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阈限理论作为分析人类社会仪式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其中以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盖内普和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最为出名。范盖内普提出人类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要精心安排一些仪式基本上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分离、过渡和组合,后由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将其进一步归纳整理,称为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三个阶段的阈限理论,每个特定阶段有其特定功能。本文将对阈限理论进行中国式运用,汲取阈限理论精髓结合羌族相关文献与实地调查资料解释分析羌族婚礼仪式过程的功能及意义。
关键词:羌族;婚礼;阈限
项目基金: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42005)。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调节手段,通过各种仪式行为,人们将生活中存在的特殊的令人不能接受的事件过渡到正常生活中。仪式过程中人们而表现出行为活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都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盖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指出,人类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要精心安排一些仪式基本上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分离、过渡和组合,后由特纳将其称改为称阈限前、阈限、阈限后,每个特定阶段尤其特定功能,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通过对不同民族诸多仪式现象中所总结出来的。婚礼不仅作为人一生中重要的仪式,更是对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甚至是整个社区产生影响的仪式活动。婚丧仪式中所包含的特殊的仪式过程,体现出特殊的文化象征,对整个人际关系圈有着特殊的功能。本文就阈限理论方法视角结合羌族相关文献与实地调查资料解释分析羌族婚礼仪式过程的功能及意义。
一、阈限理论简述
阈限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存在于两种结构之间的“过度”时空中,即一种结构在向另一种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旧的结构已分解而新的结构尚未形成的阶段。特纳认为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它与日常的社会文化生活相脱离,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将进入一种神圣的仪式空间,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种类和分类都将不再适用,整个仪式过程将遵循长者的绝对权威和新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身份也将不再适用。这样做是为了将整个仪式过程从正常的生活形态中脱离出来,进而凸显整个仪式的意义,最终达到调整日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阈限仪式有着不同与其他仪式的特点,对阈限仪式的判断,可以通过观察仪式过程的三个关键要素来确定,即“圣事的交流、奇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培养共同的情感”。通过对阈限仪式过程中三个关键要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圣事的交流”指与为人们营造出神圣空间的神圣象征物的交流。“圣事”包括能唤起集体回忆或情感的器具和圣物;举行一些宗教或神话的表演;长者向新人传授他们所属社会的组织起源和秘史等而这些是对未参与者保密的。事、物、言语三者构成了整个过程中对人们对神圣事物的交流。其次,“奇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可解释为仪式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元素解构并重新任意组合而不管组合产物有多么有悖常理、离经叛道或不堪入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人们打破以往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物、事件、关系、社会角色及其各自的环境特性重新加以反思,换个角度来反省所生活的社会、宇宙世界以及维系社会和世界的力量。最后,“培养共同情感”是指仪式参与者之间形成共同情感的认识,由于这种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矩打破的方式使得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处在暂时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从而起到培养共同情感、维系人们之间情感的作用。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重大仪式,不仅涉及两个个体,更会影响生活范围内的若干个规模不同的群体。婚礼的举行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停止、积蓄的支出、以及人群往来模式的暂时性改变,并常常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折损,但这一切并不会使人们停止或改变长此以往的婚礼形式。仪式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义在上文已经提及,下文将理论具体到实现生活,分析一个具体民族的婚礼其中的仪式过程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
二、羌族婚礼过程简要概述
婚礼仪式的出现是作为对人生重要过程的一种安排,是对社会规则的强调,起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委会社会稳定存续的作用。对羌族婚礼仪式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对羌族社会生活的阈限作用,从而解释羌族婚礼仪式进过时间的洗礼依然存在的原因。
