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能力要求更高,因为它包含有倾听、表达和应付能力。它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和听说能力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但是,从常态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教学,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课堂操作层面,都存在许多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学生口語交际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口语交际;听说能力;语言习惯
一、口语交际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程标准指明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⑤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进行。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学习规范语言的教学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口语交际的难点
学生方面:①因为学生表现欲望强,受一些家庭因素,学生比较内向,但又总是想展现自己,以他自己为中心,在别人说的时候想插嘴就插嘴。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说话抓不住重点,离题万里,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连贯性差,缺乏条理性。②条件差,记忆力短暂。俗话说:“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就说明了这一点。③学生胆怯,不敢交际。有些学生胆小,叫他到讲台前来说,便扭扭捏捏,脸涨得通红,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学生之所以怕交流,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挨老师批评。有些学生口语功底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难以启齿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缺乏勇气,担心得过多,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交际。这是由于学生缺少当众说话的锻炼机会,造成交际时心理紧张。④另外在课上坐姿端正,眼盯着老师,看似听得很认真,实际上心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就是我们常说的课上“开小差”。⑤受农村方言及家庭日常生活用语影响,孩子谈出来的大多是“大白话”,常常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学生不会交际。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它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①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转移,且在课堂上“问题”少,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②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日常的交谈中很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
教师方面:①一些教师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毫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使课堂出现散而乱的现象,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②教师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毕竟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我们应为他们创造那种善于交际的氛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③教师应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交际活动参与面较窄。主要表现:口语交际课上只有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衬,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④缺乏口语交际情境,训练与生活脱节。主要表现:许多教师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偏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交际内容不熟悉,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语言显得空洞虚假,缺乏真诚,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⑤交际活动形式单一。主要表现: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单纯的说话训练课,教学过程中常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缺少互动与合作。
三、解决口语交际问题的对策
1.注重学生交际习惯的养成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学习口语交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特别在农村低年级口语教学中,语言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①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学生普通话发音是否正确,词语是否符合普通话要求,都是在一瞬间闪过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坚实的普通话知识,能说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具有敏锐的思维,能迅速扑捉学生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分析,并加以指导。②学会倾听,逐步养成尊重别人和礼貌待人的习惯。只有专注而耐心的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你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应答。
2.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利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当小记者、演小品、演讲、评价、拒绝、求助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体验,使“口语交际”课具体、丰满,极具游戏性,使兴趣走入课堂。这些都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之,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以言语为媒介的互动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在选定了具有交互性的话题后,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掌握口语交际训练的各年段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三大能力去组织教学,使得口语交际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职业学校)
关键词:口语交际;听说能力;语言习惯
一、口语交际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程标准指明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⑤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进行。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学习规范语言的教学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口语交际的难点
学生方面:①因为学生表现欲望强,受一些家庭因素,学生比较内向,但又总是想展现自己,以他自己为中心,在别人说的时候想插嘴就插嘴。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说话抓不住重点,离题万里,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连贯性差,缺乏条理性。②条件差,记忆力短暂。俗话说:“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就说明了这一点。③学生胆怯,不敢交际。有些学生胆小,叫他到讲台前来说,便扭扭捏捏,脸涨得通红,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学生之所以怕交流,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挨老师批评。有些学生口语功底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难以启齿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缺乏勇气,担心得过多,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交际。这是由于学生缺少当众说话的锻炼机会,造成交际时心理紧张。④另外在课上坐姿端正,眼盯着老师,看似听得很认真,实际上心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就是我们常说的课上“开小差”。⑤受农村方言及家庭日常生活用语影响,孩子谈出来的大多是“大白话”,常常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学生不会交际。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它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①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转移,且在课堂上“问题”少,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②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日常的交谈中很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
教师方面:①一些教师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毫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使课堂出现散而乱的现象,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②教师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毕竟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我们应为他们创造那种善于交际的氛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③教师应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交际活动参与面较窄。主要表现:口语交际课上只有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衬,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④缺乏口语交际情境,训练与生活脱节。主要表现:许多教师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偏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交际内容不熟悉,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语言显得空洞虚假,缺乏真诚,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⑤交际活动形式单一。主要表现: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单纯的说话训练课,教学过程中常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缺少互动与合作。
三、解决口语交际问题的对策
1.注重学生交际习惯的养成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学习口语交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特别在农村低年级口语教学中,语言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①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学生普通话发音是否正确,词语是否符合普通话要求,都是在一瞬间闪过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坚实的普通话知识,能说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具有敏锐的思维,能迅速扑捉学生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分析,并加以指导。②学会倾听,逐步养成尊重别人和礼貌待人的习惯。只有专注而耐心的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你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应答。
2.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利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当小记者、演小品、演讲、评价、拒绝、求助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体验,使“口语交际”课具体、丰满,极具游戏性,使兴趣走入课堂。这些都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之,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以言语为媒介的互动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在选定了具有交互性的话题后,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掌握口语交际训练的各年段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三大能力去组织教学,使得口语交际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