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在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组织的环保购物袋设计大赛,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张鸿超设计的环保购物袋捧回了“经济实用奖”。大家一定很好奇,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尤其“限塑令”发布以来。市场上的环保袋种类越发多了起来,张鸿超是凭借怎样独特的设计征服那些挑剔的评委的呢?
“黄金比”造就新一代环保袋
虽然市场上的购物袋品种繁多。但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照,所以看到电脑设计大赛的题目后,选手们一时都没有头绪。“我小时候经常看见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到处乱飞,有次在爷爷奶奶家的阳台上也看见一些塑料袋,那些袋子被太阳一晒,发出很难闻的味道。当时我就想要设计一种环保型的购物袋。”张鸿超回忆起他的灵感来源。
他先从设计的材料上人手。很多选手选择竹子、木头之类作材料,张鸿超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类材料本身就是一次性消耗的植物,不符合环保的主题。一番思索之后。张鸿超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工具箱上。工具箱的里面有一层无纺布,这种布耐磨、光滑、轻便,既可以循环使用又可以分解。在细节的设计上,张鸿超也很用心,一层布太薄就改成三层,拎手怕不结实便用麻绳,而且用大的金属扣加以固定,美观又时尚。折叠方法也很考究,张鸿超多次用白纸代替袋子进行实验:“一般的袋子都是从下往上卷起,这样袋子在折叠后体积会很大,而我的设计是从四周往中间折,还配上了个摁扣,这样环保袋折叠后只有钱包大小,特别便于携带。”
不过整个袋子最值得一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用上了黄金比。张鸿超从学校图书馆查阅到,当袋子的实用体积和实际体积之比是0.618,也就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时,是最经济实用的。张鸿超又用一个个小盒子反复试验,最后才确定下袋子的形状。
塑料吸管成就造船“新材料”
张鸿超从小就喜欢摆弄家里没用的物品。小学一年级暑假,有道作业题是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一件物品,当时张鸿超还小,不知道从何下手。有一天电视里正好在播一则电池的广告,而他从书中了解到随意抛弃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于是便萌生了一个主意:做一个小盒子专门装电池。他制作的小盒子与其他盒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盒子的进口处,上大下小的设计让电池进去容易出来难。
说到最得意的作品,张鸿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小学四年级时用吸管做的小船。“当时我看到家里每个月都有许多没用完的牛奶吸管,也没什么用处。我就想把它们利用起来。”于是他便设想用吸管做一件艺术品——一艘小帆船。对于喜好动手的张鸿超来说,用吸管造个船体并不是难事,不过既然是帆船,当然要有帆,挂帆的桅杆用什么材料好呢?继续用吸管不容易固定,用牙签太麻烦,试验来试验去,张鸿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细铁丝。“当整个帆船造好下水的时候,发现它特别容易翻倒。”怎样才能不让帆船变成“翻船”呢?又费了一番周折,张鸿超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继续用吸管在船体的两边各添加一个附体,这样船就稳多了。”从此,这艘精致的小船成了张鸿超课余生活的又一个亲密玩伴。
可以拖地的“拖鞋”
“所有的发明都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所以造船之后我的小发明不再是为了自己玩,而希望它能改善生活。”张鸿超看到妈妈每次拖地都弯着腰,很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就想:怎样才能让妈妈拖地变得省力起来呢?如果能让拖把和拖鞋结合起来的话,那妈妈不是就不用老弯着腰了吗?
