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次省内行业技术培训班上,她和他都是彼此的陌生人,虽然都是同一战线的,但若他不代表学员上台进行学期总结的发言,也许他们以后的日子就不会有丁点的交集。
当时的情形她依然清晰:台下是几百名认真聆听的学员,大家都不熟悉,只是在那一刻都被台上的他,确切地说是他的声音所震撼、所吸引、所折服、所共鸣。他是播音员,字正腔圆、清脆圆润,每一句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她听得入了神,感觉那声音就像雨水滴在干涸的土地上,一沉,便消失不见了,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余韵。所以,待到周围的掌声都落了,她才想起来鼓掌,虽然引来了一些怀疑,甚至是不屑的目光,但她的脸上露出些许的羞赧,心里洋溢着更多的是层层叠叠的温润和清新。
从演讲台上走下来,他一路浅笑着,在路过她身边时,慢了脚步,微微低头,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你!”细腻富有磁性的声音,在自己的耳畔响起,她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来这儿,培训了一个周,即将道别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第一句的交流。
匆匆的道别中,索取彼此的联系方式是绕不过的一环。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也只是个形式,精美的本子上,列下的一排又一排的数字和名字,谁又曾动用过?不过,看着不少学员向他走去,她也主动找到他,让他留言、留电话,寒暄着“多联系”。他似乎很高兴,写的字遒劲有力,还一再强调着:“一定!一定!”
过了一个月,她已经熟烂于心的号码,还没有来叩响她的生活。渐渐地,她的心犹如一杯开水,没有当初的温度和热情,或许大家都是过客,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目标,而那些想象中的邂逅,就有点奢望的味道了。按捺不住煎熬,她给他打了第一个电话,原来他们之间只隔了一层纸,他的声音依旧充满磁性:“其实,我很早就想给你联系,只是当时人多、匆忙,忘记哪一个号码是你的,不确定是不是留了你的电话。”虽然有些失落,但她相信他的话,甚至可以在脑中勾勒出他的神情,那样的语气、笑脸里没有谎言的痕迹。
之后,相知相恋,似乎都是燎原之火的态势,轰轰烈烈,在彼此同事的眼中都很招摇,以至于在做梦的时候,她都被关于他的故事和憧憬幸福地笑醒。可遗憾的是他俩并没有演绎现实中的童话、一见钟情的爱情,尽管,有爱慕的机会,有水到渠成的条件。
原因她很清楚,自己的个性喜欢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喜怒哀乐与他一起分享,而他则习惯了在她身边沉默——在电台时已经说得嗓子沙哑,新闻、广告等,还要不时地客串一下别的会议场合。当然也是他心底压着的一份随时可能复发的暗伤。他很少说话,甚至是不想说话,大多的时候,只是认真地为她做些什么,比如做饭、洗衣服、陪她逛街,他想着这些踏实的付出,比那些甜言蜜语更从容。
他给她说过,不想说话不是因为不爱说话,是因为累,播音员的工作,让他对自己的嗓子,一再地谨之慎之,润喉片西瓜霜之类的之所以每一个口袋都有,不仅仅是迎合电台的要求,而是在这个一切靠自己的城市,仅靠着一副嗓子稳定着一份喜爱的工作。“为了事业,忽略生活;为了播音,珍惜自我。”他为自己找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不再介意她说“你很自私”,不再用心满足她的嗜好,敷衍也当做一种自然。而她已对他标准的言谈、准确的用词、恰到好处的表情,养成了聆听的习惯,尤其是恋爱时亲密的呢喃,加上主播新闻时的味道,当成了一种享受,一路沉醉而来,甚至不知归路。“其实,播音没有所谓的完美,我也去追求所谓的炉火纯青,但都不尽如人意,逐渐疲惫,小心应付着。事业如此,生活亦然。”他累了,感情也像走进深秋的花草,开谢自便罢了。她感谢他的真诚,更感激他带给她的欢喜,以及或高兴或心酸的泪水,没有了这些纠缠,也击碎了自己一心精编的美梦。
分手了,他眼角的泪,如一溪流水中的浮萍,在晚风里慌张地逃来逃去,尽管模糊了自己在培训班里对她的暗恋,但还是尽力把头抬得很高很高——只为不让她看见。看着他的样子,要强的她以为,他还是一如当初的高傲,如同对他追求的途中,自己只是一个爱情的乞求者,始终找不到终点,反倒伴随着一路的冷言霜面。想想也是,爱情终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私或付出,而苟活或鲜亮。这般境地,都是默默无语,末了,他给了她一盒自己为她录制的磁带,接过的那一刹,她轻轻地重复了,当初他那句的低语:“谢谢你!”一如他温文尔雅的语气,一如她逝者如斯的叹息。
仔细地听着他送的磁带——培训结束前的总结发言,那圆润欲滴的声音再次在耳边响起,依旧那么熟稔,她突然听到一个错音,清晰的错字在他的口中,一带而过,也读出新的意味,没有质疑声,没有嘲笑声。她禁不住泪流满面、心碎不已,但也明白,爱情这东西,如青花瓷般晶莹易碎,是不能苛求圆满的,否则就成了一个圆——努力修行一圈儿,又回到起点。正如他第一声“谢谢”一样叩开她的心扉,清脆,又在恍惚之间飘逝,仅留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人,镶嵌在那段再也无法重温的过往。
谢谢你,让我路过爱情——写下这行字,找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号码,轻轻地按了“发送”,她便把手机卡抠出来,扔了,扔得很用力,扔得很远,如同这一段段不堪回首的过往。生活中,就是这样吧,因为年轻,才不惜一段爱情。但对于一颗执著的心来说,即使曾经心仪彼此,相遇也只是一个劫数,戏剧性地短聚之后,又踽踽独行。
当时的情形她依然清晰:台下是几百名认真聆听的学员,大家都不熟悉,只是在那一刻都被台上的他,确切地说是他的声音所震撼、所吸引、所折服、所共鸣。他是播音员,字正腔圆、清脆圆润,每一句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她听得入了神,感觉那声音就像雨水滴在干涸的土地上,一沉,便消失不见了,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余韵。所以,待到周围的掌声都落了,她才想起来鼓掌,虽然引来了一些怀疑,甚至是不屑的目光,但她的脸上露出些许的羞赧,心里洋溢着更多的是层层叠叠的温润和清新。
从演讲台上走下来,他一路浅笑着,在路过她身边时,慢了脚步,微微低头,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你!”细腻富有磁性的声音,在自己的耳畔响起,她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来这儿,培训了一个周,即将道别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第一句的交流。
匆匆的道别中,索取彼此的联系方式是绕不过的一环。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也只是个形式,精美的本子上,列下的一排又一排的数字和名字,谁又曾动用过?不过,看着不少学员向他走去,她也主动找到他,让他留言、留电话,寒暄着“多联系”。他似乎很高兴,写的字遒劲有力,还一再强调着:“一定!一定!”
