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文明建设是我国党中央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提升乡村群众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格,为此乡村文明建设要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本文论述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提出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乡村文化不断兴盛和繁荣,展示乡村文化的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十九大会议以来,在党中央领导的支持下,乡村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并取得一点的发展和建设成果。但回顾乡村文化建设的历程,还存在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乡村民众还存有封建和落后的理念,村民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并未得到系统性的改观。因此,对乡村振兴文化力量和乡村文化建设展开细致化的探究,积极探索改善乡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具有重要价值,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的精神价值
乡村文化包含质朴、自然、纯真的文化品质,具有和谐、美好、共存的价值,是乡村民众的精神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乡村文化中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传统乡村教育实现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机结合,民俗传承和其他文化渗透的结合,为我国更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建设提供智慧。而乡村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信仰崇拜,明确乡村民众对精神和灵魂家园的无限追求。在乡村社会关系中,他们将庙宇界定为社会的主体,并在特定节日中对先祖尽心缅怀,这种文化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力量,并逐渐成为乡村民众精神和情感的归宿。尽管乡村文化伴随社会发展发生巨大转变,但民俗和信仰崇拜仍对乡村民众的行动具有解释意义。
乡村文化是凝聚乡村群体的重要力量
乡村文化在传统、习俗等形式约束下发展,与城市社会价值标准具有差异性,乡村文化更加强调长幼尊卑和亲疏有别,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束在家庭环境内。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乡村民众生活的共同体,在共同生活和共同抵御外部侵害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道德品格、民俗文化、价值观念等,而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形成互帮互助的乡村作风。乡村社会中存在的集市、祠堂等文化空间,为乡村群体紧密性聚集提供文化支撑。
鄉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要素
乡村文化价值观是由个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等内容组成,更加重视秩序的遵守,反对扰乱乡村秩序的一切不安定因素。在乡村家庭生活之中,长幼尊卑的文化理念造就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所以乡村文化秩序强调服从理念,家庭组织的出现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安排,这种文化思想造就乡村社会秩序的安定。由此可见,乡村家庭文化通过社会角色规定成员的行为,家风在就成员的个人价值取向和气质,更好的规范乡村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乡村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
乡村干部是乡村民众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乡村干部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文化,为乡村民众 树立榜样和示范,做好乡村文明建设的领头人。乡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要善于向农民介绍和宣传先进文化,帮助乡村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改善乡村民众封建落后的思想问题。乡村干部可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比、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加强对乡村民众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教育,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更具科学化的实践指导为乡村作风建设打下基础。同时,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职能,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实施乡村卫生保护工程,集中规范乡村民众乱丢乱放的行为,让乡村民众在更加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乡村干部可建立环卫保洁团队,确保乡村环境管理和相关设施维修工作的落实,还要发动全体村民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和环境管理的热潮。乡村干部要利用自身带头作用鼓励民众自我管理,提升民众综合素质和日常管理意识,采取义工自愿参与的形式,建立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
开展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行村民的价值引导
乡村领导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乡村民众进行价值引导,弘扬乡村文化和传统美德。首先要积极穿心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利用节日、农闲时间在乡村文化场所开展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节、艺术晚会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其次乡村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联合社会资源和组织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艺团体等开展送戏、送剧、送书、送技术到乡村的活动,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最后乡村可组织文化竞赛,激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动力和欲望,比如知识竞答比赛、最美农民评选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各种文艺团队到乡村进行艺术竞赛,在乡村间形成正能量的风气,对乡村民众进行文化熏陶,提升村民的文化意识和能力。还可组织村民到相近高校或企业进行参观和访问,让村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使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内化于村民,外显于村民的行为之中,为乡村作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乡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以乡村图书馆为例,大部分乡村图书馆书籍数量较少,图书更新速度较慢,部分乡村甚至不存在图书馆。乡村文化建设要与城市建设一样,能够展示和分享更多文化成果,改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首先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建立乡村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专款,通过专项资金的发放完善乡村基础设计建设。其次,要鼓励社会先进企业和主义以承包和投资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之中,引导社会资本和资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最后,发挥乡村民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村民进行捐助和贡献,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明建设贡献自主力量。
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乡村民众要认识到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认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完善方式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乡村民众要不断挖掘乡村文化的优秀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精神力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发展。