说干就干,他首先把家里拖把上的海绵条卸下,然后用502胶水将这些海绵条一根一根粘在拖鞋的鞋底,这样一双能拖地的“拖鞋”就做成了。“妈妈在家里走来走去做家务的时候,顺带着地也被拖干净了。”但不多久张鸿超便发现,“拖鞋”由于底部被改装了变得很滑,妈妈很容易摔倒,于是他又动起了脑子。“我在参考了多种拖把头的材料之后,发现有种宽拖把头的材质很适合做鞋底,拖鞋的四周仍然用以前的海绵条粘上,这样既能拖地又不影响走路,不过制作的成本变高了。”张鸿超既兴奋又遗憾地说。
发明源于兴趣
张鸿超上学前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爷爷是东南大学电学教授,家中藏书很多,张鸿超对其中的百科全书情有独钟,但那时他还不认识几个字,一见爷爷有空就求爷爷读给他听。有时候家里电器坏了,爷爷修的时候他便蹲在旁边给爷爷打下手。进入初中之后,张鸿超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得愈发强烈。
“会玩,会学习。”这是张鸿超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刚上初二的他初学物理,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他还主动去看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课外读物。对物理浓厚的兴趣使他的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他也因此被选为物理科代表。
设计的环保袋获得“经济适用奖”后,张鸿超成了公认的“小发明家”,他坦言:“每一个小发明都源于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对事物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过程虽然有点辛苦,但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我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为社会作一点小小的贡献。而且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大大增强了发散性思维能力,真是其乐无穷。”
“黄金比”造就新一代环保袋
虽然市场上的购物袋品种繁多。但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照,所以看到电脑设计大赛的题目后,选手们一时都没有头绪。“我小时候经常看见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到处乱飞,有次在爷爷奶奶家的阳台上也看见一些塑料袋,那些袋子被太阳一晒,发出很难闻的味道。当时我就想要设计一种环保型的购物袋。”张鸿超回忆起他的灵感来源。
他先从设计的材料上人手。很多选手选择竹子、木头之类作材料,张鸿超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类材料本身就是一次性消耗的植物,不符合环保的主题。一番思索之后。张鸿超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工具箱上。工具箱的里面有一层无纺布,这种布耐磨、光滑、轻便,既可以循环使用又可以分解。在细节的设计上,张鸿超也很用心,一层布太薄就改成三层,拎手怕不结实便用麻绳,而且用大的金属扣加以固定,美观又时尚。折叠方法也很考究,张鸿超多次用白纸代替袋子进行实验:“一般的袋子都是从下往上卷起,这样袋子在折叠后体积会很大,而我的设计是从四周往中间折,还配上了个摁扣,这样环保袋折叠后只有钱包大小,特别便于携带。”
不过整个袋子最值得一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用上了黄金比。张鸿超从学校图书馆查阅到,当袋子的实用体积和实际体积之比是0.618,也就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时,是最经济实用的。张鸿超又用一个个小盒子反复试验,最后才确定下袋子的形状。
塑料吸管成就造船“新材料”
张鸿超从小就喜欢摆弄家里没用的物品。小学一年级暑假,有道作业题是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一件物品,当时张鸿超还小,不知道从何下手。有一天电视里正好在播一则电池的广告,而他从书中了解到随意抛弃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于是便萌生了一个主意:做一个小盒子专门装电池。他制作的小盒子与其他盒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盒子的进口处,上大下小的设计让电池进去容易出来难。
说到最得意的作品,张鸿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小学四年级时用吸管做的小船。“当时我看到家里每个月都有许多没用完的牛奶吸管,也没什么用处。我就想把它们利用起来。”于是他便设想用吸管做一件艺术品——一艘小帆船。对于喜好动手的张鸿超来说,用吸管造个船体并不是难事,不过既然是帆船,当然要有帆,挂帆的桅杆用什么材料好呢?继续用吸管不容易固定,用牙签太麻烦,试验来试验去,张鸿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细铁丝。“当整个帆船造好下水的时候,发现它特别容易翻倒。”怎样才能不让帆船变成“翻船”呢?又费了一番周折,张鸿超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继续用吸管在船体的两边各添加一个附体,这样船就稳多了。”从此,这艘精致的小船成了张鸿超课余生活的又一个亲密玩伴。
可以拖地的“拖鞋”
“所有的发明都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所以造船之后我的小发明不再是为了自己玩,而希望它能改善生活。”张鸿超看到妈妈每次拖地都弯着腰,很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就想:怎样才能让妈妈拖地变得省力起来呢?如果能让拖把和拖鞋结合起来的话,那妈妈不是就不用老弯着腰了吗?
说干就干,他首先把家里拖把上的海绵条卸下,然后用502胶水将这些海绵条一根一根粘在拖鞋的鞋底,这样一双能拖地的“拖鞋”就做成了。“妈妈在家里走来走去做家务的时候,顺带着地也被拖干净了。”但不多久张鸿超便发现,“拖鞋”由于底部被改装了变得很滑,妈妈很容易摔倒,于是他又动起了脑子。“我在参考了多种拖把头的材料之后,发现有种宽拖把头的材质很适合做鞋底,拖鞋的四周仍然用以前的海绵条粘上,这样既能拖地又不影响走路,不过制作的成本变高了。”张鸿超既兴奋又遗憾地说。
发明源于兴趣
张鸿超上学前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爷爷是东南大学电学教授,家中藏书很多,张鸿超对其中的百科全书情有独钟,但那时他还不认识几个字,一见爷爷有空就求爷爷读给他听。有时候家里电器坏了,爷爷修的时候他便蹲在旁边给爷爷打下手。进入初中之后,张鸿超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得愈发强烈。
“会玩,会学习。”这是张鸿超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刚上初二的他初学物理,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他还主动去看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课外读物。对物理浓厚的兴趣使他的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他也因此被选为物理科代表。
设计的环保袋获得“经济适用奖”后,张鸿超成了公认的“小发明家”,他坦言:“每一个小发明都源于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对事物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过程虽然有点辛苦,但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我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为社会作一点小小的贡献。而且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大大增强了发散性思维能力,真是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