羌族婚礼的完整过程分为定亲、备嫁、婚礼(下聘、待嫁、送亲)、宴客和回门、认清六个步骤完成。正式的婚礼仪式即狭义上的婚礼一般指下聘、待嫁和送亲,一般分为三天进行。
从双方定亲开始,男女双方亲友便将婚礼计入了日程,开始为婚礼做各种准备。从阈限理论的角度来看,便是进入了阈限前的阶段。定亲的过程包括择期、问名、吃虚酒。即选定婚礼日期,男女双方对八字看看是否相合,最后双方家长请红爷一起坐下来吃顿饭,双方的名分就定下来了。定亲之后是“备嫁”,要先请亲兄弟姐妹吃饭,俗称“吃小酒”,后要请五服以外、九族以内的亲属吃饭,俗称“吃大酒”,吃大小酒为期一至三天,为达到将结婚一事通知各方親友的目的。之后男方舅爷要到女方家去“说断”,商量婚礼事宜,如送亲和结亲的人数及接送亲时请几桌人吃饭,再如女方陪嫁嫁妆包括礼金、奶母布(分为离娘布和包裆布)。
正式婚礼开始便进入了阈限理论中的阈限中的阶段。第一天,男女双方家里婚礼仪式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双方亲属也相继来到家中其中以四大门亲为主即姑,舅,姨,表,对应爸,妈,爷,奶四方的母舅方。男方将聘礼准备妥当,待第二天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在第二天男方及其亲属到女方家带去水礼,包括米、酒、现金、肉等,女方为男方准备饭菜、酒水和搓红,即红布条。新娘与新郎共同会见女方众亲友。之后出现颇具特色的“骂嫁”仪式,仪式中女方亲朋好友与男方接亲队伍以对歌的形式“骂嫁”仪式体现仪式阈限阶段的状态。当地羌民普遍认为,骂嫁骂得越凶,日后新人的生活就会越红火。从阈限的视角看来,在阈限阶段这一特定时空中所发生的行为,有时是对日常生活的预演,是对违反正常社会制度行为所造成后果的预演,是对新人的教育加强其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反观“骂嫁”这一行为,男女方亲属象征的新人日后的人际关系网以及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圈,通过对歌形式的“骂嫁”仪式,不仅展示双方人际关系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日后男女双方产生矛盾时情景进行预演,如同“预防针”一般对新人进行教育。 在第三天的新娘拜别父母时的“哭嫁”仪式中,从哭嫁歌的内容上看多是以回顾过去父母的养育不易、与父母的不舍之情等,虽与婚姻欢乐喜庆的情景相矛盾但其目的是为了告诫喜娘日后若飞黄腾达也不能忘父母之情。其后,新娘兄长将新娘从神龛下父母前背出交给男方亲属,过程中新娘不能接触地面,称之为“过背”。新娘兄长将新娘至大门时,新娘会向背对着房子向身后撒一把筷子,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吃饭工具,将筷子抛出意味着今后不再在这家吃饭了,象征着新娘不再是这家的人了。此时的房屋大门所代表的意义不再仅是屋内屋外的界限,还是一个家庭内外的界限,即新娘出了这个门便是别家的人了。而新娘在经过大门时背向屋内撒筷子的行为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必新娘坐上马车或轿子伴随释比先生的唱经声向男方家驶去。到男方家,在第二道门前坐下,由释比先生或叫礼先生点礼,后进祠堂拜堂成亲。结亲和送亲的人群进屋喝咂酒,释比先生敬菩萨后,喊四大门亲吃饭。宴席份两部分,当地人称“上马夜和下马夜”,上马夜由女方招待,下马夜由南方招待。
三天婚礼过后主人家单独宴请前来帮忙的人们,称之为“宴客”。之后女方在男方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吃回门酒并要在天黑前回到男方家,这便是进入了阈限理论中的阈限后阶段。之后双反还要在接下来的节日里举行“认亲”仪式,及召集双方亲属见面,以便熟识。认亲仪式结束后整个婚礼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三、从阈限视角看羌族婚礼
回顾上文,婚礼仪式是将两个家庭的成员结构进行分离重组,仪式开始时先将两位新人从原有的家庭结构中分离出来,之后组成新的核心家庭,由于羌族传统习俗核心家庭往往会与亲族组成联合家庭,而这个家庭也是以父系继承为主。而在两个家庭的分离重组的过程中存在着婚礼仪式这个阈限阶段,对于阈限阶段的判断与分析主要在于下几个方面:
(1)为期三天的婚礼仪式时间以及之后的“回门”仪式,组成了神圣的仪式间时空,这个时空与日常生活相脱离,连接过去和未来,,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地位不再适用与这个空间,这里以家中长者为尊,以及以释比或红爷对仪式有着最高解释权。释比及其他长者会对新人进行教育,告诫相关风俗、禁忌、祖训等。仪式过程伴随着歌舞表演等其他行为。在整个羌族的婚礼仪式过程中,释比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对仪式过程有着最具权威的解释权,释比在仪式的各个过程都起着作用。
(2)婚礼仪式过程中“骂嫁”、“哭嫁”等仪式行为中存在着冲突元素如悲伤元素和喜悦元素,几种相互矛盾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与正常生活中相背离的行为,而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奇怪的行为对正常生活起到警示作用,这些奇怪的行为是对违背社会制度行为后果的预演,同时也只有在这个神圣的仪式空间里人们之间才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社会规范约束进行这些活动。
(三)婚礼仪式将男女双方绝大多数亲朋好友都请来庆祝,不仅使双方亲友得以见面相互认识,同时也强化了人群之间的人际关系网,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
四、结语
将阈限理论用在对中国少数民族羌族的婚礼仪式进行分析,是对外国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羌族的婚礼形式之所以传承千年在于其對羌族社会的阈限功能。通过婚礼仪式,人群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人们之间固有的关系得以重构,从而更新社会结构使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活力。这一切对于生活中在山高谷深,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处于中原汉族和西藏藏族两大族群之中的羌族尤为重要。婚礼不仅加强羌族内部力量,同时还能联系其他民族,从而为羌族生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阿诺尔德·范盖内普《过渡礼仪》[M]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第一版.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309-322页.
