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代清帝的文字游戏
文/王国祥
不说汉字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单说单个汉字涵盖信息量之大,也是其他文字望尘莫及的。一个汉字多一笔少一笔,意义就迥然不同。有时增减一个字的笔画,或寄寓一种愿望,或展现一种情感,或产生一段传闻。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各有增减汉字笔画的故事。
康熙勤奋好学,酷爱书法,仰慕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然而赵涵是隐士,不肯见官,更不愿向皇帝磕头。康熙仰慕心切,便以秀才身份到赵涵的家乡周至县私访。面对该县的美景,康熙兴奋不已,当街挥毫,写下“鹰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的字幅,故意少写“然”字右上角上的一点,便沾沾自喜地问围观群众:“诸位,我写的字与赵涵写的字相比,谁居其上?”话音刚落,一长者提笔在那“然”字的右上角上添上一点。这一点,不偏不倚,浑厚遒劲有力。康熙见状,惊问:“老先生尊讳?”旁人笑告曰:“此乃赵涵是也!”康熙立即恭恭敬敬拜赵涵为师。
无独有偶,七八十年后,康熙的孙子乾隆却用少写一点的方法,来表达别样的情怀。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到杭州西湖游玩。在西湖花港,乾隆看到鱼群游来游去,惬意欢快,于是挥毫写下“花港观鱼”。繁体字的“鱼”字,底部是四点,在汉字里四点为“火”;三点为“水”。崇尚“好生之德”的乾隆,故意把“鱼”字底部的四点少写一点,把“火”改为“水”,意在让鱼得水,永远自由自在地生活。
据说顺治因求一女子未得而看破红尘,把江山交给年仅八岁的儿子康熙,去五台山出家。康熙长大后,思念父亲,多次以礼佛之名到五台山寻父。有一次,在菩萨顶见一扫地老僧,心有感应,即询其姓名,老僧曰:“出家人无姓无名!”又询其法号。老僧曰:“法号八叉!”待康熙悟到“八叉,八叉,上八下叉,即为父”时,老僧早已无影无踪。康熙寻父无果,郁闷至极,在为菩萨顶门外的一座水牌楼题写“灵峰胜景”时,把“峰”字右下部的“丰”少写一横,以此表达寻父未果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六十多年后,康熙的儿子雍正却被是否加了一横,招来了许多质疑。传说,雍正是在“传位十四阿哥”的诏书上的“十”上加了一横,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才得以继承皇位。其实雍正是十分冤的,因为清朝历代帝王传位的诏书,除了写汉字外,还要附上相应的满文。汉字加一横可以改变意思,那满文怎么能加,如何能改?
“太监”与“宦官”
人们大多把“太监”与“宦官”当成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微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又作“宦者”、“宦人”,从“宦”字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和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则是明朝以后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朝是明朝时代的事。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到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的宫廷中设置了有宦官所领地方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显然太监是宫廷中上层宦官。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词,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文/王国祥
不说汉字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单说单个汉字涵盖信息量之大,也是其他文字望尘莫及的。一个汉字多一笔少一笔,意义就迥然不同。有时增减一个字的笔画,或寄寓一种愿望,或展现一种情感,或产生一段传闻。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各有增减汉字笔画的故事。
康熙勤奋好学,酷爱书法,仰慕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然而赵涵是隐士,不肯见官,更不愿向皇帝磕头。康熙仰慕心切,便以秀才身份到赵涵的家乡周至县私访。面对该县的美景,康熙兴奋不已,当街挥毫,写下“鹰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的字幅,故意少写“然”字右上角上的一点,便沾沾自喜地问围观群众:“诸位,我写的字与赵涵写的字相比,谁居其上?”话音刚落,一长者提笔在那“然”字的右上角上添上一点。这一点,不偏不倚,浑厚遒劲有力。康熙见状,惊问:“老先生尊讳?”旁人笑告曰:“此乃赵涵是也!”康熙立即恭恭敬敬拜赵涵为师。
无独有偶,七八十年后,康熙的孙子乾隆却用少写一点的方法,来表达别样的情怀。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到杭州西湖游玩。在西湖花港,乾隆看到鱼群游来游去,惬意欢快,于是挥毫写下“花港观鱼”。繁体字的“鱼”字,底部是四点,在汉字里四点为“火”;三点为“水”。崇尚“好生之德”的乾隆,故意把“鱼”字底部的四点少写一点,把“火”改为“水”,意在让鱼得水,永远自由自在地生活。
据说顺治因求一女子未得而看破红尘,把江山交给年仅八岁的儿子康熙,去五台山出家。康熙长大后,思念父亲,多次以礼佛之名到五台山寻父。有一次,在菩萨顶见一扫地老僧,心有感应,即询其姓名,老僧曰:“出家人无姓无名!”又询其法号。老僧曰:“法号八叉!”待康熙悟到“八叉,八叉,上八下叉,即为父”时,老僧早已无影无踪。康熙寻父无果,郁闷至极,在为菩萨顶门外的一座水牌楼题写“灵峰胜景”时,把“峰”字右下部的“丰”少写一横,以此表达寻父未果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六十多年后,康熙的儿子雍正却被是否加了一横,招来了许多质疑。传说,雍正是在“传位十四阿哥”的诏书上的“十”上加了一横,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才得以继承皇位。其实雍正是十分冤的,因为清朝历代帝王传位的诏书,除了写汉字外,还要附上相应的满文。汉字加一横可以改变意思,那满文怎么能加,如何能改?
“太监”与“宦官”
人们大多把“太监”与“宦官”当成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微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又作“宦者”、“宦人”,从“宦”字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和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则是明朝以后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朝是明朝时代的事。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到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的宫廷中设置了有宦官所领地方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显然太监是宫廷中上层宦官。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词,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