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够捕捉到从建国初期到当今中国技术发展历史的高科技之地,恐怕非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莫属。北京电子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3个电子科技园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地处国家政治中心,高校云集,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只真空管、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交换机……5000多种填补国家空白或技术领先的新产品,记录了这里的辉煌历史。而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聚集之地,也是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一飞冲天的梦圆之地。
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由1999年的33家增长到1236家,21家科研院所、15家高等院校、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和具有国际水准的民族企业落户其中。
自2007年6月成立电子城管委会,理顺电子城管理体制,将东区、西区、北区、健翔园一并纳入管委会管理范畴以来,电子城实现了“十一五”时期跨越式发展。
从“一体化”到“四园合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电子城广为接受的一句名言就是“法不禁止皆为可行”,而这也是园区鼓励创新、活跃、宽松的政策环境的体现。
在成功实现由军工配套元器件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显像管和显示器材、新型元器件等五大支柱新技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电子城正在努力实现主要靠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
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前提,则是一次次不懈的改革探索。
围绕“东区提升改造、西区开发建设、北区规划报批、健翔园成果转化”,电子城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功能区产业带动战略研究,启动电子城北扩控规报批,启用安捷伦、爱立信、摩托罗拉、ABB传动等重点项目,提出功能区一体化发展思路。
先后整合企业资源库、信息数据库,建立三位一体宣传体系为理顺体制、加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凝聚各方力量支持园区发展的目标。
管委会建立了“九六三一”工作机制,确定“规划发展、政策支撑、开发建设、产业促进、环境保障和内部运营”等保障园区发展的六大体系,协调IT产业园市政工程改造、加快西区二三四期开发进程,协调市区相关部门。
而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则是高科技产业发展重要条件。为此,园区成立了产业服务资源联盟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并鼓励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
此外,开辟了无障碍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有效整合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形成园区发展的合力,初步实现了统筹四园、整体推进的初衷。
危机下的中国“硅谷”新战略
“敢为人先”已经成为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精神的核心概括,不论是落户于这里的企业,还是园区的管理者,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将这句话的真谛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8年年底,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如何逆势而上,在重压之下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摆在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胆识才能有突破,有突破才能有发展。电子城管委会提出了“规划引导、环境促进、项目推进、平台建设、政策保障、服务协调”六个重点。坚持规划引导发展,完成北扩一期202公顷控规报批,启动生态园建设,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园区生态产业体系迅速建立和有效运转。
此外,坚持项目推进发展,做好113个重点产业项目和35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中国电信、万国数据和恒基伟业等22个项目签约入驻,为电子城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平台服务建设方面,管委会为园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院企交流、人才服务、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品牌推广的机会。
在服务协调发展方面,园区建立保增长功能区协调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深入146家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举办了4000余人次参加的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工商年检等免费服务活动。积极争取了市区支持资金4500余万元,全部用于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同时,管委会认真梳理国家、北京市和朝阳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先后开展多次调研,提出了功能区产业一体化,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及绿化美化一体化,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调研课题,力争尽快实现功能区规划和资源的整合。
目前园区已经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逆势上扬。
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010亿元,同比增长35.1%,实现利润总额100亿元,同比增长203.1%,实缴税费总额50亿元,同比增长45.6%,区级财政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34.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中关村五大科技园首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三新”产业总收入689亿元,占电子城总收入的68%,新能源和新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均超过50%。此外,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50.6亿元,同比增长148%;拥有有效专利2727件,其中发明专利1683件,占有效专利总数的62%,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管委会的规划,下一步,电子城将按照功能区产业、空间、人口和土地利用规划“四规合一”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在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建设、环境改善、推进功能区一体化、政策支撑以及项目落地等方面创新突破,稳步提升电子城经济发展水平,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文环境改善交相辉映。
《第一财经日报》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只真空管、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交换机……5000多种填补国家空白或技术领先的新产品,记录了这里的辉煌历史。而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聚集之地,也是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一飞冲天的梦圆之地。
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由1999年的33家增长到1236家,21家科研院所、15家高等院校、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和具有国际水准的民族企业落户其中。
自2007年6月成立电子城管委会,理顺电子城管理体制,将东区、西区、北区、健翔园一并纳入管委会管理范畴以来,电子城实现了“十一五”时期跨越式发展。
从“一体化”到“四园合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电子城广为接受的一句名言就是“法不禁止皆为可行”,而这也是园区鼓励创新、活跃、宽松的政策环境的体现。
在成功实现由军工配套元器件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显像管和显示器材、新型元器件等五大支柱新技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电子城正在努力实现主要靠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
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前提,则是一次次不懈的改革探索。
围绕“东区提升改造、西区开发建设、北区规划报批、健翔园成果转化”,电子城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功能区产业带动战略研究,启动电子城北扩控规报批,启用安捷伦、爱立信、摩托罗拉、ABB传动等重点项目,提出功能区一体化发展思路。
先后整合企业资源库、信息数据库,建立三位一体宣传体系为理顺体制、加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凝聚各方力量支持园区发展的目标。
管委会建立了“九六三一”工作机制,确定“规划发展、政策支撑、开发建设、产业促进、环境保障和内部运营”等保障园区发展的六大体系,协调IT产业园市政工程改造、加快西区二三四期开发进程,协调市区相关部门。
而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则是高科技产业发展重要条件。为此,园区成立了产业服务资源联盟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并鼓励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
此外,开辟了无障碍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有效整合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形成园区发展的合力,初步实现了统筹四园、整体推进的初衷。
危机下的中国“硅谷”新战略
“敢为人先”已经成为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精神的核心概括,不论是落户于这里的企业,还是园区的管理者,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将这句话的真谛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8年年底,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如何逆势而上,在重压之下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摆在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胆识才能有突破,有突破才能有发展。电子城管委会提出了“规划引导、环境促进、项目推进、平台建设、政策保障、服务协调”六个重点。坚持规划引导发展,完成北扩一期202公顷控规报批,启动生态园建设,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园区生态产业体系迅速建立和有效运转。
此外,坚持项目推进发展,做好113个重点产业项目和35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中国电信、万国数据和恒基伟业等22个项目签约入驻,为电子城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平台服务建设方面,管委会为园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院企交流、人才服务、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品牌推广的机会。
在服务协调发展方面,园区建立保增长功能区协调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深入146家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举办了4000余人次参加的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工商年检等免费服务活动。积极争取了市区支持资金4500余万元,全部用于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同时,管委会认真梳理国家、北京市和朝阳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先后开展多次调研,提出了功能区产业一体化,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及绿化美化一体化,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调研课题,力争尽快实现功能区规划和资源的整合。
目前园区已经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逆势上扬。
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010亿元,同比增长35.1%,实现利润总额100亿元,同比增长203.1%,实缴税费总额50亿元,同比增长45.6%,区级财政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34.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中关村五大科技园首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三新”产业总收入689亿元,占电子城总收入的68%,新能源和新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均超过50%。此外,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50.6亿元,同比增长148%;拥有有效专利2727件,其中发明专利1683件,占有效专利总数的62%,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管委会的规划,下一步,电子城将按照功能区产业、空间、人口和土地利用规划“四规合一”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在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建设、环境改善、推进功能区一体化、政策支撑以及项目落地等方面创新突破,稳步提升电子城经济发展水平,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文环境改善交相辉映。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