[3] 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阿尔村调查》[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69-172页.
关键词:羌族;婚礼;阈限
项目基金: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42005)。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调节手段,通过各种仪式行为,人们将生活中存在的特殊的令人不能接受的事件过渡到正常生活中。仪式过程中人们而表现出行为活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都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盖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指出,人类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要精心安排一些仪式基本上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分离、过渡和组合,后由特纳将其称改为称阈限前、阈限、阈限后,每个特定阶段尤其特定功能,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通过对不同民族诸多仪式现象中所总结出来的。婚礼不仅作为人一生中重要的仪式,更是对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甚至是整个社区产生影响的仪式活动。婚丧仪式中所包含的特殊的仪式过程,体现出特殊的文化象征,对整个人际关系圈有着特殊的功能。本文就阈限理论方法视角结合羌族相关文献与实地调查资料解释分析羌族婚礼仪式过程的功能及意义。
一、阈限理论简述
阈限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存在于两种结构之间的“过度”时空中,即一种结构在向另一种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旧的结构已分解而新的结构尚未形成的阶段。特纳认为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它与日常的社会文化生活相脱离,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将进入一种神圣的仪式空间,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种类和分类都将不再适用,整个仪式过程将遵循长者的绝对权威和新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身份也将不再适用。这样做是为了将整个仪式过程从正常的生活形态中脱离出来,进而凸显整个仪式的意义,最终达到调整日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阈限仪式有着不同与其他仪式的特点,对阈限仪式的判断,可以通过观察仪式过程的三个关键要素来确定,即“圣事的交流、奇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培养共同的情感”。通过对阈限仪式过程中三个关键要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圣事的交流”指与为人们营造出神圣空间的神圣象征物的交流。“圣事”包括能唤起集体回忆或情感的器具和圣物;举行一些宗教或神话的表演;长者向新人传授他们所属社会的组织起源和秘史等而这些是对未参与者保密的。事、物、言语三者构成了整个过程中对人们对神圣事物的交流。其次,“奇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可解释为仪式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元素解构并重新任意组合而不管组合产物有多么有悖常理、离经叛道或不堪入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人们打破以往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物、事件、关系、社会角色及其各自的环境特性重新加以反思,换个角度来反省所生活的社会、宇宙世界以及维系社会和世界的力量。最后,“培养共同情感”是指仪式参与者之间形成共同情感的认识,由于这种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矩打破的方式使得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处在暂时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从而起到培养共同情感、维系人们之间情感的作用。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重大仪式,不仅涉及两个个体,更会影响生活范围内的若干个规模不同的群体。婚礼的举行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停止、积蓄的支出、以及人群往来模式的暂时性改变,并常常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折损,但这一切并不会使人们停止或改变长此以往的婚礼形式。仪式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义在上文已经提及,下文将理论具体到实现生活,分析一个具体民族的婚礼其中的仪式过程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
二、羌族婚礼过程简要概述
婚礼仪式的出现是作为对人生重要过程的一种安排,是对社会规则的强调,起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委会社会稳定存续的作用。对羌族婚礼仪式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对羌族社会生活的阈限作用,从而解释羌族婚礼仪式进过时间的洗礼依然存在的原因。
羌族婚礼的完整过程分为定亲、备嫁、婚礼(下聘、待嫁、送亲)、宴客和回门、认清六个步骤完成。正式的婚礼仪式即狭义上的婚礼一般指下聘、待嫁和送亲,一般分为三天进行。
