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谁想丢也丢不了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核心 。谁想丢也丢不了它。因为那些非马克思主义者用的语言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曾经有一名地方领导跟我说:你们现在还搞马列主义研究,不合时宜了!有的大学里面,讲哲学的老师不愿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讲经济学的老师更不乐意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我国引入了大量西方原版教材,但是很多没有导论也没有说明,内容和话语体系完全照搬西方,这就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一些地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比较弱,自由主义思想明显。当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指导中国走向未来
  
  近几年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产生的争论,实际上都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不同有关,特别是与从一定层面上丢弃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丢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而种种矛盾最后都要归结到人们的思想矛盾上。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很快,相对来讲还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发展是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从一般老百姓到高层领导的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这些思想的发展,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在思想理论上有所创新,并不断解决矛盾,形成共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有统一的科学理论来凝聚人心,否则就会出现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政治混乱。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理论思维和理论创造力的民族绝不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不能站在世界民族之巅。那么,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靠什么理论呢?这要由历史和现实来回答。
  100多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四”运动之前,我们的语言是文言文,而我们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到近代开始逐渐衰落。真正转变这个思想体系,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而在“五四”运动时期,又主要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传播、研究、运用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和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传播、研究、运用联系在一起的。在以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它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当中,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当中,在实践发展当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看来,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走向未来。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有一定作用, 但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人伦道德关系的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其他各种思想也都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大家已经讲得很多。我这里想着重强调一下它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当中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至少在五个层面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一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究竟用什么样的白话文?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大家知道,当今学术界有一个很时髦、很重要的词叫“Discourse”,就是“话语”的意思。围绕这个词,还形成了一种新理论,叫做“话语理论”。该理论认为,话语是文化之砖;一个民族的文化归根到底是由话语决定的,谁掌握了话语领导权,谁就掌握了文化领导权。“话语”这个词,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指的就是概念体系。我们现在的概念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概念为核心的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这些概念及其所构成的话语体系,是“五四”运动以前所没有的。没有这些基本概念,就谈不上有中国现代文化,甚至我们不会写现代文章,说现代话。
  这套话语体系是由谁建立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认为,主要是由共产党人以及我国广大的进步知识分子建立的,而且主要是通过翻译、研究、运用马列著作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话语体系,所以我国现代文化中的这套话语体系应当说是比较先进的,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二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大家想一想,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什么?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是什么?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什么?可以说,现代性的东西很少。只是在马克思主义进来之后,我们才知道了许多现代哲学知识,例如知道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突破了历史循环论,知道了社会系统的结构,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道路,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等等,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我们心目中的整个世界图景都发生了变化,这个世界图景在“五四”运动以前是没有的。应当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智慧的学问。因为现在这些思想中很多已经成为常识,所以一些人不以为然,甚至淡忘了它的存在,这是不应该的。
  三是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现在我们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很多具体学科,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社会科学门类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学科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很多理论界的翻译家、学者的工作,我们这个学科体系很难建立起来。
  四是它促进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今天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今天的电脑网络等,也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研究机构的建立、杂志报纸的编辑出版等均是如此。
  五是它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概念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少先队员、党员、干部、群众、同志、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我们的许多节日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只有传统的节日,没有这些节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语言、生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核心,谁想丢也丢不了它。因为那些非马克思主义者用的语言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所以,邓小平同志讲,老祖宗不能丢。有哪些不能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立场不能丢,二是基本观点不能丢,三是基本方法不能丢。丢了这些,就看不懂世界,看不懂社会,看不懂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就不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也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所以,我们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讲新话。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作者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人民论坛记者王慧采访整理)
其他文献
辽河重油于高压反应釜中分别在350,375,400 ℃下加热反应2h,对油样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进行分离,并对其沥青质和胶质进行了元素分析、VPO相对分子质量测定、IR分
农民减负、中小学生减负,大家都有所耳闻,如今,领导干部也要减负。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台了规定,对重要节日期间的市领导活动统筹安排工作进一步予以调整和改进,尽量减轻全市各级领导同志节日期间各类应酬负担。领导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得到了解放,这也是科学执政的要求。这些“负”是领导干部职责的衍生部分吗?它们来自何处?事务性、应酬性的活动应该如何规范?出台制度是否能真正减负?还有没有其他减负之道?    
The National Economy Maintained the Momentum of St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通过产品的制造,15妙地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过产品的使用,突出了中国产品对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这是一种物质反映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最佳范例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海外媒体播放“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广告,这是中国政府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形象的一次大胆尝试。这则广告的整体诉求非常明确,在充满动感的画面中,中國制造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制造的产品无处不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