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设计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穿插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游戏,可以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感觉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不过把握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音乐作为主线,围绕音乐进行设计。每一个音乐游戏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音乐知识点。
【关键词】 课改 教学 音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区在课改实验的半年中,教师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那么必将阻碍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前进的步伐。现将我区实验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以期引起其他实验教师的重视。
一、教师急需拓宽知识面,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像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中《红眼睛绿眼睛》一课,就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编排了通过歌曲“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常见的交通规则入手,把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以正确的为“绿灯”、错误的为“红灯”的方式呈现出来,教材的安排自然、贴切,一改往日教材单调的说教和生搬硬套式的品德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课。但教学时,教师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标志不了解,相关知识面太窄,上课就会出现问题。今后教学的发展,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学生要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二、教学中活动增加了,但音乐主线却不能丢
新教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练习、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备课时,可不能将知识作为隐线。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教案,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太牢固,经不起考验。《音乐探宝》在教学中虽然是复习课,但每到一关,对学生的要求就需要增加些难度,如歌曲就不是简单的演唱,不仅要声情并茂,而且从声音和气息方面,节拍的特点和歌曲的处理等方面要更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
另外,教学中有了音乐活动,每节课的容量较大,而且一般活动时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可能还要有展示和评价等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的分配,突出重点,围绕重点设计游戏活动的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做个好娃娃》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的能力,而合作能力和演奏能力可暂不做为侧重点。
三、在活动中求质量、重引导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提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新教材中《新年好》一课,有一项活动是学生自编歌词,教材要求在“祝贺大家”和“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的空白处填上新的歌词,这是学生第一次自编歌词,教师由于引导不到位,结果学生创编有困难,思维不活跃,课上的不成功。课后大家一起备课,经过讨论设计出利用道具“白胡子”试着逐步启发学生填上新的歌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他脸上贴上白胡子,启发同学问:“这是谁?我们怎样用歌声向他祝贺新年呢?”学生马上就能唱出“祝贺爷爷新年好”,继而“祝贺奶奶”、“祝贺妈妈”、“祝贺老师新年好”就自然创编出来了,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你们还用什么方式庆祝新年啊?”学生又编出了“我们游戏,我们表演”、“扭起秧歌,舞起狮子”等有创意的歌词。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得到发挥。
四、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他们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教师最好不要给他们定下太多的规矩,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一旦他们身体受到限制,思维也就不会活跃了,所以在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上课时,首先要不怕乱,不怕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然后在活动、游戏中掌握好学生动的“度”的问题。各项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在记忆目的上无意识记忆仍占主导地位,仍擅长具体形象的识记,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注意所有学生的学习反映,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进行观察与检查,监督其操作,注意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避免他的游离,同时也要给受冷落的学生创造参与、接纳的机会。这样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及时调整教案,根据学生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节奏和教学强度上的强弱、松紧与长短的有规律调整,注意把握课堂前15分钟和25~40分钟两个时段,这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时段,教师要把知识、技能和重点分散地放在这两个时段加以解决。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好动的特点,在15~25分钟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利用比赛、游戏等形式来达到学习歌曲的目的,这样既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注意力,又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吸收。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等.中国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2 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
3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关键词】 课改 教学 音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区在课改实验的半年中,教师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那么必将阻碍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前进的步伐。现将我区实验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以期引起其他实验教师的重视。
一、教师急需拓宽知识面,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像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中《红眼睛绿眼睛》一课,就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编排了通过歌曲“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常见的交通规则入手,把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以正确的为“绿灯”、错误的为“红灯”的方式呈现出来,教材的安排自然、贴切,一改往日教材单调的说教和生搬硬套式的品德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课。但教学时,教师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标志不了解,相关知识面太窄,上课就会出现问题。今后教学的发展,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学生要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二、教学中活动增加了,但音乐主线却不能丢
新教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练习、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备课时,可不能将知识作为隐线。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教案,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太牢固,经不起考验。《音乐探宝》在教学中虽然是复习课,但每到一关,对学生的要求就需要增加些难度,如歌曲就不是简单的演唱,不仅要声情并茂,而且从声音和气息方面,节拍的特点和歌曲的处理等方面要更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
另外,教学中有了音乐活动,每节课的容量较大,而且一般活动时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可能还要有展示和评价等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的分配,突出重点,围绕重点设计游戏活动的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做个好娃娃》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的能力,而合作能力和演奏能力可暂不做为侧重点。
三、在活动中求质量、重引导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提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新教材中《新年好》一课,有一项活动是学生自编歌词,教材要求在“祝贺大家”和“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的空白处填上新的歌词,这是学生第一次自编歌词,教师由于引导不到位,结果学生创编有困难,思维不活跃,课上的不成功。课后大家一起备课,经过讨论设计出利用道具“白胡子”试着逐步启发学生填上新的歌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他脸上贴上白胡子,启发同学问:“这是谁?我们怎样用歌声向他祝贺新年呢?”学生马上就能唱出“祝贺爷爷新年好”,继而“祝贺奶奶”、“祝贺妈妈”、“祝贺老师新年好”就自然创编出来了,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你们还用什么方式庆祝新年啊?”学生又编出了“我们游戏,我们表演”、“扭起秧歌,舞起狮子”等有创意的歌词。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得到发挥。
四、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他们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教师最好不要给他们定下太多的规矩,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一旦他们身体受到限制,思维也就不会活跃了,所以在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上课时,首先要不怕乱,不怕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然后在活动、游戏中掌握好学生动的“度”的问题。各项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在记忆目的上无意识记忆仍占主导地位,仍擅长具体形象的识记,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注意所有学生的学习反映,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进行观察与检查,监督其操作,注意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避免他的游离,同时也要给受冷落的学生创造参与、接纳的机会。这样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及时调整教案,根据学生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节奏和教学强度上的强弱、松紧与长短的有规律调整,注意把握课堂前15分钟和25~40分钟两个时段,这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时段,教师要把知识、技能和重点分散地放在这两个时段加以解决。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好动的特点,在15~25分钟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利用比赛、游戏等形式来达到学习歌曲的目的,这样既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注意力,又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吸收。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等.中国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2 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
3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