(工作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乡村文化不断兴盛和繁荣,展示乡村文化的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十九大会议以来,在党中央领导的支持下,乡村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并取得一点的发展和建设成果。但回顾乡村文化建设的历程,还存在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乡村民众还存有封建和落后的理念,村民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并未得到系统性的改观。因此,对乡村振兴文化力量和乡村文化建设展开细致化的探究,积极探索改善乡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具有重要价值,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的精神价值
乡村文化包含质朴、自然、纯真的文化品质,具有和谐、美好、共存的价值,是乡村民众的精神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乡村文化中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传统乡村教育实现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机结合,民俗传承和其他文化渗透的结合,为我国更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建设提供智慧。而乡村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信仰崇拜,明确乡村民众对精神和灵魂家园的无限追求。在乡村社会关系中,他们将庙宇界定为社会的主体,并在特定节日中对先祖尽心缅怀,这种文化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力量,并逐渐成为乡村民众精神和情感的归宿。尽管乡村文化伴随社会发展发生巨大转变,但民俗和信仰崇拜仍对乡村民众的行动具有解释意义。
乡村文化是凝聚乡村群体的重要力量
乡村文化在传统、习俗等形式约束下发展,与城市社会价值标准具有差异性,乡村文化更加强调长幼尊卑和亲疏有别,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束在家庭环境内。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乡村民众生活的共同体,在共同生活和共同抵御外部侵害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道德品格、民俗文化、价值观念等,而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形成互帮互助的乡村作风。乡村社会中存在的集市、祠堂等文化空间,为乡村群体紧密性聚集提供文化支撑。
鄉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要素
乡村文化价值观是由个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等内容组成,更加重视秩序的遵守,反对扰乱乡村秩序的一切不安定因素。在乡村家庭生活之中,长幼尊卑的文化理念造就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所以乡村文化秩序强调服从理念,家庭组织的出现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安排,这种文化思想造就乡村社会秩序的安定。由此可见,乡村家庭文化通过社会角色规定成员的行为,家风在就成员的个人价值取向和气质,更好的规范乡村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乡村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
乡村干部是乡村民众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乡村干部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文化,为乡村民众 树立榜样和示范,做好乡村文明建设的领头人。乡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要善于向农民介绍和宣传先进文化,帮助乡村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改善乡村民众封建落后的思想问题。乡村干部可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比、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加强对乡村民众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教育,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更具科学化的实践指导为乡村作风建设打下基础。同时,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职能,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实施乡村卫生保护工程,集中规范乡村民众乱丢乱放的行为,让乡村民众在更加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乡村干部可建立环卫保洁团队,确保乡村环境管理和相关设施维修工作的落实,还要发动全体村民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和环境管理的热潮。乡村干部要利用自身带头作用鼓励民众自我管理,提升民众综合素质和日常管理意识,采取义工自愿参与的形式,建立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
开展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行村民的价值引导
乡村领导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乡村民众进行价值引导,弘扬乡村文化和传统美德。首先要积极穿心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利用节日、农闲时间在乡村文化场所开展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节、艺术晚会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其次乡村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联合社会资源和组织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艺团体等开展送戏、送剧、送书、送技术到乡村的活动,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最后乡村可组织文化竞赛,激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动力和欲望,比如知识竞答比赛、最美农民评选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各种文艺团队到乡村进行艺术竞赛,在乡村间形成正能量的风气,对乡村民众进行文化熏陶,提升村民的文化意识和能力。还可组织村民到相近高校或企业进行参观和访问,让村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使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内化于村民,外显于村民的行为之中,为乡村作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乡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以乡村图书馆为例,大部分乡村图书馆书籍数量较少,图书更新速度较慢,部分乡村甚至不存在图书馆。乡村文化建设要与城市建设一样,能够展示和分享更多文化成果,改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首先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建立乡村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专款,通过专项资金的发放完善乡村基础设计建设。其次,要鼓励社会先进企业和主义以承包和投资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之中,引导社会资本和资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最后,发挥乡村民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村民进行捐助和贡献,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明建设贡献自主力量。
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乡村民众要认识到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认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完善方式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乡村民众要不断挖掘乡村文化的优秀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精神力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发展。
(工作单位: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