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蒙古族音乐的变迁与传承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巴尔虎蒙古族传统音乐及其音乐生活进行调查,对其民间音乐在当下的诸多变迁现状进行阐述,并通过社会转型与巴尔虎传统音乐生活的“传统”到“现代”状况的对比来观照当代巴尔虎民众音乐生活当下的重构以及生存命运。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社会转型;音乐生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18-02
  多年以来,巴尔虎蒙古族在呼伦贝尔地区逐水草而居,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同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多元传统音乐文化。杨民康在《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一文中提出:“一定社区内的民歌文化形成层次或多元素聚集,一般来说都是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也可说,传统音乐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是分不开的。蒙古族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化融为一体,依附于蒙古族民俗生活当中,作为民众生活中最为独特而活跃的表现形式而存在。
  
  
  一、社会转型中的巴尔虎蒙古族音乐
  每逢民俗活动与节日节庆时便进行各种规模的“乃日”仪式。包括祭山、祭敖包、祭庙、祭天、那达幕等民俗活动,婚宴、寿宴等的庆祝与人生相关的仪式以及各种的宴会等,都有民间歌舞相伴。而随着社会变迁以及牧区生活现代化,巴尔虎蒙古族的传统音乐生活也正在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其固有的民间音乐生活结构现状,涵盖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间与专业等的多元音乐文化生活正在形成。
  (一)“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杨玉成在《蒙古族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现状调查报告》一文中曾提出:“社会转型以及新的社会思想的形成,使得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改变,传统生活民俗和娱乐方式被新的社会准则和行为方式冲淡甚至被取代,像各种祭祀和仪式的消失以及民俗活动的简化,使得其赖以生存的长调演唱活动也随之消失或异化。”可想而知,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生活发生变迁的同时,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民间音乐生活正在迅速变化。因此,必须先体会其文化历程和与此相应的社会运作机制。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社会转型,使得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格局冰泮瓦解,新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格局形成,从而使社会思想、文化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2]随着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型,传统音乐发展也步入新时期,而变迁导致传统音乐面临诸多新问题。
  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巴尔虎蒙古族地区,无疑出现了许多游牧特色的音乐体裁。如,赞唱游牧生活,赞美家乡山河、赞马、歌颂英雄人物等题材形式的民歌,如:牧歌、赞马歌、思乡曲等。但随着社会的城镇化,以村落畜牧的方式日渐消失,使民间音乐——民歌的演唱空间越显狭窄,被大量外来及创作歌曲所充斥。
  (二)社会转型中民间音乐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之前,巴尔虎蒙古族社会属于传统游牧社会,是当地民众的主要生活方式,其民间音乐依附于各种传统风俗活动中存续。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牧民生活逐步发生了重大转变。巴尔虎蒙古族在民俗活动与生活中广泛演唱民歌,甚至步入专业舞台。如:宝音德力格尔,1955年8月,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辽阔的草原》《海骝马》,荣获金奖,被誉为“罕见的民间女高音”。从此,巴尔虎蒙古族长调从草原唱到了舞台,甚至世界,存承空间得以扩大,使其传承渠道呈多元化趋势。
  3.社会转型,从过去的封闭状态向全面开放状态发展。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成立,使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更加拉近,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生活模式形成。而随着现代信息工具的迅速发展,牧民可以足不出户便了解世界,从而多种外来音乐、流行风格音乐传入巴尔虎地区。这种不同于传统,却与之相联系的新民歌体裁随之产生。
  
  
  二、民间音乐的社会传承:传统—现代
  社会转型对民间音乐发展分化出“民间”和“专业”两条传承渠道。巴尔虎民歌也不例外,解放后,随着各地区文工团体、乌兰牧骑演出团体、文化馆的成立,许多民间歌手被请到文化团体当中,成为专业团体演员。而他们所承载的民间音乐成为崭新的舞台资源。
