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探讨了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工程裂缝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多因素,统称为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问题。对于变形作用引起混凝土裂缝研究还很不成熟,国家缺乏相关规范及规程,它涉及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特别是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展,使得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荷载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开裂,此裂缝沿主拉应力方向开展,走向与主拉应力方向垂直。常见的荷载裂缝有:偏心受力、受弯构件因受拉筋截面太小或设计无抗裂要求而产生的垂直于受拉主筋的弯曲裂缝;受剪构件因混凝土強度小,抗剪钢筋少引起的剪切裂缝;偏心受力、受弯构件因混凝土截面小或受拉筋配的多引起的受压混凝土裂缝;受扭构件抗扭能力不足引起的斜裂缝;无梁楼盖、排架柱、牛腿等因构件抗冲切能力不足引起的斜裂缝。
2、 变形裂缝
构件因温、湿度及沉降差等造成的变形受到约束得不到满足时引起应力(这种应力与结构刚度大小有关),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产生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同时刚度下降,应力发生松弛。常见的这类裂缝有: 因材料缘故产生的裂缝。如混凝土的收缩、沉缩等引起的裂缝;由使用及环境条件引起的裂缝。如环境温、湿度变化,构件两面的温、湿度之差,火灾、碳化及浸入氯化物使内部钢筋生锈等使结构产生的裂缝;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或违章作业造成的裂缝。如搅拌混凝土时不按配合比计量或搅拌时间过长、振捣不充分、混凝土养护条件差,过早拆模、混凝土未硬化就振动及施工缝处理不当等引起的裂缝;地基变形、结构物的差异沉降或地面受荷大等产生的裂缝。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
1、设计方面
最好选择强度在C 20 ~ C35 之间的混凝土。建筑物的不断增高使得混凝土的体积和强度等级日益增大。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30℃ , 导致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产生裂缝。对于竖向受力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宜选用用高强混凝土来减小截面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要避免“强度越高越好”的误区。对于大块式基础或其他筏式、箱式基础可选用“后浇缝”和“跳仓打”来减小施工期间较大的温差和收缩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之前要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力进行严格的计算, 确保温差最大不超过25℃ 。另外, 在结构的转角和孔洞处增加构造加强筋, 避免结构突变产生的应力集中。
2、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首先,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骨料粒径较大、级配良好时,由于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用量,所以混凝土干缩率较小。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可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其次,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最后,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3、施工方法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时内部应适当预留一些孔道,在内部通循环冷水或冷气冷却,降温速度不应超过0.5℃~1.0℃/h。对大型设备基础可采用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于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当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时,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滑隔离层(浇二度沥青胶、撒铺5mm 厚砂子或铺二毡三油),将底板高低起伏和截面突变处做成渐变化形式,以消除或减少约束作用。此外,还应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尽量采用两次振捣技术,以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还可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 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4、温度控制措施
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裂缝是极其敏感的。因此,应通过降低混凝土内水化热温度和混凝土初始温度, 减少和避免裂缝风险。
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对早期因热原因引起的裂缝作用不明显。比如表面保温材料保护可以减少内外温差,但不可避免地招致混凝土体内温度很高,从受约束而导致贯穿裂缝的角度看,是一个潜在恶化裂缝的条件,因为体内热量迟早是要散发掉的。
另外,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还需注意防止过速冷却和超冷,过速冷却不仅会使混凝土温度梯度过大,而且早期的过速超冷会影响水泥-胶体体系的水化程度和早期强度,更易产生早期热裂缝。超冷会使混凝土温差过大,引起温差裂缝。因此,浇筑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夜间,以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可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
5、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首先,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其次,适当提高养护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内外温差、缓解降温速度,从而减小温度应力,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发挥作用,可以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塑性收缩。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之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如遇风雨天气,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同时周边做好明沟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进基坑内,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最后,加强现浇板浇捣的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因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总之,在具体施工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刘刚, 汪志超. 论砖墙裂缝预防处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7)
[2] 李先武. 浅议水工混凝土施工中外加剂的使用[J]. 山西建筑, 2008,(14) .