过了一个月,她已经熟烂于心的号码,还没有来叩响她的生活。渐渐地,她的心犹如一杯开水,没有当初的温度和热情,或许大家都是过客,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目标,而那些想象中的邂逅,就有点奢望的味道了。按捺不住煎熬,她给他打了第一个电话,原来他们之间只隔了一层纸,他的声音依旧充满磁性:“其实,我很早就想给你联系,只是当时人多、匆忙,忘记哪一个号码是你的,不确定是不是留了你的电话。”虽然有些失落,但她相信他的话,甚至可以在脑中勾勒出他的神情,那样的语气、笑脸里没有谎言的痕迹。
之后,相知相恋,似乎都是燎原之火的态势,轰轰烈烈,在彼此同事的眼中都很招摇,以至于在做梦的时候,她都被关于他的故事和憧憬幸福地笑醒。可遗憾的是他俩并没有演绎现实中的童话、一见钟情的爱情,尽管,有爱慕的机会,有水到渠成的条件。
原因她很清楚,自己的个性喜欢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喜怒哀乐与他一起分享,而他则习惯了在她身边沉默——在电台时已经说得嗓子沙哑,新闻、广告等,还要不时地客串一下别的会议场合。当然也是他心底压着的一份随时可能复发的暗伤。他很少说话,甚至是不想说话,大多的时候,只是认真地为她做些什么,比如做饭、洗衣服、陪她逛街,他想着这些踏实的付出,比那些甜言蜜语更从容。
他给她说过,不想说话不是因为不爱说话,是因为累,播音员的工作,让他对自己的嗓子,一再地谨之慎之,润喉片西瓜霜之类的之所以每一个口袋都有,不仅仅是迎合电台的要求,而是在这个一切靠自己的城市,仅靠着一副嗓子稳定着一份喜爱的工作。“为了事业,忽略生活;为了播音,珍惜自我。”他为自己找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不再介意她说“你很自私”,不再用心满足她的嗜好,敷衍也当做一种自然。而她已对他标准的言谈、准确的用词、恰到好处的表情,养成了聆听的习惯,尤其是恋爱时亲密的呢喃,加上主播新闻时的味道,当成了一种享受,一路沉醉而来,甚至不知归路。“其实,播音没有所谓的完美,我也去追求所谓的炉火纯青,但都不尽如人意,逐渐疲惫,小心应付着。事业如此,生活亦然。”他累了,感情也像走进深秋的花草,开谢自便罢了。她感谢他的真诚,更感激他带给她的欢喜,以及或高兴或心酸的泪水,没有了这些纠缠,也击碎了自己一心精编的美梦。
分手了,他眼角的泪,如一溪流水中的浮萍,在晚风里慌张地逃来逃去,尽管模糊了自己在培训班里对她的暗恋,但还是尽力把头抬得很高很高——只为不让她看见。看着他的样子,要强的她以为,他还是一如当初的高傲,如同对他追求的途中,自己只是一个爱情的乞求者,始终找不到终点,反倒伴随着一路的冷言霜面。想想也是,爱情终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私或付出,而苟活或鲜亮。这般境地,都是默默无语,末了,他给了她一盒自己为她录制的磁带,接过的那一刹,她轻轻地重复了,当初他那句的低语:“谢谢你!”一如他温文尔雅的语气,一如她逝者如斯的叹息。
仔细地听着他送的磁带——培训结束前的总结发言,那圆润欲滴的声音再次在耳边响起,依旧那么熟稔,她突然听到一个错音,清晰的错字在他的口中,一带而过,也读出新的意味,没有质疑声,没有嘲笑声。她禁不住泪流满面、心碎不已,但也明白,爱情这东西,如青花瓷般晶莹易碎,是不能苛求圆满的,否则就成了一个圆——努力修行一圈儿,又回到起点。正如他第一声“谢谢”一样叩开她的心扉,清脆,又在恍惚之间飘逝,仅留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人,镶嵌在那段再也无法重温的过往。
谢谢你,让我路过爱情——写下这行字,找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号码,轻轻地按了“发送”,她便把手机卡抠出来,扔了,扔得很用力,扔得很远,如同这一段段不堪回首的过往。生活中,就是这样吧,因为年轻,才不惜一段爱情。但对于一颗执著的心来说,即使曾经心仪彼此,相遇也只是一个劫数,戏剧性地短聚之后,又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