  (一)民间音乐与专业团体的互动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音乐是民俗活动的主要表演形式,其表演形式较单一。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民间音乐逐渐向专业领域拓展,形成“民间”与“专业”的二元化发展渠道。从角色分配上,民间音乐在民俗活动中每一位演唱者都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专业舞台展演以来,出现了“演员”与“观众”的角色分工,前者表演,后者欣赏。
  1.民间音乐的“专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制大规模变化的语境下,巴尔虎民间艺人,被各级乌兰牧骑或文艺团体吸收为演员,成为专业民歌演唱演员。如:宝音德力格尔、巴达玛等使巴尔虎民歌走向“专业舞台”,被誉为“蒙古族民歌第一代传承人”。这一民间音乐迅速二分化的现象,与其固有的社会语境与时代变化有密切关联。以巴尔虎代表性传承人宝音德力格尔为例,她在79年的艺术人生中,对蒙古族音乐的生存有着卓越的贡献。1953年,她被现呼伦贝尔市歌舞团录取,从此迈向专业的艺术道路。形成民歌的专业舞台化和固有的民间传承两个传承脉络。
  2.长调民歌的影響
  “民间长调通过走上舞台、走进课堂,成功地置入到主流文化系统当中,展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民族和地区标志性艺术,由此争取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从此,民间长调步入专业化领域,形成“民间”与“专业”的分化,民间是根本,而专业化是长调音乐在社会变迁同步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民间音乐专业化进程中,吸纳了国内外演唱方法,从而失去了传统音乐原有的质朴风格,在唱腔上融合了新的现代演唱风格,与民间音乐在唱法上脱离。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民间音乐的发展,民间音乐在演唱空间与方法上“现代化”,部分民众可以接受,但多数人却难接受此现象,使民间音乐形成“二分化”:“现代”与“传统”并存。   (二)民间音乐进“课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走进课堂,成为课堂资源。就蒙古族民歌而言,宝音德力格尔1975年调入内蒙古艺校任副校长,培养了许多长调人才。她的第一位学生傲特根曾被布赫主席称为“小宝音德力格尔”,后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宝音德力格尔培养的学生还有朝伦巴图、乌日柴夫、娜仁图雅、额尔敦其木格等,都是当今长调演唱与教学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1980年,宝音德力格尔到新巴尔虎左旗办民歌培训班,培养了502名巴尔虎歌手。1992年,在新巴尔虎左旗再次举办民歌培训班,培养出43名优秀学生。1992年,宝音德力格尔离开内蒙古艺术学校,回到家乡生活。2000年6月22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举办了“首届蒙古族民歌演唱大专班”,培养蒙古族民歌的专业演唱人才。大专班聘请宝音德力格尔先生担任教师。学生是来自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蒙古族青年。第一期大专班招收学生共有15名。这一期大部分学生回到原旗乌兰牧骑工作,有个别学生去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巴尔虎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得到了国内专业人士的认可,对呼伦贝尔学院所进行的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教育是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领地,巴尔虎民歌进入学校,通过教育进行传承,在新的历程实现“现代”传承。
  (三)迈出巴尔虎
  宝音德力格尔、巴达玛、那楚克道尔基等巴尔虎歌手,将家乡的民歌唱到了呼和浩特,唱到了北京,唱到了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巴尔虎民歌。另外,宝音德力格尔、巴达玛等人,通过教学,培养出一代代歌手,他们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学生,如宝音德力格尔的弟子朝伦巴图(鄂尔多斯人,现任教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乌日彩湖(察哈尔人,著名长调歌唱家)等各地区优秀的歌唱家。他们学会了巴尔虎民歌风格,将其传播,使巴尔虎民歌的传承范围得以拓展。在蒙古族长调当中,以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的巴尔虎风格的确立,与哈扎布、莫德格所代表的锡林郭勒风格形成并立生存,对20世纪中后叶蒙古族长调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 语
  总之,随着文化的变迁,演唱风俗与场景逐步异化或丧失。一方面,随着新的社会文化的改變,牧民传统民俗生活方式逐渐消失,使得巴尔虎长调民歌演唱的民俗语境发生转变,进而其特有的仪式功能异化或丧失。另一方面,专业化、舞台化、课堂化使民间音乐与传承脱离原有的语境,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传播机制正在消失。由于学校传承、媒体传播等新方式的介入,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蜕变,而这些正是导致“传统”到“现代”变迁的重要因素。
  (本文系作者硕士毕业论文节选)
  
  注释:
  [1]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6.
