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后锻炼,首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运动技术并不难,而且其中有很多乐趣。层次分类理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很好地解决了许多对体育有困惑感的学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学到了自己想要学的东西,树立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层次分类理论 课堂效率 信心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等教育在其各个领域中得以迅猛发展,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求各自领域中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诸如课程的设置、课堂本位主客关系以及学习方法分类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效率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对各项教学改革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意志品质及道德品行、进行智力开发等教育任务。如何完成好这一任务,不少专家做了很多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建议,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检验。但仔细研究这些系统理论,发现其重点多放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而对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较少。我们所有的改革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在所有的改革中获得益处,因此,我们必须去分析学生的各种特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积累、身体锻炼和思想意志训练。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个选项班级或俱乐部里,学生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个体差异特别大。教师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时感到非常棘手,无法制定与群体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因此,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所应有的教育意义。根据这一普遍现象,本文运用层次分类原理谈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思想。
二、体育课程教学层次分类的含义
层次分类亦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智力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范围的群体。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不同层次范围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期望都有不同的取向,如果用硬性的某一标准评价和衡量所有学生学习结果,会出现极度偏差,这将导致优生骄傲自满,而差生意志消沉,有悖于体育教学的宗旨。如果对学生进行层次分类,那么,教师可以更好地、有计划地实施组织教学,使学生得到正确定位,在相适应的层次中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技术、技能,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对生活、学习和今后工作的信心。
三、层次分类的方法
现行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授课形式以俱乐部和选项课为主流。选择相同俱乐部和选项课的学生,他们的运动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有高水平的,也有相当部分是初学者,但他们都对自己的选项很热爱。如果水平不一样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级里,会给教师统一授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很难上好课,学生也很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运用层次理论将同一俱乐部或选项课分成: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制定出各种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考核内容、评分细则等,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班级。从意义学习的观点看,学习者具有与分类层次相适应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就会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新技术与自身的旧知识、旧技术加以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和旧技术得到改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也就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相反,如果层次过高,与受学者的旧知识、旧技术基础层次不相适应,虽然教学内容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意义,却无法与学习者形成合理的认知关系,学习者终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会失去信心,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也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应分析学生的内在条件,明确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同时,学生的内部动机是维持学生的基本动力,这种动机包括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因而其效应是持久的。按层次分类理论使学生在与之相应的层次班级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动力,从而建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层次分类与学习效果的内在联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意志品质。显然,这一切目的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但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发地、主动地从内心里去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去学习。运用层次分类原理,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进行有计划的、周详的安排之后,再辅以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满足感、信心感,从而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他们便会在课堂里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努力去掌握新的技术、技能,课后也会积极地参加练习,在一种自然与不自然之间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另外,提高素质、技术、技能以及培养意志品质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这也是不现实的。体育课还应培养他们持久锻炼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受控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层次分类教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因而,从主观意识上、從心底去接受体育,也就逐步养成运用体育方法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此可知,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仅是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变对体育课的传统看法。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层次分类理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学生也切实体会到体育教育带来的生理、心理意志、知识积累等方面巨大变化。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张外安.大学生体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
[2]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4]徐一飞.系统工程与教育.系统工程杂志,1984年9月.
[5]孙东川,陆明生.系统工程简明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6]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关键词:层次分类理论 课堂效率 信心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等教育在其各个领域中得以迅猛发展,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求各自领域中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诸如课程的设置、课堂本位主客关系以及学习方法分类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效率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对各项教学改革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意志品质及道德品行、进行智力开发等教育任务。如何完成好这一任务,不少专家做了很多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建议,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检验。但仔细研究这些系统理论,发现其重点多放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而对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较少。我们所有的改革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在所有的改革中获得益处,因此,我们必须去分析学生的各种特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积累、身体锻炼和思想意志训练。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个选项班级或俱乐部里,学生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个体差异特别大。教师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时感到非常棘手,无法制定与群体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因此,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所应有的教育意义。根据这一普遍现象,本文运用层次分类原理谈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思想。
二、体育课程教学层次分类的含义
层次分类亦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智力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范围的群体。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不同层次范围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期望都有不同的取向,如果用硬性的某一标准评价和衡量所有学生学习结果,会出现极度偏差,这将导致优生骄傲自满,而差生意志消沉,有悖于体育教学的宗旨。如果对学生进行层次分类,那么,教师可以更好地、有计划地实施组织教学,使学生得到正确定位,在相适应的层次中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技术、技能,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对生活、学习和今后工作的信心。
三、层次分类的方法
现行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授课形式以俱乐部和选项课为主流。选择相同俱乐部和选项课的学生,他们的运动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有高水平的,也有相当部分是初学者,但他们都对自己的选项很热爱。如果水平不一样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级里,会给教师统一授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很难上好课,学生也很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运用层次理论将同一俱乐部或选项课分成: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制定出各种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考核内容、评分细则等,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班级。从意义学习的观点看,学习者具有与分类层次相适应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就会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新技术与自身的旧知识、旧技术加以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和旧技术得到改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也就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相反,如果层次过高,与受学者的旧知识、旧技术基础层次不相适应,虽然教学内容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意义,却无法与学习者形成合理的认知关系,学习者终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会失去信心,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也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应分析学生的内在条件,明确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同时,学生的内部动机是维持学生的基本动力,这种动机包括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因而其效应是持久的。按层次分类理论使学生在与之相应的层次班级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动力,从而建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层次分类与学习效果的内在联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意志品质。显然,这一切目的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但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发地、主动地从内心里去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去学习。运用层次分类原理,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进行有计划的、周详的安排之后,再辅以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满足感、信心感,从而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他们便会在课堂里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努力去掌握新的技术、技能,课后也会积极地参加练习,在一种自然与不自然之间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另外,提高素质、技术、技能以及培养意志品质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这也是不现实的。体育课还应培养他们持久锻炼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受控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层次分类教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因而,从主观意识上、從心底去接受体育,也就逐步养成运用体育方法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此可知,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仅是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变对体育课的传统看法。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层次分类理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学生也切实体会到体育教育带来的生理、心理意志、知识积累等方面巨大变化。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张外安.大学生体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
[2]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4]徐一飞.系统工程与教育.系统工程杂志,1984年9月.
[5]孙东川,陆明生.系统工程简明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6]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