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整个地球历史年代分为五个代:太古代(Archaeozoic)、元古代(Proterozoic)、古生代(Palaeozoic)、中生代(Mesozoic)、新生代(Cenozoic)。后缀“zoic”本义是“动物”,在这里泛指生物,在5个前缀中前4个都是意译,而“新生代”的前缀却是音义双译。“cen”或“ceno”都来自希腊语“kain”“kaino”,就是“新”“现在”的意思,“cen”发音也是[si:n],与汉语“新”很相近,所以,“新生代”一词的前一半(前缀)是音义双译的,意思是“新近的”“近现代的”。
“新生代”原先包括“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Quaternary)。“纪”以下的地质年代单位是“世”,1828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把第三纪划分为Eocene、Miocene和Pliocene三个世。后来有人把第四纪分为Pleistocene和Holocene。人们分别译为“始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人们注意到,新生代“世”这一级地质年代单位划分与其他代(特别是古生代、中生代)都不同,真是别开生面。其他代的世都是在纪的前面加上“早”“中”“晚”(三分)或“早”“晚”(二分),如“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而新生代的“世”不叫“早第三世”“中第三世”“晚第三世”“早第四世”“晚第四世”却统统叫“××新世”。
后来有人在“始新世”之前加上了Palaeocene,在“始新世”和“中新世”之间加上了Oligocene,两者分别译为“古新世”和“渐新世”。这样一来,整个新生代就包括了7个“世”。这7个世的名称中,“世”是地质年代单位,前缀都是意译,而后缀“新”则都是音义双译,理由同前(前缀“ceno”和后缀“cene”都存在音义双译)。
后来,有人把第三纪分成了Palaeogene和Neogene两部分,前者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后者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最初把Palaeogene译为“老第三纪”,Neogene译为“新第三纪”,后来又分别改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它们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的名称则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现在看来,这种译法不妥。因为Palaeogene和Neogene两个术语中并未包含Tertiary第三纪,所以不能译为“老第三纪”“早第三纪”和“新第三纪”“晚第三纪”。而且,其他年代地层单位在系的前面加上前缀“上”“中”“下”(三分),或“上”“下”(二分)就是统。如“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用起来也很别扭。后来人们把“Palaeogene”和“Neogene”分别译成了“古近纪”和“新近纪”,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它们的后缀“gene”原义是“产生”,如果译成“古生纪”“新生纪”,则与“古生代”“新生代”相混淆。于是人们巧妙地将它们分别译成“古近纪”“新近纪”。“近”字的中文意思是“近现代”,而发音与“gene”[di:n]是很相近的,所以又有音义双译的效果。
后来,有人认为第四纪是人类大发展的时代,把第四纪改称为Anthropogene,前缀“anthrop”是“人类”的意思。在译成中文时, 一度叫“人类纪”或“灵生纪”,窃以为此译法不妥,该与Palaeogene和Neogene一脉相承,保留“gene”这个后缀,所以应译为“人近纪”,意思是“人类大发展的新近地质时期”。
本世纪初,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岑和瑞典地质学家斯特默又提出一个新术语——Anthropocene,指人类成为重要地质营力而极大地影响地球表层的近现代地质时期(他们将此时间跨度定为从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到未来一万年)。有人将此术语译为“人类世”。但根据上述同样的理由,窃以为应当保留“cene”这个后缀的音义双译,而将其译为“人新世”,意思是“人类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近地质时期”。
潘云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49
“新生代”原先包括“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Quaternary)。“纪”以下的地质年代单位是“世”,1828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把第三纪划分为Eocene、Miocene和Pliocene三个世。后来有人把第四纪分为Pleistocene和Holocene。人们分别译为“始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人们注意到,新生代“世”这一级地质年代单位划分与其他代(特别是古生代、中生代)都不同,真是别开生面。其他代的世都是在纪的前面加上“早”“中”“晚”(三分)或“早”“晚”(二分),如“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而新生代的“世”不叫“早第三世”“中第三世”“晚第三世”“早第四世”“晚第四世”却统统叫“××新世”。
后来有人在“始新世”之前加上了Palaeocene,在“始新世”和“中新世”之间加上了Oligocene,两者分别译为“古新世”和“渐新世”。这样一来,整个新生代就包括了7个“世”。这7个世的名称中,“世”是地质年代单位,前缀都是意译,而后缀“新”则都是音义双译,理由同前(前缀“ceno”和后缀“cene”都存在音义双译)。
后来,有人把第三纪分成了Palaeogene和Neogene两部分,前者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后者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最初把Palaeogene译为“老第三纪”,Neogene译为“新第三纪”,后来又分别改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它们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的名称则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现在看来,这种译法不妥。因为Palaeogene和Neogene两个术语中并未包含Tertiary第三纪,所以不能译为“老第三纪”“早第三纪”和“新第三纪”“晚第三纪”。而且,其他年代地层单位在系的前面加上前缀“上”“中”“下”(三分),或“上”“下”(二分)就是统。如“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用起来也很别扭。后来人们把“Palaeogene”和“Neogene”分别译成了“古近纪”和“新近纪”,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它们的后缀“gene”原义是“产生”,如果译成“古生纪”“新生纪”,则与“古生代”“新生代”相混淆。于是人们巧妙地将它们分别译成“古近纪”“新近纪”。“近”字的中文意思是“近现代”,而发音与“gene”[di:n]是很相近的,所以又有音义双译的效果。
后来,有人认为第四纪是人类大发展的时代,把第四纪改称为Anthropogene,前缀“anthrop”是“人类”的意思。在译成中文时, 一度叫“人类纪”或“灵生纪”,窃以为此译法不妥,该与Palaeogene和Neogene一脉相承,保留“gene”这个后缀,所以应译为“人近纪”,意思是“人类大发展的新近地质时期”。
本世纪初,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岑和瑞典地质学家斯特默又提出一个新术语——Anthropocene,指人类成为重要地质营力而极大地影响地球表层的近现代地质时期(他们将此时间跨度定为从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到未来一万年)。有人将此术语译为“人类世”。但根据上述同样的理由,窃以为应当保留“cene”这个后缀的音义双译,而将其译为“人新世”,意思是“人类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近地质时期”。
潘云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