  [2]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6.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莫扎特著名代表作之一,《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脚本取自法国的剧作家博马舍同名作品,是一部喜剧。其中来自于歌剧的第一幕第五场《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由童仆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是女中音歌剧咏叹调的杰出之作。本文分别从凯鲁比诺的人物形象、《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的版本比较以及演唱三个大的方面对这首作品的情感处理及演唱技巧做了深刻的剖析。其中人物形象分析分别包括博马舍笔下的凯鲁比诺、莫扎特笔下的凯
期刊
[摘要]丝弦戏是河北省地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平山丝弦戏为代表的西王庄丝弦,植根于民间乡土之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彰显地方音乐特点、继承传统民俗文化、体现区域语言声调、建设新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市场的冲击,西王庄丝弦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困难。本文拟通过对该戏曲发展空间的考察和内部结构的分析,以活态传承发展的策略研究出发,为
期刊
[摘要]17世纪的奥地利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是形式主义哲学思想立场鲜明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论音乐的美》中提到,“音乐所表现的只是情感自身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方面,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捕捉到的情感并非情感本身”,而是由于听众在乐音行进与解决的过程中受其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即便音乐承载情感,也并非清晰到足以确切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情感概念。这一观点迄今为止仍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出发,根据笔者在本科期间的声乐学习,浅谈了笔者在舞台实践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心得。本文先是阐明了声乐表演的概念和舞台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引出对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过程分析,并提出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最后以《阳关三叠》为例,在结合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作品概述、舞台表演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以启发。 
期刊
[摘要]下文首先介绍了意大利艺术歌曲悲剧元素演唱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特殊性,然后分析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艺术特征,立足于《尼娜》创作背景、歌曲结构、旋律特征等,对其歌演唱情绪的准确掌控进行了详尽论述,指出《尼娜》情绪的准确掌控需要建立在对歌曲创作背景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演唱过程中要通过情绪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并注意气息稳定。  [关键词]意大利声乐;声乐演唱;情感控制  [中图分类号]J616
期刊
[摘 要]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来讲,课程的架构和设置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音乐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更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该文对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反思,提出音乐技能课程的目标新定位与重要性,以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技能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新时代泰安挑山工不仅是一种职业或社会现象,更是泰安文化甚至中华优秀文化形象的鲜明代表,挑山工精神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挑山工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把挑山工的音乐形象塑造鲜明,从而推动挑山工精神的传播,提升挑山工精神的社会感染力,成为近年来音乐
期刊
一说起天津音乐学院,首先跳入眼前的就是手风琴,从某种意义讲,手风琴是天津音乐学院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那么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王域平、《牧民之歌》《又是一个丰收年》《打虎上山》、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国际大师班、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都是关键词,也由此拉出我国手风琴发展兴衰的历史,在中国手风琴历史的大舞台上,站在台中央集总设计、总建筑、总策划、总导演于一身的那就是王域平教授。  我们是王域平教授上
期刊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多变而又富有创新意识、觉醒意识的时代,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抑或继承传统、抑或兼容并蓄、抑或开拓创新的独特风格,使得复调套曲在20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觉醒,相应的许多现代作曲家也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向前奏曲和赋格曲,复调音乐的复兴也正是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继承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同时复调创作技法也越来越现代化。本文主要对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Ludus Tonalis》(又称
期刊
[摘要]根据中国知网及其数据库所检索到的文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已有百余篇。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界了解朝鲜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文章以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文献为基础,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计量可视化研究,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可行性参考。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