[3] 黄旭,安金山.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处理[J]. 民营科技, 2009,(05) .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工程裂缝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多因素,统称为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问题。对于变形作用引起混凝土裂缝研究还很不成熟,国家缺乏相关规范及规程,它涉及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特别是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展,使得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荷载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开裂,此裂缝沿主拉应力方向开展,走向与主拉应力方向垂直。常见的荷载裂缝有:偏心受力、受弯构件因受拉筋截面太小或设计无抗裂要求而产生的垂直于受拉主筋的弯曲裂缝;受剪构件因混凝土強度小,抗剪钢筋少引起的剪切裂缝;偏心受力、受弯构件因混凝土截面小或受拉筋配的多引起的受压混凝土裂缝;受扭构件抗扭能力不足引起的斜裂缝;无梁楼盖、排架柱、牛腿等因构件抗冲切能力不足引起的斜裂缝。
2、 变形裂缝
构件因温、湿度及沉降差等造成的变形受到约束得不到满足时引起应力(这种应力与结构刚度大小有关),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产生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同时刚度下降,应力发生松弛。常见的这类裂缝有: 因材料缘故产生的裂缝。如混凝土的收缩、沉缩等引起的裂缝;由使用及环境条件引起的裂缝。如环境温、湿度变化,构件两面的温、湿度之差,火灾、碳化及浸入氯化物使内部钢筋生锈等使结构产生的裂缝;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或违章作业造成的裂缝。如搅拌混凝土时不按配合比计量或搅拌时间过长、振捣不充分、混凝土养护条件差,过早拆模、混凝土未硬化就振动及施工缝处理不当等引起的裂缝;地基变形、结构物的差异沉降或地面受荷大等产生的裂缝。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
1、设计方面
最好选择强度在C 20 ~ C35 之间的混凝土。建筑物的不断增高使得混凝土的体积和强度等级日益增大。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30℃ , 导致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产生裂缝。对于竖向受力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宜选用用高强混凝土来减小截面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要避免“强度越高越好”的误区。对于大块式基础或其他筏式、箱式基础可选用“后浇缝”和“跳仓打”来减小施工期间较大的温差和收缩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之前要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力进行严格的计算, 确保温差最大不超过25℃ 。另外, 在结构的转角和孔洞处增加构造加强筋, 避免结构突变产生的应力集中。
2、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首先,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骨料粒径较大、级配良好时,由于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用量,所以混凝土干缩率较小。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可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其次,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最后,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3、施工方法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时内部应适当预留一些孔道,在内部通循环冷水或冷气冷却,降温速度不应超过0.5℃~1.0℃/h。对大型设备基础可采用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于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当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时,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滑隔离层(浇二度沥青胶、撒铺5mm 厚砂子或铺二毡三油),将底板高低起伏和截面突变处做成渐变化形式,以消除或减少约束作用。此外,还应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尽量采用两次振捣技术,以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还可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 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4、温度控制措施
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裂缝是极其敏感的。因此,应通过降低混凝土内水化热温度和混凝土初始温度, 减少和避免裂缝风险。
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对早期因热原因引起的裂缝作用不明显。比如表面保温材料保护可以减少内外温差,但不可避免地招致混凝土体内温度很高,从受约束而导致贯穿裂缝的角度看,是一个潜在恶化裂缝的条件,因为体内热量迟早是要散发掉的。
另外,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还需注意防止过速冷却和超冷,过速冷却不仅会使混凝土温度梯度过大,而且早期的过速超冷会影响水泥-胶体体系的水化程度和早期强度,更易产生早期热裂缝。超冷会使混凝土温差过大,引起温差裂缝。因此,浇筑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夜间,以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可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
5、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首先,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其次,适当提高养护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内外温差、缓解降温速度,从而减小温度应力,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发挥作用,可以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塑性收缩。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之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如遇风雨天气,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同时周边做好明沟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进基坑内,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最后,加强现浇板浇捣的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因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总之,在具体施工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刘刚, 汪志超. 论砖墙裂缝预防处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7)
[2] 李先武. 浅议水工混凝土施工中外加剂的使用[J]. 山西建筑, 2008,(14) .
[3] 黄旭,安金山.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处理[J]. 民营科技, 2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