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就当前一些社会现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活着要害怕一些东西才好。一个社会充斥着无数什么都不怕的人是很可怕的。”郑教授的话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纵观今日之社会百象,某些商家为了一己之私,放三聚氰胺,掺地沟油,造毒胶囊,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从道德的边缘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有些人不怕违法乱纪,越雷池闯禁区,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这些,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人如果到了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的地步,就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离灭亡也就真的不远了。
著名哲学大师康德曾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历久弥新,它们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是哲人对自然、对道德、对法律敬畏的智慧和情怀。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也写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心有所“怕“,才能保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源自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唯恐因工作失误而带来损失。有了敬畏之心,决策办事就不会头脑发热、随心所欲、武断专行,而是有所顾忌,从善如流,慎重周到,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心有所“怕”,才能怀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之心。恐惧是理智的开端,懂得“害怕”,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才不会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时刻保持“慎独”和“自律”,有权不忘责任重,为官不移公仆心,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从而抵御各种现实的诱惑。
心有所“怕”,才能催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忧患之心。忧患是人们前进的原始驱动力。有了忧患之心,才能在工作中争分夺秒,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干最多的事;才能时常看到工作的不足,激发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刻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
对党员干部而言,知“怕”绝非让人畏首畏尾、怯懦软弱、消极懈怠,而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的境界,也是一剂时刻矫正坐标、预防“变质”的良药。心中常常装着一个“怕”字,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才能心存敬畏、行有底线、业有所成,即便偶有逾矩,也不会出大格、出大事。
责任编辑:陈 诚
纵观今日之社会百象,某些商家为了一己之私,放三聚氰胺,掺地沟油,造毒胶囊,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从道德的边缘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有些人不怕违法乱纪,越雷池闯禁区,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这些,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人如果到了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的地步,就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离灭亡也就真的不远了。
著名哲学大师康德曾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历久弥新,它们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是哲人对自然、对道德、对法律敬畏的智慧和情怀。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也写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心有所“怕“,才能保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源自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唯恐因工作失误而带来损失。有了敬畏之心,决策办事就不会头脑发热、随心所欲、武断专行,而是有所顾忌,从善如流,慎重周到,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心有所“怕”,才能怀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之心。恐惧是理智的开端,懂得“害怕”,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才不会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时刻保持“慎独”和“自律”,有权不忘责任重,为官不移公仆心,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从而抵御各种现实的诱惑。
心有所“怕”,才能催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忧患之心。忧患是人们前进的原始驱动力。有了忧患之心,才能在工作中争分夺秒,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干最多的事;才能时常看到工作的不足,激发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刻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
对党员干部而言,知“怕”绝非让人畏首畏尾、怯懦软弱、消极懈怠,而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的境界,也是一剂时刻矫正坐标、预防“变质”的良药。心中常常装着一个“怕”字,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才能心存敬畏、行有底线、业有所成,即便偶有逾矩,也不会出大格、出大事。
责任编辑:陈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