表,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3 增加课题专题讨论
  讨论法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食品酶学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酶催化的机理、酶活测定以及酶的分离纯化原理和方法,而具体酶在食品中的应用则给学生安排相关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将每五位同学分为一组,并给每位同学指定一个讨论题目,五个题目分别为糖酶、蛋白酶、酯酶、溶菌酶以及氧化还原酶在食品中的应用;(2)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做成PPT后在课下展开小组内部讨论,首先每位同学给小组其他成员制作的PPT提三个问题,然后每位学生依据讨论意见修改自己的PPT并推选组代表,最后每位同学将修改后的PPT和本小组其他成员对自己PPT所提的意见发到教师邮箱中;(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组代表讲PPT,随后教师随机选择一位小组内成员和一位小组外成员提问,教师在组代表回答问题后做简明扼要的总结。通过这种专题讨论形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和阅读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演讲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及了解,通过锻炼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3 健全考核方式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考核方式也要不断完善。(1)理论成绩评定。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由名词解释(20%)、填空题(20%)、判断题(15%)、简答题(25%)、论述题(20%)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课堂提问占10%,平时作业占10%,专题讨论占20%。(2)实践成绩评定。实验准备占15%,学习态度占15%,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40%。
  
  4 结语
  改革后的食品酶学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有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浓的兴趣。通过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酶、掌握酶和利用酶,而且還熟悉了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洪累,詹萍.食品酶学课程的课题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5):62~63.
  [2] 阚娟.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1):59~61.
  [3] 刘欣.食品酶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7.
其他文献
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了降解丙烯菊酯的混合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微生物发挥最优降解力的温度是35℃,pH为7.0,培养时间为72h.丙烯菊酯降解速度和混合培养微生物生长速度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