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于分享式学习的小学寄宿制学生“学历单”设计应用研究》课题的主研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我决定在二年级进行相关的课例研究。
一、孩子的学习的起点。
(一)孩子的问题意识。
根据《倍的认识》你想知道哪些?
提出1个问题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8.52%:倍是什么?
提出2个问题有2人,占全班人数的7.41%:倍是什么?有什么用?
提出3个问题的有2人,占全班人数的7.41%:倍是什么?怎么来?有什么用?
另有3人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不一致:怎么算?怎么读?怎么写?
共有12人提出问题,占全班人数的44.44%,就问题意识来说,两个班的孩子基本一致,都有一部分孩子已经具有问题意识,大部分孩子还不善于结合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大问题”。
(二)自我研究表现。
1. 对几个几的理解。
在课前练习中,有6個孩子(占全班人数的22.22%)不能根据要求圈了图形后准确表达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其中,有两个孩子完全不能理解,其余4个孩子则是缺乏思考。
2.对倍的初步理解。
有6人能根据要求正确画图并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10人能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却不能准确找到倍数;有3人不能准确画图但能结合几个几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8人既不能根据要求画出图形,也无法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对倍的理解。
17人对能根据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8人不能,有2人没有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更不能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后反思。
1.“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强化、再强化。
本节课教师利用摆一摆揭示新课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不同的摆法,发现可以用摆2根一堆的方法可以更快看出第二行小棒有6根,根据学生的回答落实了以第一行的小棒根数作为1份数。这时,让孩子自己说说根据谁的根数来摆,特别落实摆了3个同样多,也就是摆了3份,在教师总结后,请学生连贯起来说一说:以第一行的2根小棒作1份数,第二行摆出3个这样的1份数,也就是3个2,加深对1份数和几份数的理解。这里,需要教师将这句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突出以…作1份数,…摆出()个这样的1份数。
有了这一次摆小棒语音表达的基础,第二次摆小棒,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这时候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之间试着说一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1份数和几份数。
在练习中继续强化1份数。16里面有()个4,16是4的()倍。这句话中,谁是1份数,谁是几份数,并把1份数圈出来,一句简单的语音,1个简单的动作,有效促进孩子们对“倍”概念的理解。
2.加强对比,加深理解。
当学生总结出“倍”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回头看,6是2的3倍,这里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到这两个数;继续找到6是3的2倍,这里的2倍表示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2的3倍,6是3的2倍,这样的设计本身就很有研究性,可以加强讨论,在孩子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倍”的理解。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话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落实最根本的地方是“1份数(单位‘1’)”不同;二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这样的数。
3.抓住课堂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群爱动脑的孩子,总是发现很多秘密,就像孩子从图上看出了乘法算式。由于备课中觉得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发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把倍数关系与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联系起来,课堂上没有很好抓住这一课堂生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详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不说,我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哎!
“我想到了除法算式。”多么聪明的孩子。一开始,我依然没有理会,突然想到了下一课时就需要孩子用除法求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根据孩子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除法算式。如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之间的关系,或者由于时间限制,不在本节课解决,这样引导:孩子们,是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大家课后可以进行思考、交流。让孩子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这时一个多么好的激发孩子思考的机会,可惜啦!下节课就从这里开始吧!
学历单的运用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尝试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有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回避,回避错误,就是掩盖错误,错误就得不得改正,就会不断蔓延,最后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失败境地。
一、孩子的学习的起点。
(一)孩子的问题意识。
根据《倍的认识》你想知道哪些?
提出1个问题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8.52%:倍是什么?
提出2个问题有2人,占全班人数的7.41%:倍是什么?有什么用?
提出3个问题的有2人,占全班人数的7.41%:倍是什么?怎么来?有什么用?
另有3人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不一致:怎么算?怎么读?怎么写?
共有12人提出问题,占全班人数的44.44%,就问题意识来说,两个班的孩子基本一致,都有一部分孩子已经具有问题意识,大部分孩子还不善于结合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大问题”。
(二)自我研究表现。
1. 对几个几的理解。
在课前练习中,有6個孩子(占全班人数的22.22%)不能根据要求圈了图形后准确表达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其中,有两个孩子完全不能理解,其余4个孩子则是缺乏思考。
2.对倍的初步理解。
有6人能根据要求正确画图并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10人能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却不能准确找到倍数;有3人不能准确画图但能结合几个几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8人既不能根据要求画出图形,也无法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对倍的理解。
17人对能根据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8人不能,有2人没有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更不能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后反思。
1.“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强化、再强化。
本节课教师利用摆一摆揭示新课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不同的摆法,发现可以用摆2根一堆的方法可以更快看出第二行小棒有6根,根据学生的回答落实了以第一行的小棒根数作为1份数。这时,让孩子自己说说根据谁的根数来摆,特别落实摆了3个同样多,也就是摆了3份,在教师总结后,请学生连贯起来说一说:以第一行的2根小棒作1份数,第二行摆出3个这样的1份数,也就是3个2,加深对1份数和几份数的理解。这里,需要教师将这句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突出以…作1份数,…摆出()个这样的1份数。
有了这一次摆小棒语音表达的基础,第二次摆小棒,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这时候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之间试着说一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1份数和几份数。
在练习中继续强化1份数。16里面有()个4,16是4的()倍。这句话中,谁是1份数,谁是几份数,并把1份数圈出来,一句简单的语音,1个简单的动作,有效促进孩子们对“倍”概念的理解。
2.加强对比,加深理解。
当学生总结出“倍”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回头看,6是2的3倍,这里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到这两个数;继续找到6是3的2倍,这里的2倍表示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2的3倍,6是3的2倍,这样的设计本身就很有研究性,可以加强讨论,在孩子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倍”的理解。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话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落实最根本的地方是“1份数(单位‘1’)”不同;二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这样的数。
3.抓住课堂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群爱动脑的孩子,总是发现很多秘密,就像孩子从图上看出了乘法算式。由于备课中觉得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发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把倍数关系与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联系起来,课堂上没有很好抓住这一课堂生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详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不说,我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哎!
“我想到了除法算式。”多么聪明的孩子。一开始,我依然没有理会,突然想到了下一课时就需要孩子用除法求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根据孩子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除法算式。如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之间的关系,或者由于时间限制,不在本节课解决,这样引导:孩子们,是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大家课后可以进行思考、交流。让孩子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这时一个多么好的激发孩子思考的机会,可惜啦!下节课就从这里开始吧!
学历单的运用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尝试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有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回避,回避错误,就是掩盖错误,错误就得不得改正,就会不断蔓延,最后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失败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