从双方定亲开始,男女双方亲友便将婚礼计入了日程,开始为婚礼做各种准备。从阈限理论的角度来看,便是进入了阈限前的阶段。定亲的过程包括择期、问名、吃虚酒。即选定婚礼日期,男女双方对八字看看是否相合,最后双方家长请红爷一起坐下来吃顿饭,双方的名分就定下来了。定亲之后是“备嫁”,要先请亲兄弟姐妹吃饭,俗称“吃小酒”,后要请五服以外、九族以内的亲属吃饭,俗称“吃大酒”,吃大小酒为期一至三天,为达到将结婚一事通知各方親友的目的。之后男方舅爷要到女方家去“说断”,商量婚礼事宜,如送亲和结亲的人数及接送亲时请几桌人吃饭,再如女方陪嫁嫁妆包括礼金、奶母布(分为离娘布和包裆布)。
正式婚礼开始便进入了阈限理论中的阈限中的阶段。第一天,男女双方家里婚礼仪式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双方亲属也相继来到家中其中以四大门亲为主即姑,舅,姨,表,对应爸,妈,爷,奶四方的母舅方。男方将聘礼准备妥当,待第二天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在第二天男方及其亲属到女方家带去水礼,包括米、酒、现金、肉等,女方为男方准备饭菜、酒水和搓红,即红布条。新娘与新郎共同会见女方众亲友。之后出现颇具特色的“骂嫁”仪式,仪式中女方亲朋好友与男方接亲队伍以对歌的形式“骂嫁”仪式体现仪式阈限阶段的状态。当地羌民普遍认为,骂嫁骂得越凶,日后新人的生活就会越红火。从阈限的视角看来,在阈限阶段这一特定时空中所发生的行为,有时是对日常生活的预演,是对违反正常社会制度行为所造成后果的预演,是对新人的教育加强其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反观“骂嫁”这一行为,男女方亲属象征的新人日后的人际关系网以及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圈,通过对歌形式的“骂嫁”仪式,不仅展示双方人际关系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日后男女双方产生矛盾时情景进行预演,如同“预防针”一般对新人进行教育。 在第三天的新娘拜别父母时的“哭嫁”仪式中,从哭嫁歌的内容上看多是以回顾过去父母的养育不易、与父母的不舍之情等,虽与婚姻欢乐喜庆的情景相矛盾但其目的是为了告诫喜娘日后若飞黄腾达也不能忘父母之情。其后,新娘兄长将新娘从神龛下父母前背出交给男方亲属,过程中新娘不能接触地面,称之为“过背”。新娘兄长将新娘至大门时,新娘会向背对着房子向身后撒一把筷子,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吃饭工具,将筷子抛出意味着今后不再在这家吃饭了,象征着新娘不再是这家的人了。此时的房屋大门所代表的意义不再仅是屋内屋外的界限,还是一个家庭内外的界限,即新娘出了这个门便是别家的人了。而新娘在经过大门时背向屋内撒筷子的行为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必新娘坐上马车或轿子伴随释比先生的唱经声向男方家驶去。到男方家,在第二道门前坐下,由释比先生或叫礼先生点礼,后进祠堂拜堂成亲。结亲和送亲的人群进屋喝咂酒,释比先生敬菩萨后,喊四大门亲吃饭。宴席份两部分,当地人称“上马夜和下马夜”,上马夜由女方招待,下马夜由南方招待。
三天婚礼过后主人家单独宴请前来帮忙的人们,称之为“宴客”。之后女方在男方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吃回门酒并要在天黑前回到男方家,这便是进入了阈限理论中的阈限后阶段。之后双反还要在接下来的节日里举行“认亲”仪式,及召集双方亲属见面,以便熟识。认亲仪式结束后整个婚礼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三、从阈限视角看羌族婚礼
回顾上文,婚礼仪式是将两个家庭的成员结构进行分离重组,仪式开始时先将两位新人从原有的家庭结构中分离出来,之后组成新的核心家庭,由于羌族传统习俗核心家庭往往会与亲族组成联合家庭,而这个家庭也是以父系继承为主。而在两个家庭的分离重组的过程中存在着婚礼仪式这个阈限阶段,对于阈限阶段的判断与分析主要在于下几个方面:
(1)为期三天的婚礼仪式时间以及之后的“回门”仪式,组成了神圣的仪式间时空,这个时空与日常生活相脱离,连接过去和未来,,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地位不再适用与这个空间,这里以家中长者为尊,以及以释比或红爷对仪式有着最高解释权。释比及其他长者会对新人进行教育,告诫相关风俗、禁忌、祖训等。仪式过程伴随着歌舞表演等其他行为。在整个羌族的婚礼仪式过程中,释比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对仪式过程有着最具权威的解释权,释比在仪式的各个过程都起着作用。
(2)婚礼仪式过程中“骂嫁”、“哭嫁”等仪式行为中存在着冲突元素如悲伤元素和喜悦元素,几种相互矛盾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与正常生活中相背离的行为,而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奇怪的行为对正常生活起到警示作用,这些奇怪的行为是对违背社会制度行为后果的预演,同时也只有在这个神圣的仪式空间里人们之间才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社会规范约束进行这些活动。
(三)婚礼仪式将男女双方绝大多数亲朋好友都请来庆祝,不仅使双方亲友得以见面相互认识,同时也强化了人群之间的人际关系网,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
四、结语
将阈限理论用在对中国少数民族羌族的婚礼仪式进行分析,是对外国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羌族的婚礼形式之所以传承千年在于其對羌族社会的阈限功能。通过婚礼仪式,人群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人们之间固有的关系得以重构,从而更新社会结构使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活力。这一切对于生活中在山高谷深,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处于中原汉族和西藏藏族两大族群之中的羌族尤为重要。婚礼不仅加强羌族内部力量,同时还能联系其他民族,从而为羌族生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阿诺尔德·范盖内普《过渡礼仪》[M]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第一版.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309-322页.
[3] 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阿尔村调查》[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69-172页.